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佰平 陶竺娇 吴 煜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仲景之法,临证每多效验,关键在于随证治之,处方灵活。在肿瘤并发症的治疗中,笔者常灵活运用经方,多效如桴鼓,现介绍3则病案如下,以供参考。
袁某,男,63岁。2013年7月30日诊。
患者于2013年3月21日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行内分泌治疗。因术后出现尿失禁,并进行性加重就诊于我院。既往患者于2008年11月行左肾癌切除术,术后病理:透明细胞癌。刻下症见:乏力,气短,腰膝酸软,畏寒,纳少,自汗,眠差,小便失禁,需要用成人尿不湿,大便尚可,舌淡红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沉细。证属脾肾阳虚,气化失司。治以温阳化气,健脾益肾。方用五苓散化裁。处方:
茯苓 30g,猪苓 10g,白术 10g,泽泻 10g,桂枝10g,炙黄芪 30g,太子参 30g,炙甘草 6g,陈皮 10g,鸡血藤 15g,黄精 10g,巴戟天 10g,女贞子 10g,桑白皮10g,半枝莲15g,防风1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分服。
2013年8月13日二诊:患者尿失禁稍有改善,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自汗等症也有好转,舌淡红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沉细。原方有效,守方再进。至2013年11月5日六诊,患者已服用以五苓散为基础化裁的处方90余剂,自诉小便失禁已好六成,已不需要成人尿不湿,余症状已不明显,患者病情稳定,仍定期在门诊巩固治疗。
按:尿失禁相当于中医之“遗溺”。究其病因主要为肾气不固而致膀胱失约,《灵枢·九针》:“膀胱不约为遗溺。”《伤寒论》中五苓散为蓄水证而设,方证由表邪未解,传里入腑,水蓄膀胱,气化不行而致。而本例患者为肾阳亏虚,气化失司而致膀胱开阖失约而发病,病机相同。遵古训以“通因通用”、“异病同治”之法,用其温阳化气直中病机。患者同时有肺脾两虚症状,进而导致肺通调水道失司及脾失运化,加重了尿失禁的症状,正如《金匮翼》所言:“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不禁者。”遂用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益脾之气,固肺之表;再佐以鸡血藤舒筋活络,巴戟天、黄精、女贞子补肾纳精,半枝莲解毒抗癌。综合全方,具有温阳化气、健脾补肾、通络抗癌之效。
谢某,女,69岁。2012年10月30日诊。
患者2011年3月因右胁不适,3月10日行MRI,提示肝右叶占位8.3cm×12cm,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大者1.2cm,结合肝炎病史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考虑患者体质较差,未行西医治疗,后一直就诊于我院,定期行中医治疗。2012年10月中旬患者出现目睛黄染,并进行性加重。2012年10月29日查:谷丙转氨酶79.1U/L,谷草转氨酶76.4U/L, 总胆红素 46.7μmol/L, 结合胆红素37.7μmol/L。刻下症见:目睛黄染,小便黄,肤黄不甚,右胁隐痛,胃脘胀痛,乏力,纳差,反酸,精神较差,大便秘结多日未行,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沉细。证属热结阳明,肝胆失疏。治以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利湿退黄。方用大柴胡汤加减。处方:
柴胡 10g,熟大黄 10g,赤芍 15g,枳壳 10g,炙甘草 6g,伸筋草 15g,砂仁 6g,郁金 10g,金钱草 15g,陈皮 10g,茯苓 30g,车前草 15g,威灵仙 10g,法半夏10g,苍术 10g,莪术 10g,蛇六谷 30g。21 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分服。
2012年11月22日二诊:查谷丙转氨酶30U/L,谷草转氨酶30.8U/L,总胆红素12μmol/L,结合胆红素8.2μmol/L,理化指标基本正常,目睛黄染及小便黄基本消退,仍有肝区隐痛,前方赤芍易白芍10g,并加用安替可胶囊增强软坚散结之效。至末次随访2013年4月11日,患者已带瘤生存2年余。
按:肝癌并发黄疸乃湿毒、癌瘤内生于肝,而致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进而导致胆汁疏泄失常,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临证往往病症错杂,有时很难辨阴黄还是阳黄。此时就要随证治之,有是证用是方,方能发挥中医之优势。从本例看,患者出现右胁隐痛、胃脘部胀痛、反酸,并有大便秘结之症状,说明少阳未解,并入阳明,有热结成实之象,治疗应以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利湿退黄为主。综观全方,以柴胡气轻清,善疏少阳肝胆郁滞为君;赤芍味酸苦寒,凉血活血,散血分瘀滞并清瘀热,枳壳、大黄泄阳明热结以利胆腑,此3者为臣;佐以砂仁、郁金、威灵仙、金钱草、伸筋草疏肝利胆退黄,此治黄之标;再配陈皮、苍术、法半夏、茯苓、车前草等祛湿之品,此乃治黄之本,湿去则黄自退;最后加用莪术、蛇六谷解毒抗癌。全方标本兼治,疏解通下共用,可收良效。
郭某,男,72岁。2013年11月6日初诊。
患者2012年11月8日行胃贲门癌手术,术后病理:贲门中分化腺癌,溃疡型。肿瘤大小为8cm×6.8cm×1.8cm,侵及并穿透浆膜层,脉管癌栓,神经受累,同时伴 周 围淋巴 结 转 移:3/12,1/2,0/3,0/6。 临 床 分 期 :T3N1M0。术后患者即出现反酸症状,行1周期替吉奥化疗后,因血压升高,消化道反应加重,遂停。求我院中医治疗。刻下症见:反酸,烧心,伴恶心呕吐,咽干,纳少,上腹部胀痛连及两胁,眠差,大便干,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沉。证属:胃失和降,中气亏虚。治以和胃降逆,温中补虚。方用旋覆代赭汤合四逆散加减。处方:
旋覆花 30g(包煎),代赭石 10g,党参 10g,清半夏 10g,干姜 3g,柴胡 10g,白芍 15g,枳壳 10g,炙甘草 6g,桂枝 10g,吴茱萸 3g,黄连 6g,竹茹 10g,南沙参 15g,木香10g,苏梗 15g,茯苓15g。 21剂。 浓煎100mL,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2013年11月27日二诊:诉反酸、烧心、咽干症状明显好转,余症状减轻,宗上方加健脾益气之剂调理善后,目前患者病情稳定,定期随访中。
按:此证相当于中医之“吐酸”,可伴烧心、恶心呕吐等症状,是贲门癌术后及化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究其病机主要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旋覆代赭汤为脾胃气虚,痰浊中阻,胃气上逆,本虚标实而设,《伤寒论》言:“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本例患者,术后、化疗后正气亏虚,脾胃虚弱,肝气横逆,造成木克脾土,胃失和降,故以旋覆代赭汤为基础,加四逆散以调和肝脾,再加左金丸、竹茹、沙参、苏梗等清肝泻火,降逆止呕。诸药合之,且补且降,其功益彰,既消痰气,又疏肝气,并和脾胃之气,使清气得升,浊气得降,中焦健运,诸症悉除。后期调护加入健脾益气、解毒抗癌之品,病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