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占祥
摘 要:美育,即审美教育。美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进步、高尚的审美观;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为要求,努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的发展。美育的特点决定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美感人、以情感人,而不能靠灌输,更不能强迫或借助意志。它只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意境
其实,在小学教育中,美育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在各学科的教育中,教师都可以进行美育的渗透。现在的新课程改革的教材,就具有了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力求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竭力注意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渗透。经过我个人的尝试和总结,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美的美育渗透
中国的汉语,有其优美的音韵。那些独立的音节,经文学大师们的组合,就能发出美的节奏,回荡起美的旋律:或刚或柔,或缓或急,错落有节,抑扬顿挫,宛若一曲曲悠扬动人的乐曲。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很少要求学生默读,大都要求学生放声朗读,因为朗读要比默读给予学生的美感更为显著。在学生朗读的语言里,不仅内含着书面语言的美感,而且蕴含着朗读者的深刻体味和感受,对学生极具感染作用。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内容所表达的形象美,从而进行美育渗透
形象美,主要指读者阅读语言文字时能自然在脑海中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主体画面。不仅指对文字作品的语言所描绘的形象的立体感悟,还指对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整体性感悟。语言中的这种由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情感构成的语言的整体信息,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意趣,更是一种境界。它呈现不确定性,要感受它,仅靠书面文字的“认读”是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复制加工,在学生的视觉中显现整体形象。
我们知道,在小学生的认知范围中,直观形象的内容对他们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抽象事理。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感悟到具体的形象,进而得到美育的教育,也十分重要。现代教学中,大量运用多种电化教学辅助设备,这些教学辅助设备,绘形绘声,变化无穷,使学生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小学生体会到课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形象之美。
三、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文章表达出来的意境美的美育渗透
收入现行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部分文质兼美,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文字,借助形象,激发想象,丰富感情,从而自然进行到文章的情境之中,为美所感染,与作者共鸣。在写人的文章中,让学生感知人类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和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感受到一种壮烈之美,一种崇高之美;在状物的文章中,让学生品味到其情其景的真切、和谐,感受到一种优雅之美,一种自然之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教师要培养学生珍惜和爱护美的思想,就要多多发现,多多挖掘,有了对美育的自觉性,就能千方百计利用条件或创造条件及时地进行美育教育及渗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归流河小学)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