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摇篮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甜玉米素有“水果玉米”及“蔬菜玉米”之称,是一种既具休闲功能又具保健功能的食品,同时又具有甜、粘、嫩、香的特点[1]。甜玉米比普通玉米中的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高,且人体的必需氨基酸组成也较为平衡[2~4];在所有主食中,玉米的保健作用及营养价值最高。菠菜不仅味美,而且颜色鲜亮,富含丰富的维生素 C、蛋白质、胡萝卜素以及铁、钙、磷等矿物质元素,具有促进人体肠道蠕动,帮助消化,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增强抗病能力,增进健康,保障营养,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功能[5]。
以甜玉米、菠菜汁为主要原料生产乳饮料,不仅可为人们日常生活增加一种风味可口的乳饮料,同时对人们的身体也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本文主要研究了这种新型混合蔬菜风味乳饮料的制作工艺,旨在为甜玉米、菠菜汁乳饮料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甜玉米,菠菜,原料奶,中性复合稳定剂,白砂糖;电热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榨汁机,均质机。
甜玉米→分选→清洗→打浆→过滤→甜玉米汁。
菠菜→分选→清洗→打浆→过滤→菠菜汁。
牛奶→加甜玉米汁、菠菜汁→加稳定剂和白砂糖(温度50~60 ℃)→均质(温度60~70 ℃,20 MPa)→杀菌(138 ℃,4 s)→灌装成品。
随机选取10 名无经验的鉴评人员对产品的色泽(满分10 分)、组织状态(满分30 分)、滋味(满分30 分)、香味(满分30 分)这4 项指标,采用评分检验法[6]对产品进行评分,以所有品尝人员品评的平均分作为最后的综合评分,满分为100 分。
本试验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的试验设计,选择了甜玉米汁、菠菜汁、复合稳定剂、白砂糖的添加量为试验因素,以感官评分为试验响应值,进行了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试验,优化甜玉米、菠菜汁乳饮料配方。试验水平编码表见表1。采用Design-Expert V.8.0.5b程序软件对该试验进行了设计,产生了29 个试验。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甜玉米、菠菜汁乳饮料配方响应面试验设计水平编码表
表2 Box-Behnken试验方案及结果
表3 回归方程模型的方差分析
根据表3方程模型方差分析的结果来看,模型P值<0.0001,说明了模型高度显著拟合,平方项以及线性检验显著,交互项的检验不显著。通过Design-Expert V.8.0.5b软件得方程:
剔除不显著的项:
试验设计范围之内,一次项偏回归系数绝对值X1>X4>X3>X2(表4),说明菠菜汁添加量对于产品感官评价的影响最小,玉米汁添加量对于产品感官评价的影响最大。
对方程进行岭脊分析,可以得出甜玉米、菠菜汁乳饮料的感官评价最大响应值的编码坐标为(0.47,0,0.26,0.34)(图1)。因此,试验选取的水平范围内,当甜玉米汁添加17.1%,菠菜汁添加10%,复合稳定剂添加0.26%,白砂糖添加11.7%时,甜玉米、菠菜汁乳饮料感官评价的最高,得分是90 分。
在甜玉米汁添加量为17.1%,菠菜汁的添加量为10%,复合稳定剂添加量为0.26%,白砂糖添加量为11.7%的参数下进行了验证,产品平均感官评价分为91 分,试验值与预测值接近,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
在甜玉米汁添加量为17.1%,菠菜汁添加量为10%,复合稳定剂添加量为0.26%,白砂糖添加量为11.7%的条件下,甜玉米、菠菜汁乳饮料产品色泽、口感、风味和组织状态最佳。
图1 响应面分析图
表4 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估计值
[1]Menkir A,Liu W,White W S,et al.Carotenoid diversity in tropical-adapted yellow maize inbred lines. Food Chemistry,2008,109(3):521–529.
[2]Tokuji Y,Akiyama K,Yunoki K,et al.Screening for beneficial effects of oral intake of sweet corn by DNA microarray analysis. J Food Sci,2009,74(7):197-203.
[3]Rivera-Hernàndez B, Carrillo-Ávila E,Obrador-Olàn J J,et al. Morphological quality of sweetcorn(Zea mays L.)ears as response to soil moisture tension and phosphate fertilization in Campeche,Mexico.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10,97(9):1365-1374.
[4]马守科,张浩,祁军. 甜玉米的营养价值和加工食用方法. 新疆农业科技,2006(l):37.
[5]王丰. 菠菜的营养及其草酸含量的调控方法分析. 广西轻工业,2009(4):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