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建材工业积极克服市场需求增长放缓、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品出厂价格持续低迷等内外因素交织影响的不利局面,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经济效益稳步回升,全行业总体呈现稳中趋升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稳中向好。
一、2013年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建材工业总体呈现稳中趋升的增长态势
2013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3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6.9%。水泥产量24.1亿吨,比2012年增长9%;平板玻璃7.8亿重量箱,比2012年增长11%;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建筑用石加工和轻质建材等产业增速保持在20%以上。
(二)经济效益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
2013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168亿元,同比增长20.3%。销售利润率7.3%,比2012年上升0.2个百分点,运行质量稳中提升。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中趋缓,水泥投资继续下降
2013年建材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3.8%,增速2012年回落5.2个百分点,呈现稳中趋缓的增长态势。
水泥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但规模依然较大。水泥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连续3年持续下降。2013年水泥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8.6亿元,同比下降3.7%,其中西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下降13.5%和4.5%,东部地区增长12.1%,新疆、宁夏、陕西、湖北下降幅度超过30%。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制品业和深加工产业倾斜。2013年,建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位于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建筑用石开采与加工业和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业,投资完成额均超过了14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28.9%和13.1%。轻质建材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6亿元,同比增长23.5%。
(四)出口稳中有增,部分主要商品出口数量下降
建材商品出口总体保持了稳中有增的态势,2013年全国建材商品出口总额325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21%。主要商品出口离岸价格稳中有升,全年平均比上年同期上涨13.3%。建筑卫生陶瓷、建筑技术玻璃、水泥及水泥熟料出口数量及出口金额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建筑用石、玻璃纤维及制品、石膏制品及保温材料出口数量较去年下降。
二、建材行业运行特点及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建材传统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低能耗制品加工业比重上升,对建材增长贡献超过传统产业
近年来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中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技术玻璃、轻质建材低能耗制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对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增长贡献超过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
2013年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占规模以上建材工业44.5%,比2012年下降4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增长贡献7.4个百分点。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技术玻璃、轻质建材低能耗制品加工业继续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占规模以上建材工业40.5%,比2012年上升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增长贡献8.7个百分点。
2013年建材战略性新兴产品约占规模以上建材工业10%。
(二)水泥行业产能过快增长势头初步遏制;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快增长问题再次抬头
2013年增加新型干法生产线82条,其中复产5条,新建77条,新建生产线数量比上年减少44条,新建水泥熟料能力比上年减少6300万吨;关停水泥熟料生产能力5400万吨,其中小型新型干法生产线37条,熟料能力1700万吨,关停水泥生产能力6300万吨,其中关停水泥粉磨企业108家,关停水泥制备能力3200万吨,小型新型干法生产线、小型水泥粉磨站关停速度明显加快。水泥能力利用率75.8%,比上年回升2.1个百分点,2006年以来首次回升到75%以上。
2013年浮法玻璃生产线增加30条,其中新建24条,复产5条,平板玻璃能力增加1.07亿重量箱,年末平板玻璃生产能力达10.8亿重量箱。在新建和复产的30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中,6月份以后点火的有19条;在建产能中,已有1条迁建生产线在2014年初点火,还有4条计划在一季度点火。平板玻璃产能过快增长问题再次抬头。受此影响,2013年全年平板玻璃利用率76%,比2012年下降1.9个百分点,其中浮法玻璃能力利用率77.6%,比2012年下降2个百分点。
