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影《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硬汉特征

2014-04-11 20:40:07刘曼
电影文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竞争意识硬汉乔丹

[摘要]电影《丧钟为谁而鸣》改编自海明威同名小说,这是一部以西班牙内战为题材的电影。电影塑造了罗伯特·乔丹这个硬汉形象,充满了英雄主义精神。在电影中主人公乔丹的命运与人类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这种复杂的环境关系中向观众展示了不一样的硬汉形象。竞争意识与挑战精神是“硬汉形象”最鲜明的性格特征,本文试图对这一硬汉形象加以剖析,找到乔丹这一硬汉与海明威笔下其他硬汉形象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丧钟为谁而鸣》;硬汉;乔丹;竞争意识;挑战精神

※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吉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海明威的‘硬汉精神对‘90后大学生人格塑造影响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电影《丧钟为谁而鸣》改编自海明威同名小说,这是一部以西班牙内战为题材的电影,影片充满了英雄主义精神,这得益于海明威对《丧钟为谁而鸣》这部小说倾注的大量心血。影片利用各种细节向观众展示主人公乔丹为之奋斗的事业,但是自影片一开始就对这场事业的失败结局有所暗示。这无疑给人物笼上了一层悲剧色彩,但这又是展现乔丹硬汉形象的一个绝佳的机遇,同悲剧的命运抗争难道不是主人公顽强抗争的一种表现吗?乔丹这一悲剧性格的塑造不同于海明威以往笔下的硬汉形象。在《太阳照样升起》中,主人公在重压下表现出的是优雅的硬汉风度,在《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命运安排的不满。而到了《丧钟为谁而鸣》,硬汉与命运的抗争已不再如以往那样有条件的有具体方式的反抗,这里反抗没有任何理由,也无需任何条件,只要面对的是命运不公的待遇,主人公便奋起反抗。《永别了,武器》描述的对命运的反抗并不是十分积极,他的这种反抗只局限于个人恩怨,而且,作品的弊端是没有对造成这种不公平的社会因素做进一步的探讨。而在《丧钟为谁而鸣》这个故事中却打破了这种局限,主人公的奋斗脱离了个人荣辱的窠臼,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精神和为全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信念,这在故事中被标榜为真正的英雄主义。在电影《丧钟为谁而鸣》中主人公乔丹的命运与人类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这种复杂的环境关系中向观众展示了不一样的硬汉形象,这些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焦虑之情与硬汉形象如影随形

就心理学角度而言,焦虑情绪根源与自我意识的迷失,是个体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的一种恐慌情绪,一旦人被焦虑情绪笼罩,个体虽然知道自己的糟糕处境,但对于摆脱处境却力不从心,也正是这种面对威胁而束手无策,只能坐以待毙的残酷现实才使得人们处于深深的焦虑之中。焦虑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的主要方式还是一步步蚕食人们的自我意识,除非我们的自我意识足够强大,否则会被焦虑吞噬,《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主人公乔丹便是以强大的自我意识与这种焦虑之情顽强奋斗的硬汉形象。

乔丹是一个理智、冷静、成熟、男人气概十足的硬汉,他对共和主义情有独钟,以此为崇高的政治信仰。战斗中乔丹的部队接到任务要炸掉敌人所必须经过的一座桥,但是任务十分艰巨,复杂的战场环境决定了这几乎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乔丹却迎难而上,临危受命,克服千难万险最终成功摧毁了这座对敌人十分有利的桥梁。但在撤退途中乔丹为了掩护战友安全撤离,自己却身负重伤,为了战友能够安全撤离,乔丹选择自己留下,把生命的最后一部分用在狙杀敌人,为战友安全撤离创造条件上。无可置疑,乔丹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但是,看完影片,我们很容易觉察到,乔丹虽然刚毅果断,但又深藏着脆弱敏感和焦虑。

