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现代文字,走近千年秦俑

2014-04-13 22:32:58侯祥敏
新课程·小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秦兵马俑语文教学

侯祥敏

摘 要:秦兵马俑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瑰宝,为让学生最深刻感受这一文化精髓,不妨引领学生穿越现代文字,去切身体会它所展现给大家的魅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代文字;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正是因为兵马俑卓越的地位和非凡的价值,让我期待着教学,在课堂上引领着学生走进那传神的雕塑,和他们一同为我们民族拥有这样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历史而自豪,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不过,很快我就在南京市小语赛课上幸运地听到了这一课的精彩教学,赞叹之余,深有感触,特地走笔为文。

片段一: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师出示一张有趣的照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有何特别的发现。

学生睁大双眼,凝神细看,发现了几个兵俑的神态各异,在教师的点拨下,终于看出在这些惟妙惟肖的兵俑中,有一个最引人注目,一生激动地脱口而出:“是活的!”

师(笑着介绍):2006年9月16日下午,一位极其仰慕兵马俑的德国青年游客身穿自制秦俑服装,脸抹秦俑肤色,装扮成秦俑跳入1号坑,和两千多年前的俑士们来了个亲密接触,上演了一场人俑秀。虽然不到两分钟就被警察发现,请出了俑坑,但是却留下了一张令人叹服的照片——他模仿得实在太像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个人俑秀的游戏。

众生(急切地):想!

出示:(游戏)人俑秀,读课文3~9自然段,选择一种类型的俑模仿,让大家猜猜你模仿的是什么俑?

众生模仿,选择上台表演,其余学生兴致盎然地根据书上对各种俑的描述内容进行猜测。

【评析】这位教师匠心独运,令人叹服。精彩从那一张“人俑秀”的照片开始,她以慧眼在众多资料中发现了这张照片的价值,从而开发为有效的教学资源,由看照片将目光锁定在这个模仿者身上到设计游戏——人俑秀,无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模仿者模仿的依据是语言文字,猜测者猜测的依据也是语言文字,这样学生在自觉自愿的状态下已经快乐地读了几遍书,对各种俑形成了一个感性的积累,为下面的深入探讨作了极好的

铺垫。

片段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其实现在的我们很难模拟出两千多年前兵马俑的形象,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再读4~10自然段,看看什么词引起了你什么样的想象。等会儿用(出示:读到 ,我仿佛看到了 )的句式和大家交流。

(生潜心默读)

生:读到“个个张弓搭箭”,我仿佛看到弓弩手们眼盯前方,思想高度集中,随时准备把箭射出去。

师:全神备战!你给我们开了个好头。

生:读到“上马冲杀”,我仿佛看到了骑兵俑们勇猛善战,手中挥舞着大刀,嘴里喊着:“啊啊”,一起奋勇向前。

师:“山雨欲来风满楼”,真有气概!

生:读到“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我仿佛看到了武士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神情专注,严阵以待,双手紧握着战刀,已经握出了汗水。

师:特别欣赏你“已经握出了汗水”这个细节。

生:我从“久经沙场、肩负重任”仿佛看到了将军身披金光闪闪的铠甲,手提削铁如泥的宝剑,在炙热的沙场上准备领军作战。

师:这位将军“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气势已经被你看出来了。

生:我从“目光炯炯”可以看出这些武士俑很会打仗,他们运用心理战术,首先要在心理上打败对方。

师:如果我们在战场上面对这样的战士,有可能不寒而栗,不战而降。

生:读到“形体健壮”“肌肉丰满”,我仿佛看到了秦军兵强马壮,那些战马仰头长嘶,跃跃欲试,要助战士们一臂之力。

师:是啊!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来到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古战场,感受到秦军势不可挡的气概。

【评析】正如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作者对各种俑的描述也是饱蘸深情,字字珠玑。学生在反复揣摩文字后,必然“情动辞发”,不吐不快。此时,教师抛出一个话题:“读到 ,我仿佛看到了 ”。这个话题看似普通,却极富思考价值,它涵盖面广,思维性强,能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翱翔于语言文字,再酣畅淋漓表达的空间。事实上,我们也的确听到了学生深思熟虑后的见解,加上教师充满智慧的评价更是给了他们极大的鼓励,引领更多学生向着更深层次去发掘,去探究。

【反思】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对于学生来说,《秦兵马俑》这样一篇状物类散文趣味性不强,这样一支沉睡于地下两千多年的军队离自己很遥远。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这位教师创设了众多情境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首先,他们在猜测“人俑秀”的照片中笑着走进课堂,初步感受到兵马俑的特殊魅力;其次,在快乐的表演和看表演中了解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再次,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想象中进一步领略了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最后,在聆听教师朗读外国友人的赞词中油然而生出一份自豪,加深了对兵马俑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节课上,学生探索发现的欲望充分得到了满足。“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课堂上,学生品味着语言文字,在随后的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相信走出课堂,学生会对这支沉睡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军队产生更为浓厚和持久的兴趣,对其他描述兵马俑的资料更为关注,对西安俑坑产生向往之情。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可以像一首诗,可以似一幅画,还可是一支优美的舞蹈,一堂好课能给人以身心的愉悦感受。置身于课堂,我们的学生仿佛行走在春意盎然的河边,不知不觉陶醉在大好春光里。我愿意向着这个方向而努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秦兵马俑语文教学
不可思议的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旅行攻略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启示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00:50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