(三)主要产品产业集中度提升
2013年中国建材、海螺水泥、华新水泥、葛洲坝水泥、吉林亚泰等水泥大企业集团对行业企业的兼并重组又有积极进展,同时,对兼并重组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和管理整合也积极推进。2013年水泥熟料生产能力前十家企业集团占水泥生产总能力的51.6%,比2012年提高3.9个百分点,熟料产量前十家企业集团占熟料总产量的52.8%,比2012年提高3.8个百分点;2013年水泥生产能力前十家企业集团占水泥生产总能力的38%,比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水泥产量前十家企业集团占水泥总产量的37.8%,比2012年提高3个百分点。行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大企业集团技术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对稳定和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起到积极作用。
(四)建材及主要产品价格低迷
受水泥产品出厂价格环比大幅度上涨推动,从11月份开始建材产品出厂价格指数扭转了前10个月累计平均持续下降局面,全年平均指数价格比2012年同比上涨0.61%。但建材主要产品价格仍处于低水平,其中2013年12月全国通用水泥平均出厂价格321元/吨,同比上涨8.75元,但全年平均水平304元/吨,仍比上年低4.8元。2013年底和2014年初,水泥和平板玻璃价格已经下滑。
(五)应收账款大幅增加,财务坏账风险加大
2013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应收账款净额4301亿元,同比增加795亿元,增长22.7%,比2012年全年平均增长水平增加了近6个百分点,反映出市场销售依然艰难。2013年,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应收账款净额753亿元,同比增加114亿元,增长17.8%,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应收账款净额1918亿元,同比增加372亿元,增长24.1%,建筑技术玻璃制造业应收账款净额232亿元,同比增加36亿元,增长18.4%,建材工业特别是水泥、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和建筑技术玻璃制造业经营风险加大,财务坏账风险增加。
(六)煤炭价格降幅减小,天然气价格连续上升,能源成为影响建材行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2013年建材企业原煤购进价格平均比2012年同期下降60元,根据目前水泥单位产品煤耗平均水平计算,吨水泥煤耗成本下降约5元,水泥制造业因此减少煤耗成本100亿元,毛利率比2012年同期回升0.3个百分点。但从8月份开始建材行业原煤购进平均价格比2012年同期下降幅度逐渐减小,12月份建材企业原煤购进价格比上月上涨7元,建材行业“能源红利”逐渐减薄。
自2013年5月以来,全国建材企业天然气平均购进价格持续7个月上涨,上涨幅度为 0.145元/立方米,由此导致每重量箱平板玻璃能源成本上涨1.6元,平板玻璃行业能源成本大幅上涨。能源成为影响建材行业效益的关键因素。
三、 政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产业引导机制,稳步推进水泥落后产能淘汰及取消低标号水泥工作
2013年水泥落后产能淘汰工作不断推进,小型新型干法生产线、小型水泥粉磨站关停的速度明显加快,建议政府相关政府部门建立加快引导小水泥(包括小新型干法)退出机制,使其可以成为遏制水泥产能过剩、遏制水泥经济效益下滑工作的切入点之一。
随着对国务院〔2013〕41号文的逐步落实,2014年水泥行业将逐步取消32.5复合水泥,但目前水泥产品的混合材渗加比率不断提高,这也使得下一步取消复合32.5水泥对行业的影响不断加大,建议政府部门从市场和行业实际出发,加强对此问题的预案研究,制定合理有序的取消机制。
(二)升级产品使用标准规范,培育战略性产品市场需求
企业是产业创新发展的主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品市场需求。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实施绿色采购、升级建筑标准规范等措施培育和发展新兴市场,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市场、研究市场,鼓励企业不断扩大产品的应用领域和范围,加大对高强度等级水泥、建筑节能玻璃、防水材料等既是建材行业发展方向又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性产品的支持力度,为企业进入新的应用领域提供条件和相应的支持政策,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三)支持有竞争力企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区域集聚发展,实现经济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信贷、投资、行政审批等方面为有竞争力的企业开放绿灯,支持具备技术、管理、产品等方面实力的优势企业为主体,严格按照产业整体布局和市场规律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兼并联合重组,使市场和资源向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鼓励传统产业企业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产品线或市场,从环保、安全等方面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走差异化经营之路,向传统产业的上下游延伸,避免同质化竞争。
四、2014年一季度建材行业运行走势预测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6%,增速稳定,且稳中有降,投资对建材行业的拉动作用将会趋缓。预计2014年一季度建材行业将会继续延续2013年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但增长幅度会有所回落,预计一季度建材工业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5%左右。受季节性及节日因素影响,一季度水泥市场需求有所下降,水泥价格出现下滑势头,行业将面临价格下行压力;同时由于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快增长势头有所抬头,一季度平板玻璃价格也已经出现下滑,水泥及平板玻璃行业下行压力加大。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