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红,胡胜德
(1.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黑龙江省种植水稻已经具有100多年的历史,水稻也成了继玉米之外黑龙江省第二大粮食作物。2012年全省粳稻的种植面积306.98万hm2,产量为2196万t,分别约占全国的1/3。黑龙江省已是全国粳稻种植面积、生产量和商品量最大的省份,在全国稻米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由单纯追求数量安全向追求质量安全转变,绿色、健康、无污染成为稻米消费的发展趋势。凭借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黑龙江省出产的稻米完全符合绿色、健康、无污染的消费理念。据统计,农民收入每增加10%,粳米需求量就增加1.38%[1]。而农民收入已经连续十年快速增长,和2012年相比,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为9.3%。照此增长速度推算,粳米需求量将以每年大约1.38%的速度递增。可见,粳稻的消费市场正在稳步增长。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以优质粳稻生产为主的黑龙江省稻米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正视黑龙江省稻米产业面临的问题。本文就黑龙江省稻米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黑龙江省水稻的播种面积从1997年的139.7万hm2增加到2012年的382万hm2,增长173.44%;总产量从1997年的860.9万t增加到2012年2171.2万t,增长152.2%(表1)。2012年全省水稻产量主要分布情况,农垦总局1370.42万t,东部的佳木斯367.69万t、鸡西140.60万t;中部的绥化市295.64万t、哈尔滨550.81万t;西部的齐齐哈尔189.16万t。2012年黑龙江省水稻播种面积为306.98万hm2,在全国位居第三位,仅次于湖南的409.51万hm2和江西的332.83万hm2;2012年黑龙江省水稻总产量2171.2万t,仅次于湖南的2631.6万t,在全国位居第二位(表2)。稳定的水稻生产为稻米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据黑龙江省大米协会统计[2],截至2013年,全省大米加工企业1376个,年生产加工能力5255万t,与2009年的2300万t相比,生产加工能力增长128.5%,年平均增长22.9%;大米产量也从2009年的730万t增至1063万t,增长45.6%。东部佳木斯、鹤岗、牡丹江、七台河市及农垦建三江地区的稻米加工企业和加工能力总计分别增长67.1%、131.7%;中西部地区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大庆等地分别增长61.5%、125.3%。2013年,黑龙江省共有年处理稻谷能力10万t以上的大型稻米加工企业63家,含5万t—10万t中型加工企业310家,比2009年分别增长54.2%、61.5%。省级以上产业化稻米加工龙头企业76户,2009年产业化稻米加工龙头企业仅为53户,5年增加了23户。全省稻米加工业已走在了全国前列,大中型加工企业占全省稻米加工企业总数的27.1%,大中型稻米加工企业居全行业19.5%(全国水平为15.4%),高出全国4个百分点。稻米加工大型企业加快向水稻主产区集聚,2012年全省6个水稻主产市及农垦系统加工量占全省稻谷实际加工总量的89%。全省稻米加工企业已从小企业、小作坊、小米碾分散经营为主体演进为大中企业和集团化经营占主导地位的格局。稻米加工企业强大的加工能力为黑龙江省稻米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加工基础。
表1 1997-2012年黑龙江省水稻播种面积及产量
表2 2012年各省水稻播种面积及总产量对比
黑龙江省生产的稻谷均为粳稻,且品种优良,如黑龙江省响水大米,是地球上唯一生长在火山熔岩台地上的大米品种,富含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其中在人体所不能合成的8种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中响水稻米就含有7种,矿物质、微量元素、蛋白质、及维生素的含量也极为丰富。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测中心全程跟踪检验,响水米中VB1的含量为1.4mg/kg,VB2含量为 0.5mg/kg,VB6含量为 17.3mg/kg,维生素VB1/kg、VB2及VB6含量大约是普通米的6倍、8倍及11倍,并且蛋白质含量适中,为7.26%(普通米为6.8%),这个含量既保持了响水大米的营养价值,同时又不影响大米的食味品质。总的来说,粳稻米质优于籼稻,北方粳稻优于南方粳稻[3-5]。随着市场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刚性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对优质粳米的口粮需求呈不断增长趋势。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喜食籼米的人均稻米占有量约164.0kg,喜食粳米的人均稻米占有量仅约为57.5kg,只约占籼米的人均稻米占有量的1/3。和籼稻相比,粳稻米人均消费数量也呈增加趋势[6-7]。根据专家预测,目前国内实际生产的高档优质米不到700万t,但需求量高达2000万t,缺口1300万t;国内生产的中档优质米只有2000万t-2500万t,需求量高达4000万t,缺口1500-2000万t[8]。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为黑龙江省稻米产业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基础。