奇石自古有人爱

2014-04-17 09:33:51杨小样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4年2期
关键词:怪石太湖石米芾

杨小样

People have kept close attention on strange stones since ancient times. It was recorded by Shangshu, Yugong that there were a host of stones produced in the Tarzan mountain, which wer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tributes of China. Besides, Shanhaijing recorded hundreds of places producing strange stones.

奇石很早就纳入了中国人的视野。据《尚书?禹贡》记载,泰山山谷中产怪石,并作为进贡禹王的珍品之一。而《山海经》中则记录了百余处矿物奇石的产地。

时间流逝,到了东晋末年,出现了一位爱奇石的文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他以耕作赏菊为乐,闲暇之时把酒东篱,身边有巨石相伴。相传他每醉辄坐卧其上,深觉此石有醒脑提神之效,便郑重其事地名之为“醒石”。此举引得后人艳羡无比,并因此奉其为开创赏石先河的祖师爷。

赏石之风飘过了魏晋,来到了盛唐。在唐诗和佛教的影响下,奇石既可以小观大、卧游山水,又能寄托情怀、表达心境,遂广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在唐代,赏石蔚然成风,而在“赏石圈”里最为有名的当属白居易,堪称唐代赏石第一人。白居易痴迷太湖石,曾作《太湖石记》,在其存世的作品中也有许多关于太湖石的诗句:“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晚年居住洛阳,白居易更是“阁前叠石、堂中藏石”,曾在杭州得一方“天竺石”,在苏州得五方“太湖石”,均运到香炉峰北遗爱寺西,周遭遍植松竹,作垂暮安身之地。无怪乎日本见村松勇所著《中国庭园》中称赞他是开辟中国庭园的鼻祖。

诗人柳宗元在柳州任职期间爱上了当地的奇石,曾将柳州八景之一“龙壁回澜”下的秀石做成砚台送给好友刘禹锡。诗圣杜甫也藏有一方奇峰突兀、意境幽远的“小祝融”,祝融峰本为南岳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如此为名可见杜甫对其喜爱之情。另外,张祜、陆龟蒙、皮日休等也都是爱石之人,都留下了许多动人的颂石诗文。

得于文人雅士的推动,宋代的赏石之风蓬勃发展。当时的著名文人范成大、叶梦得、陆游都是藏石赏石的名家,而最值得书写的要数苏轼、米芾这两位中国赏石史上最富艺术色彩的大艺术家。

苏轼藏石大多随性而为,形诸文字,颇多趣事。他在黄州任职时,发现“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温润如玉,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但得之甚难,只有在江边嬉戏的小孩子可以摸到。东坡想了个主意,用糖块和小孩子交易,于是他先后得到了289枚大小形状不一的奇石,并用古铜盆注水供养,时常玩赏,好不自在。

相比之下,米芾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位“古今第一赏石名家”颇爱收藏丑石,在安徽任无为军知府时,米芾初入官署,见署衙庭中立一块巨大的丑石,“憨然无邪,有君子之气”。米芾立命仆从沐浴更衣,整理官帽,手握笏板跪倒就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后来米芾又听说城外河边有块奇丑无比的怪石,便命衙役搬至府衙内。见此怪石,米芾竟得意忘形,跪拜在地,大呼:“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

元代文人学士秉承宋人雅好奇石之遗风,赏石也可用来怀念故国山河,并且借以抒发积郁之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赵孟頫、倪瓒、朱德润等人。

据《云烟过眼录》记载,赵府藏灵璧石“香山”一座,座底上镌有“云根”二字,还有两方名石,一曰“垂云”,一曰“沁雪”,都极为古朴典雅、秀丽端庄。赵子昂曾撰文评价自己收藏的山景石“太秀华”:“片石何状,天然自若”,“一气浑沦,略无严壑”。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将丹青之法施于园林经营,曾参与“狮子园”的规划工作,用碎石巧妙地叠成各式“盆景石”,宛若天成。

明清时期由于园林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奇石艺术的繁荣,并且出现了成熟的文献图录。例如林有麟的《素园石谱》、诸九鼎的《石谱》、沈心的《怪石录》、梁九图的《谈石》等。

林有麟家世代藏石,到他这一代已数量颇丰。他尤爱变化多姿的六合石(即雨花石),并一一慧以嘉名,甚至将奇石“青莲舫”的名字作为自己的斋名。见多识广的他所著《素园石谱》,也堪称中国奇石史上最为丰富完备的石谱。

明代另一位颇负盛名的藏石家为米芾的后裔米万钟,爱石成癖自称“石隐”,取号“友石”,在京师造三座园墅“湛园”、“勺园”、“漫园”,均以奇峰怪石取胜。陈衔《奇石记》中记载了他所蓄最著名的五块奇石,皆为传世数百年的旧物。他曾请吴文仲将所蓄奇石绘成一卷,其中有一块“形如片云欲坠”的青石,传说为祖先米芾的遗物。

清朝的画家石涛、郑板桥也都是爱石之人。石涛与倪瓒一样,绘画与园林构造相融汇,亲自用太湖石叠出一个章法奇好的“万石园”;郑板桥则继承米芾的“丑石观”,并认为“丑而雄,丑而秀”,看似凹凸不平、崎岖怪险,却是“陋劣之中有至妙也”。

除了画家,文人曹雪芹和蒲松龄也是爱石之人。《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而《红楼梦》中涉及不少关于“玲珑山石”的专业描述,也暗示出曹雪芹是位奇石收藏爱好者。而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名篇《石清墟》所描写的就是人石恋情,并在结尾感叹道:“士为知己者死,非过也!石犹如此,何况于人!”蒲松龄还效仿米芾,“我具衣冠为瞻拜,爽气入抱痊沉疴”。他曾感慨:“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endprint

猜你喜欢
怪石太湖石米芾
北宋·米芾《白帖》
老年教育(2022年10期)2022-12-26 14:02:56
李卫平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7期)2021-09-29 03:03:24
峡谷的秘密
李卫平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5期)2021-08-25 09:15:24
黄山
近期拍卖成交的太湖石精选
宝藏(2017年7期)2017-08-09 08:15:18
米芾学“字”的故事
太湖石记
宝藏(2017年6期)2017-07-20 10:01:06
石圣米芾的三个纪念地(上)
宝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7:12
巫山怪石——天岩记
山东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