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_王贞贞 西安报道
李维和他的“创新班”
本刊记者_王贞贞 西安报道
摄于哥伦比亚大学(李维为前排右一)
对西安高新一中的李维老师来说,2014年的暑假比过去十年更加忙碌。期末考试一结束,成绩和排名很快出来,自己所带的高新一中“创新班”的学生有八个进入了年级前十名。这个成绩在李维意料之中。高兴之余,他快速地了解了每个孩子的成绩,帮助他们分析试卷,根据每人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制定详细的假期学习计划。同时,他还在为学生暑假参加北京大学化学竞赛夏令营忙碌——全校参加化学夏令营的学生共有九个,其中有五个出自他的班级。与家长沟通、报名缴费、邀请老师讲课……每个程序他都事无巨细,亲自打理。
六月的西安,天气已经开始燥热,没有一丝风。高考结束后,整个校园越发显得空旷安静,只有忽高忽低的蝉鸣声在空气中回响,间或夹杂着几个学生在操场打球的声音。李维的办公室在五楼,大约十平方米,办公桌上稍显凌乱,记者进门时,他正在打电话确定邀请老师讲课的事宜。
微胖敦实,短发圆脸,戴一副无框眼镜,穿一件深色条纹翻领短袖T恤,李维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个小个子的朴实男人。
“其实我们明年暑假约最好。”这是李维对《教育家》杂志说的第一句话,“这个‘创新班’相当于我们学校再创辉煌的第二次创业。我对我的学生有信心,但最终还是要在明年出成果,所以我们希望之前保持低调。”提到“创新班”,他的态度比较谨慎,这也符合大多数关中人一贯保守稳重的风格。
这个被李维称作“第二次创业”的“创新班”,正是高新一中教育改革实践的新举措,下一届的班级将被正式命名为“钱学森实验班”。而李维和这一届的30个优秀学生,则正厉兵秣马,期待在一年后的高考中为“钱学森实验班”打出响亮的第一炮。
30个学生都比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一些,他们都是在上了五年小学和两年初中后便进入高中学习。即将升入高三的他们也不过十五六岁,但是,单就考试成绩来看,“创新班”的成功已经初现端倪,高一和高二两年的八次考试,学生的成绩都非常优秀,年级前三十名基本能进到二十几个。提到这一点,李维对自己和学生很有信心。
1989年,李维高考后填志愿时滑了档。对于这件事,他至今仍然觉得挺遗憾。
1969年出生的李维家住西安市东郊,他是家里的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妹妹。他八岁入学,但成绩一直很好,“永远是全年级前三名。”中学时李维想当医生或建筑设计师,高考后就填报了同济大学。当时填报高考志愿没有老师指导,也不像现在可以平行录取,风险很大。录取结果同济没够线,滑了档,最后他被宝鸡师范学院(现宝鸡文理学院)化学系录取。“如果当时报了西安交大,就能上个很好的专业。人生可能完全不一样。”李维笑道。
虽然以最高分进入化学系学习,但是他仍然没有松懈,带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努力学习,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因为想回西安工作,1993年毕业后,他就自己跟用人单位联系,后被西安市某子弟中学校长选中,成为了一名化学教师。
这所子弟中学是一所厂办学校,学生大多是附近工厂的孩子,李维在这里当了十年化学老师。虽然后来离开了,可是他教过的学生依然对他印象深刻——他的讲课风格严谨准确,从容大气,同时又不失亲切,视野开阔。
“十几年过去了。虽然后来我学习文科,但是我依然记得李老师在化学课上对我们说,女孩子不要乱用化妆品和护肤品,如果要用,他推荐大宝和玉兰油两个品牌!”一个女生笑着回忆道。
因为教学能力突出,西安市很多优秀中学想要邀请他去工作,李维自己也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在2003年来到了高新一中。当时其他的学校都是公立学校,只有高新一中是私立学校,但是,“这边的王淑芳校长非常热情。”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这里。
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简称“高新一中”)是一所民办高中,创办于1995年。2006年到2013年,学校连续八年培养出11名陕西省高考“状元”,共有438名学生考入北大和清华。引人瞩目的办学成绩,让这所历史不到20年的高中成为西安市甚至陕西省老师、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三秦大地的家长们都以自己的孩子能进入西安高新一中上学为荣。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这所年轻而有活力的学校能为教师提供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学校支持我们去各地听课学习,北京清华附中、杭州二中、成都七中这些学校我都去过。”在这里,他当班主任带出了2010年陕西省高考理科“状元”,帮助几百名学生实现了上名牌大学的梦想,获得陕西省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相应的,他也付出了很多,现年45岁的他身体并不好。“两边头发白了,还有高血压,”他说,“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会想要抓住机会努力奋斗,但是会更加注意健康。”
2014年3月25日,“钱学森实验班”在西安高新一中正式设立,钱学森长子钱永刚教授为西安高新一中授牌,右为校长王淑芬女士。“钱学森实验班”由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牵头在西安高新一中筹建,以钱学森名字命名。全国有七所中学设有“钱学森实验班”,其中北京四所,济南一所(济南一中),重庆一所(重庆一中),陕西一所(西安高新一中)。西安高新一中是全国第七所被授予“钱学森实验班”牌子的超一流名校。
早在2001年6月,教育部就推出《教育规划纲要》,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始。同年9月,“新课标”正式取代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成为我国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作为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我国高考改革的进程却明显滞后,近年来,各地高考改革方案总是虚虚实实,迟迟不能给出确切的时间和定论,小道消息不时满天飞,吸引着公众的眼球。
在这一现状下,辛劳的中国教育者们一边内心呼唤着改革和创新的口号,一边仍不遗余力地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大量知识,内心矛盾又尴尬。
李维也曾是其中一员。在2013年被选中担任“创新班”班主任的时候,他的内心有忐忑,但更多的是跃跃欲试。在此之前,李维在高新一中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现在是新挑战”,李维说,“带两年的孩子与带三年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全国也没有一个可借鉴的模式,我们必须不断摸索、总结、调整。”
