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吉红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不仅是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体验性、实践性、创造性等不同方面树立起阅读教学观,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学会运用想象和情感体验。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方式
一、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缺乏交流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即师生交流只停留在表面,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出一名学生回答,这样的交流方式只是在教师提问学生时进行单项交流,对整体学生而言不够深入和全面,因此课堂气氛往往沉闷枯燥,提不起學生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对学生提问的关注点也只是在于学生是否能说出正确答案,并不关注学生的回答是否新颖特别,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教学
效率。
2.自主合作学习安排不合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容易发生安排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不管不顾,放任自流,教师只提出一个讨论问题,让学生自由组合,随意讨论,课堂秩序杂乱无章;二是教师对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管得太过严格,不允许学生随意说话,气氛过于紧张、严肃,缺少了合作讨论的气氛。因此,合作学习大多只能流于形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明白课文的含义,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阅读课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与说,而忽视了读,甚至根本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任何的指导。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紧密连接的,若是阅读教学没有进行良好的培养,那么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很难提起写作兴趣。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建议
1.引导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朗读,树立阅读教学观
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师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情境,并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例如,教师在教学《掌声》一课时,在对文中最后一段进行阅读时,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情境,提问道: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让你难忘的掌声或者难忘的鼓励方式?先让学生回忆这些内容,然后再对这段进行朗读。这样,学生在朗读时大脑中也同样充满了被鼓励的情境,自然而然地投入到作者营造的情境中,从而达到了情感共鸣。
2.扩大阅读范围,丰富情感体验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让学生阅读较多的语文材料,能够有助于在实践活动中掌握语文的规律,同时拓宽思维,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图书馆收集有关鲁迅的一些资料,如生平简介等。在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尝试阅读鲁迅的其他文学作品,如《故乡》《闰土》等,这样学生对鲁迅有了基本的认识后,在学习中就不会感到陌生,使这位历史人物在心目中变得鲜活起来,从而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配合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并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爱上语文阅读,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宋长青.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2013(07).
(作者单位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