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经121°111′-135°05′、北纬43°25′-53°33′,是纬度最高的省份,属温带寒带之间的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水稻生长期适宜的平均气温是18℃-25℃,黑龙江省最热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与水稻需要的高温是一致的,为水稻提供了迅速生长、短期成熟的热量条件。全省大部分稻区日照充分,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400h-2900h,生长季内实照时数占年总量的44%-48%,特别是在秋季,水稻抽穗灌浆期,优越的光能资源对水稻高产十分有利。冬季漫长的严寒,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年≥10℃积温为2100℃-2900℃,适宜种植一季稻。适宜种植包括松粳9号、松粳9号、东农425、龙稻11、龙庆稻1号、垦稻12、东农428、绥粳10、龙粳31及龙粳25等品种。黑龙江省水资源比较丰富,全省水资源总量居东北之首。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全省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1918条。全省尚有大于0.1km2的大小湖泊泡沼640个。年降水量介于400mm-700mm之间,多集中在6-8月3个月,稻作期间降水量是全年的80%左右,基本可以满足水稻生长需求。黑龙江省1150万hm2耕地中大多数为黑土,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黑土耕地面积360.63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4.77%。黑土有机质含量丰富,有机质和养分储量比全国其他省份高2-5倍。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再加上适宜的气候资源,为黑龙江省水稻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
由于黑龙江省无霜期较短,水稻生育期间温度也较低,常发性病虫害种类明显偏少,为此使用农药数量较少。2011年的农药使用量,与黑龙江省相比较,其他省的都高达1-2倍左右,江苏省使用农药量最多,单位用量高达15.77kg/hm2,是黑龙江省的2.47倍,全国农药平均用量水平也比黑龙江省的高1.73倍(表3)。黑龙江省土壤肥沃,使用的化肥数量也较少。2011年江苏省的化肥使用量比黑龙江省的高3倍多,全国化肥平均用量水平也比黑龙江省的高1.88倍(表3)。与其他水稻主产区相比较,黑龙江省温差较大,土壤肥沃,使用农药、化肥使用数量都较少,非常适宜生产优质食味米[9]。
表3 2011年各省农药和化肥使用数量比较
国内外粳稻生产量和商品量所占比例都不多,中国稻谷总产量中大约70%为籼稻,粳稻只约占30%。黑龙江省的稻米全部都是粳稻,2011年全省粳稻产量2062万t,调出量1208万t,占全国粳稻调出量的1/2。按照商品率70%估算(一般情况都高于70%),2012年黑龙江商品稻谷大约在1500万t左右,相当于2012年四川省稻谷总产量,如果与产量相对较小的省份(如福建、吉林、辽宁等)相比,其商品量大约相当于福建、吉林、辽宁三省稻谷总产量之和。黑龙江省凭借独特的生态环境及优质粳稻的大规模种植,优质粳稻米商品数量较大,在粳稻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这有利于与国内外缺米地区、高消费地区建立起稳定的供销关系,开拓稳定的市场。此外,黑龙江省从未推广应用任何转基因水稻,为此黑龙江省生产的优质粳稻米,从生物安全角度看属于绝对安全性食品,在树立特色品牌的同时无疑会提升黑龙江省优质稻米在国内及世界中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优良水稻品种经多年种植就会混杂、退化,退化的品种不仅抗性、丰产性下降,而且品质变劣。由于播种面积逐年扩大,稻种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种业科研经费严重不足,致使黑龙江省多个产区的种子特性品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如已经在黑龙江垦区连续种植了十多年的空育131品种,已出现种质退化和抗病性降低等问题,亟须抓紧培育新的换代良种[10]。水稻品种退化的结果使其在栽培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原有的优良性状,退化的稻种变得穗小、粒稀;茎秆高矮不齐、易倒伏;抗病力减弱、易落粒;谷壳厚、出米率低;成熟不一致、米质差等。表现出如产量降低(一般混杂退化的种子会减产5%-10%以上),品质(如食味品质、加工品质、营养品质等)变劣,抗性(如抗稻瘟病、抗倒伏、抗寒)减弱等不良性状,并遗传给下一代。品种退化的种子不适于再继续进行种植,因此,需要对水稻种子不断地进行提纯复壮。目前来看,黑龙江省种子提纯复壮任务已迫在眉睫,如果不加以重视,一些稻米主产区将无优质稻种可种。另外,由于新品种的研发推广需要的周期较长,一般需要3-5年时间,很多稻米主产区只有主栽品种,没有备选品种,导致个别主产区水稻生产使用品种杂乱。
据黑龙江省大米协会统计[2],自2011年开始,黑龙江省稻米加工企业严重亏损,多数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2013年以来,五常市停产稻米加工企业占50%,牡丹江市稻米加工企业76户中有40户一直处于全停产状态,约占牡丹江稻米加工企业的50%以上。绥化市情况类似牡丹江,全市稻米加工企业停产面也在50%以上。拥有稻米加工企业148家的农垦建三江管局有2/3以上企业一直停产歇业。情况最为严重的七台河市,入统的7户稻米加工企业全部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停产率达100%。经统计,2013年上半年8市9地企业加工水稻470万t,设备利用率仅为10.7%。2011、2012两年有1/3左右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经营,2013年有近半或超半企业亏损,水稻加工利润率比以往减少80%-90%,亏损企业加工稻谷亏损约100-200元/t。稻米加工企业之所以亏损,究其原因主要是先进产能不足,落后产能相对过剩。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黑龙江省稻米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为5255万t,大约是2012年全省水稻总产量2171.2万t的2.5倍,其中先进产能仅占10%左右。
