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苗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是同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关键。与此同时,它也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和具体化的一种有效方式。为此,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旨在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不但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结论,而且还应当使学生明确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学生的动手操作,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动手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与此同时,这也能够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所有的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懂得如何获得知识。那么,应当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进行了如下的阐述。
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为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理。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将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与周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使用木条做一个长为10 cm,宽为5 cm的长方形,并且要求学生对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进行计算。再提问学生:“倘若将这个长方形通过拉伸变成平行四边形,那么它的面积与周长会改变吗?”这个问题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顿时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非常想知道这个长方形在变成平行四边形之后,它的面积与周长的改变情况。在这个时候,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学习,教师要求学生对这个长方形的两个对角进行拉伸,再让学生观察拉成的平行四边形,学生会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跟长方形的长是相同的,而平行四边形的高会随着拉伸变得越短,结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就会发现在拉伸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越来越小了,而它的周长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学生在这个时候能够回答:“它的面积发生改变了,而周长却没有变化。”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就能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合作、民主和平等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合作、民主和平等的教学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在合作、民主和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更加能够提出问题,并且进行动手操作来验证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教师在讲解“统计”的时候,首先在学生面前呈现一个口袋,在这个口袋里面装着一些小物品,如小棒、粉笔、橡皮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何才可以明确每一种物品的数量呢?学生纷纷议论,说数数就行了。在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启发学生考虑:如何才可以数得又准又快呢?然后,启发学生可以让一名组长来负责,小组的各个成员之间相互合作进行统计。学生有的拿出物品,有的说出物品的名称,有的进行记录,这样,各个小组都比较迅速地统计出了结果。这样,学生在互相合作和沟通中,不但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能掌握统计的知识,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一种要求。教师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欣.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2011(04).
[2]佘长平.浅析小学生数学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4).
(作者单位 新疆兵团第九师小白杨中学小学部)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