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有效性合作学习探析

2014-04-13 10:05:13王辅强
新课程·小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优越性小学科学合作学习

王辅强

摘 要: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提高合作效率呢?首先要合理建立合作小组,优化学生角色职能;其二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其三要充分保证合作前的考虑时间,注重讨论交流;其四要课内课外结合,拓宽合作时空;其五要建立课堂科学评价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科学;优越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学会与不同的人共事(合作)是现代教育要教会学生的本领之一,是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分组学习来替代合作学习,这主要是由于对合作学习认识不足造成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为了能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有必要采取一些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从而实现合作学习应有的价值。

一、划分学习小组,明确任务责任

一个教师要面对众多有差异的学生,很难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上的不同需要,分组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分组能有效地把个体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培养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教师在构建学习小组时,就要注意考虑成员之间的搭配。每个小组的成员要按好、中、差三个层面及合适的男女比例搭配好,让好的学生带动差的学生,达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并选好组长,明确组长的责任,明确共同的任务和个人的责任。在布置了学习任务后,让学生明确本组的任务,围绕任务,做好分工:谁负责记,谁负责观察,谁负责实验等,每个成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为了使每一位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要求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要注意轮换角色。

在教学《热水变凉》这一课测定热水的温度变化时,就应该按学生的能力结构来划分小组:有的拿温度计测定水温,有的记录时间,有的观察温度计的读数,有的填写实验记录表。在这项活动中,需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并积极地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小组成员在共同分析记录数据时,多数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一杯热水在相同时间内,温度逐渐降低。但也有小组发现温度不是逐渐降低,有停止或升温的情况。此时,教师引导小组内成员共同分析活动过程中的情形,分析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这样,小组成员进行了很好的沟通,也有效地解决了小组内的冲突。

二、精心设计活动,体现合作互动

科学课中教学活动的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如观察、实验、种植、饲养、讨论、辩论、竞赛、社区科学活动等。教师设计的这些活动,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又是经过教师精心选择的,并且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例如在《研究纸》的教学中,试着动手做一张纸,各小组同学互相配合,有动手撕纸的,浸泡的,带绞拌机绞拌的,盛水的,吸水的等等。学生分工合作又互相配合,很好地完成了纸的再造。

有些活动,如果小组活动进行得不顺利或者效果不好,此时,教师不必逐一指导,而是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小组互动的作用,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失败到成功的体验,感受到小组之间的乐趣。如在《我们穿什么》这一课中,让学生研究布料的特性,有的小组不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布料的透气性、防水性等等,他们会主动到旁边小组去询问、取经,从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三、注重讨论交流,提升合作意识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科学探究活动也不例外,学生根据探究的主题自由组队共同研讨,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

每次探究活动结束,教师都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需要小组内部之间的交流,也更需要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小组之间,各同学把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给组内同学汇报、交流,组长再把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的发现、成果放到集体中与大家交流、汇报。在多次的交流、汇报、讨论中来提升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通过认真听取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在实施方案时更需要群体的力量。只有分工合作,人人参与,才会获得成功。这样,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才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具有一种兼容的态度,对人对事不偏见,宽容大度,能接受自己的一切,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

四、课内课外结合,拓宽合作时空

为了使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1.课前合作

科学课中要经常让学生课前准备各种各样和信息和材料,这时就要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了。例如,在《纸的研究》中,让一个学生带纸,品种就会很少,假如大家互相合作,你没有的我想办法带,他带这种我带那种,这样大家就认识了多种多样的纸,开阔眼界,了解得更多。

2.课堂上的合作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情景,营造积极探究的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如在教学《摩擦力的秘密》时,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在讨论实验的设计方案,实验中的分工协作,成果的汇报等诸多环节上,各成员都为小组献计献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即使是差生也有他的用武之地,也能体会到合作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3.课后的合作

很多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学生课后去完成。而在课后要完成任务就更需要有合作伙伴的鼓励、帮助。如在《饲养蜗牛》活动中,学生们都是自愿结合小组一起饲养的,但如果就把它放在一个学生家里就算完事的话,会有很多学生不会坚持的。于是我让他们就近结合小组,蜗牛放在一个同学家,其他几个同学经常性地一起去观察、询问、督促其记录。采取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也能锻炼学生的毅力——坚持观察的毅力。

五、发挥评价作用,激励主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后,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作一个评价。评价时应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又要有学生的自评和小组之间的互评等。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仍将发挥其重要作用,但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伙伴、指导者、支持者、帮助者、引领者、激励者,同时又是自己教学的调控者。学生参与评价,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评价的内容要涵盖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在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体味自身在小组中的作用,从而自觉地产生与同学合作的愿望。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情感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只要我们在科学课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相信,合作学习必将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和学新.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5).

[2]薛嘉.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浅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王志新,陶丹.基于目标的合作学习选择策略[J].教育技术导刊,2005(9).

[4]郭海立.建构主义合作学习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08(5).

[5]姜克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J].龙岩学院学报,2005(6).

[6]鲍召春.浅谈合作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研与课标,2004(3).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中心小学)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优越性小学科学合作学习
激光加工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水利工程招投标制度下的招标代理探究
电子商务环境下实体书店的发展与转型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41期)2016-11-28 06:01:58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46:59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37:04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36:17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8:54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