黑龙江省各地有效仓容严重不足,以仓容比较大的黑龙江垦区为例,目前垦区总共只有近120万t有效仓容,不到垦区粳稻总产量和商品量的1/4,仓容缺口高达3/4。农户基本上分散甚至露天堆放稻米,现代化的装卸设备(如叉车、托盘、货梯、起重机等)在普通农户那里很少见到,运输车辆基本是敞篷卡车,四轮车等,专用运输车几乎也看不到。全省稻米(谷)运输方式主要是包装式运输,据统计,黑龙江省包粮流通量占总流通量的比重高达90%以上。由于包粮流通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灌包、拆包,不但导致包装资材耗费大还使得稻米(谷)抛洒损失多。据统计,粮食产后包粮流通损失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5%左右,是国外散量运输损失的3倍左右。而现行铁路粮食运输工具一般为敞车、棚车,不适应散装化、集装化运输的要求。效率低下的稻米产业物流,正成为黑龙江省稻米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巨大障碍。
由于黑龙江省稻米品牌数量繁多混杂,在市场上没有真正形成竞争优势,反而导致严重的同质竞争。五常市现有水稻加工企业280家,依法注册的大米品牌多达150个,正在申报的品牌有59个。更夸张的是牡丹江市围绕镜泊湖区域的上百余家大小米厂的产品品牌达100多种,有时候一个米厂会使用2-3个品牌用以区分高中低档品质大米,全省大米产品品牌多达上千个。大米企业各自为战难成气候,造成了黑龙江优质稻米品牌间市场竞争力的内耗,同时更增加了控制市场的难度,使得大批优质稻米通过批发市场的低端渠道流到外地。此外,贴着“黑龙江优质稻米、五常大米”等标志满天飞的假冒伪劣稻米在很多市场上招摇过市,这就使得市场上到处都是黑龙江大米,出现了“不是黑龙江米冒称黑龙江米”的鱼龙混杂的景象。消费者难以通过品牌辨别黑龙江省各地大米品质好坏,更不用说辨别假冒伪劣稻米,从而使独立的企业形象难以在公众心目中得到认可,造成品牌效益低下。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部门政策支持及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虽然政府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稻米产业政策(如种粮大户及家庭农场支持政策、设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粮食精深加工专项资金等),但是还没有出台有关如何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政策、有关如何促进优质稻米出口的政策等,目前看来产业政策支持效果还不够理想。除此之外,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力度也不大。由于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不可能像工业企业那样存在很大的利润空间,再加上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多,并且没有抵押物,贷款风险系数高,多数国有大银行不愿意给予贷款,即使有些小银行(如龙江银行等)给予一定量的贷款,但贷款规模却很有限。2013年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对哈尔滨市19户种粮大户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种粮大户规模收益明显,经济效益提高,但94.7%的种粮大户认为资金短缺是制约种粮大户生产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更加严重,缺乏资金已成为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生存发展的首要难题。
随着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对优质稻种的需求也呈增加趋势。由于各地积温等情况迥异,对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应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进行优质稻种的研发,对主产区目前所用的主要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以保持其优良特性。选择优质、高产、高效、商品性好的新品种进行推广,逐步取代品质已经退化的老品种。根据各地区气候、水、土壤等方面特征确定主栽品种,防止稻米主产区所用稻种过多。在选定主栽品种后,要继续研发新品种,为每个不同的种植地区选择1-2个备选品种,防止由于种质资源退化速度加快而影响优质稻米种植。保证种子繁育用地,加快种子基地建设,提高种子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同时,政府必须承担起种子繁育的监管工作,做好种子品鉴、评审、检疫、检验及推广工作,保证流向市场的种子质量。
市场准入制度是政府管理市场、干预经济的一种制度安排,是政府对市场主体资格的确立、审核和确认的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要进入一个市场的经济主体都要受到政府的微观规制。针对稻米产业来说,首先要制定“黑龙江省稻米加工生产许可”标准,要严格控制稻米加工经营企业审批和农民合作社注册登记工作。联合组建的新企业、新的招商引资企业、新成立的农民合作社,严格按照“稻米加工生产许可”标准进行审批。对现有稻米加工企业,要按照“稻米加工生产许可”标准对其重新进行生产资格评定。不符合条件的要限期整改,达不到整改要求的,引导走联合发展之路,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同时,每年按不低于10%的比例对通过现场审查的企业进行监督抽查,坚决将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挡在市场准入的门槛之外。