这30个孩子或许可以被称作超常少年,他们组成的这个班级,也遇到了几乎是所有少年班或超常班都会产生的共同问题:学生年龄小,情感、思维等心理发展都比同级的学生弱。
面对着这群13岁的高一年级新生,作为班主任的李维对他们的教育方式也和对一般的高中生有很大的差别。他根据每个学生的特征来进行相应的规划、引导和激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这些孩子刚上高中年龄尚小,他们虽然聪明,但是好动,坐不下来,学习的积累也不够,语文、英语偏弱。李维担心他们不适应高中的学习,最后会成为“跛子腿”,影响考试成绩,就利用寒暑假给他们每天布置明确的任务,做语文和英语专项练习。并且要求家长配合,每天监督。
真正关注到班上每个学生每门课的学习情况,与每个学生的家长都保持密切联系——单就这两项工作,能够坚持做到的班主任其实并不多,但李维做到了。当然,他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但这些付出是值得的,经过一段时间后,他惊喜地发现学生们都变得能够吃苦,愿意坐下来、钻进去,并且都做到了天天坚持。
“现在他们的语文和英语成绩跟其他学生比,也是遥遥领先。”李维说这句话时,他内心的自豪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学校对“创新班”这一教育实践非常重视,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授课团队配备的是全校各科最好的老师,他们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课程设置丰富有趣,除必修课程外,还开设逻辑学、世界史、文学、国学和社会热点话题研究等课程,邀请西安交通大学或其他高校的教授来给学生们上课。此外,还保证班级每月定时组织一次户外活动。
在李维看来,这些条件与机会很珍贵,但都是外在的,“创新班”真正的创新之处应该是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西安几所重点高中的师生眼中,高新一中之所以厉害,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学校的老师自己都有一个非常厉害的题库”,这让很多人都羡慕不已。但是,接手“创新班”以后,李维的授课形式完全改变。“我们以前积累了很多优秀的PPT,里面的例题都是超经典的,但是现在都抛弃了。这是因为,学生们不需要这些,这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创新班”采用的全部是“探究式课堂教学”。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课堂教学以探究为基本活动,它遵循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合作和讨论。“过去,教师的角色是一味地去讲授去灌输,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授课重点是让学生需要知识,有兴趣钻研知识,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和点拨。”
“打个比方”,李维谈起探究式课堂很是兴奋,“我们课堂上讲定理,以前一般程序都是:第一,定理的内容;第二,定理的证明;第三,例题和练习。但是现在,我们一堂课的重点在定理产生的过程。给学生一些素材,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个困难怎么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学生讨论……哦……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接下来,请你把你的解题思路整理一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自己就用语言把一个定理表述好了。”
探究式课堂带给李维很多的意外和感动,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学生高一时上的一堂关于原电池的课程,探究怎么样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学生一开始使用的是单液原电池,瞬间释放后就没电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有学生提出把两个烧杯连接起来,但是又出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问学生为什么,让他们自己想出原因和解决方法,一环一环推进改造。”最后,学生终于把自己设计的电池做了出来,给自己所带的手机和音乐贺卡冲了电。“贺卡一打开就是生日快乐歌,刚好那天我们班有个学生过生日,大家就一起很开心地给他过了生日。”谈起那节课,李维满是感慨,“那节课,全部学生都主动掌握了这个知识,课后题什么的自然都不在话下。”
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目的,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这才是高新一中“创新班”真正的创新之处。
美国夏令营在肯塔基大学结业
创新班开展太白山保护站植物地质考察
除了课堂教学的转变,作业方面也有很大变化。探究式课堂教学使得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对知识和其应用的理解都更加透彻,因此,作业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事,“我们现在一般不布置作业,练习册发下去,你哪里不懂就自己去做,没问题的可以不做,隔段时间进行测试反馈,以便查漏补缺。”
当然,偶尔也有学生利用这一规定偷懒,但最后都会在测试中体现出来。因此,这一规定反过来能够促使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能够做到自主学习的学生,你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做作业的环节省掉了,学生放学和周末就有了更多时间。“创新班”利用这些时间,组织了很多课外活动,各类艺术节、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他们还和企业、公益事业团体等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和实习机会。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太白山植被地质考察,为华为公司设计个性手机外壳,参加暑期美国名校夏令营等。
“那次夏令营,我们的学生参观了哈佛、耶鲁、哥大、西点军校、麻省理工、肯塔基大学等。”李维一个个数过来,“孩子们很向往哈佛和麻省理工,都希望以后有机会去那里深造,但是目前他们还是要参加高考,我们要继续。”
在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城市中,在一所面积不大的中学里,有一位教师带着一群学生做着教育的应然之事。还有一年的时间,李维和学生们依然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向前走,为了高考,也为了之后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