一是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加强物流统一规划。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粮食物流的现代规划,将粮食生产流通进行合理布局,鼓励粮食经营企业自身进行粮食储备;改革我省粮食仓储体系,与其他省份合作存储,这样既可以稳定粮食外省供应又可以节约我省粮食仓储建设资金;加快现代化粮食交易平台建设,通过准确、方便、迅捷的信息减少供求盲目性,加快物流、商流、资金流的流转速度,提高物流效率。二是大力推动粮食物流“四散化”(散储、散运、散装、散卸)改革,粮食物流“四散化”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也会提高物流效率。三是政府应重点培育大型的从事粮食现代物流专业企业,鼓励港口、运输企业等采用合资、合作的方式参与粮食码头的建设、经营和粮食运输,同时培养粮食物流专业人才。四是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资金支持的同时,省里也要拿出部分资金参与粮食物流体系建设。
一要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不仅承担着稻米生产、储运、加工、流通等功能,更是黑龙江省稻米品牌整合的主导力量,龙头企业的发展速度与水平决定着全省大米品牌整合的速度及水平。对黑龙江省域内大米加工企业,根据企业的纳税额、经销量、诚信度条件,确定若干个大型加工企业为品牌整合主体,并引导整合主体间联合、兼并、重组,逐步组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粮食产业集团[11]。二是加快整合省域稻米品牌。2012年底,五常市进行了稻米品牌整合工作,并出台了整合实施方案。目前,应总结五常市稻米品牌整合经验,由县到市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扩大范围到全省,制定完善的全省整合方案。在保留“五常大米”、“方正大米”、“响水大米”等品牌基础上,黑龙江省内所有大米加工企业必须统一使用“黑龙江大米”品牌,企业自主商标、原料产地、加工地址等信息作为附属信息进行标注。统一包装物管理使用,大米包装物参照政府采购的方式,统一指定厂家生产,并在包装物上标明号段,每个企业使用不同的号段,实行严格的发放登记制度,备查。有条件的企业可自行使用物联网、二维码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加密防伪。
一是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力度。在国家粮食直补的基础上,对生产优质稻米的农户单独设立优质补贴;对稻米加工企业设立专门的加工补贴;2008-2010年间,国家曾三次出台粳稻入关运费补贴政策,事实证明实施运费补贴的时间较长,粳稻外运数量就越多。所以,应该对主产区粮食企业继续给予运费补贴。二是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大型稻米加工企业、农资龙头企业、粮食物流企业及稻米营销企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对它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稻米质量认证、营销渠道建设等按照一定标准给予一定的奖励。三是加大稻米出口政策扶持力度。如专门设立出口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出口优质稻米EUREPGAP、Kosher、JAS、NOP和BRC等五种国际质量认证步伐。四是金融部门应该积极创新融资模式,探索多种物权担保形式的产权抵押贷款,如尝试农村土地经营权及农村宅基地的抵押贷款工作,有效扩大抵押担保范围,解决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等贷款难问题。
[1]潘钰烛.粳稻期货有望后来居上[N].中国证券报,2013-10-08
[2]黑龙江省大米协会网站.关于我省稻米加工产业发展及稻米购销情况的调研报告[EB/OL].http://www.hljdmxh.com/content.php?classid=99&id=160.htm.2013-11-20.
[3]李欣,顾铭洪,潘学彪.常见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研究[J].江苏农学院学报,1987,8(1):1-8.
[4]朱智伟,陈能,王丹英,等.不同类型水稻品质性状变异特性及差异性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2):135-139.
[5]陈志德,仲维功,杨 杰,等.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3,21(1):21-25.
[6]矫江,许显滨,等.黑龙江省稻米市场与生产中常见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4.
[7]朱希刚,山下宪博.中国的稻米生产和一体化经营[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8]生态湘稻产业化经营项目立项可研报告.[EB/OL].http://www.doc88.com/p-6921974625742.html.
[9]张凤鸣,孙世臣.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与发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2):13-15.
[10]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及中粮协大米分会联合调查组.创建新型城乡一体化寒地绿色生态粳稻产业特区-关于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三江垦区发展粳稻产业的调研报告[J].中国粮食经济,2012(4):22-26.
[11]兰录平,湖南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与策略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4):40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