影片以乔丹的回忆介绍了他的家庭背景和成长历程,乔丹的爷爷也是一位英雄,曾在美国内战时立下赫赫战功,这对乔丹的人生观影响很大。但是父亲却与爷爷的形象存在天壤之别,他软弱无能,甚至无法战胜自己的女人,也就是乔丹的母亲。他母亲盛气凌人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女人,这和海明威的家庭情况如出一辙。可以说海明威便是乔丹这一形象的原型。影片中乔丹交代,父亲是自杀的,他的自杀可能是受不了母亲的性格,因此在乔丹意识里认为父亲的自杀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而乔丹深深忧虑的是,自己作为儿子,会不会继承了父亲的这种无能?为了排除这种可能,乔丹千方百计要证实自己的勇敢、强悍的一面,于是有了《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故事,乔丹本想借西班牙战场一展自己的英雄气概,不巧却暴露了自己的焦虑与恐慌。这从他与皮拉尔、玛利亚的相处以及他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皮拉尔是一位近似于乔丹母亲的女性,她强势,喜欢统治别人,这与乔丹的母亲十分相似。而乔丹却在回忆中说,他痛恨自己的母亲,因为在他看来是母亲害死了父亲,从他的这种态度来看,乔丹对皮拉尔应该是恨之入骨,至少不是特别喜欢的。而电影中的情况却是,乔丹与皮拉尔一直和谐融洽相处着,皮拉尔悉心照料着乔丹的生活,而乔丹也接受着她的照料,这一情节的设置便说明了作者默认了社会环境下妇女的改变。玛利亚是一个温顺善良的优秀妻子形象,但即使这样乔丹也感觉到来自玛利亚的威胁,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妻子能够导致丈夫的自杀,因此他始终对妻子这一形象保留着深深的焦虑之情。

二、恪守责任为硬汉形象蒙上悲剧色彩

责任是人们为获得一定的权益必须付出的一种代价,这是一种公平的交换,享受权益就要承担责任。因此责任与权益存在一种天然的联系,是紧密相连而又不可分割的。根据享有权益的不同每个人承担的责任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下,以自己的不懈努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丧钟为谁而鸣》这部电影中的乔丹。乔丹在西班牙战场上承担的就是重大而危险的责任。

来自美国的乔丹,充实强大了西班牙的共和力量,表明了他心中所希望的是实现全人类普遍的自由和权利,这是一种英雄主义精神也是一种崇高的政治信仰,但无论它是什么,若要实现它,乔丹必须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承担这一责任的形式便是在西班牙战场上的表现。事实上,乔丹的表现是非常令人满意的,他成功炸毁了对敌人具有重大意义的那座桥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项任务的完成标志着乔丹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责任,但是这一项重大而艰巨的责任也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承担起来的。在乔丹炸毁这座桥之前,它的实际控制权是属于敌方的,要接近并炸毁这座桥需要深入敌后,而深入敌后的危险是可想而知的,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在乔丹眼里能否成功炸毁这座桥直接关乎他的理想,他的英雄情结。他在戈尔兹将军陈述了所有的危险性之后仍然坚定表示要去执行这次任务。他的这个决定是他要承担起拯救全人类的重大责任,这种对责任的忠诚变成了一种悲剧的过失,这也是乔丹悲剧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说:“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人才会进入必定要毁灭他的悲剧困境。”乔丹的行动验证了这句话。炸桥事件自一开始便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因为这座桥对整个战局来说并不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炸与不炸对乔丹一方能否赢得胜利影响很小。而乔丹并不清楚这一点,在他看来,炸掉这座桥他们就能获胜,因此他动用了自己的一切力量,做出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选择,只为这一件可有可无的事,一个重大的责任,这种责任怎能说不是一种悲剧呢?乔丹的悲剧自电影一开始便已经注定,影片中介绍,乔丹在领路人的指引和陪同下已经穿越了火线,来到了目标附近。紧接着他就要在这次战争中展现自己所承担的重大责任。而后巴勃罗和玛利亚出现了,这两个人物对乔丹来说非常重要,巴勃罗曾经是一个勇敢的充满战斗精神的反法西斯斗士,但是在乔丹的炸桥行为中他却扮演的是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他反对乔丹炸桥,反对的理由是担心炸掉敌人的桥后会引起他们的疯狂报复,从而危及自己的安危。他对乔丹的炸药包做了手脚,但这仍然没有阻止乔丹的炸桥壮举,因为他决心要恪守他的责任。

终于在一声震彻山谷的巨响之后,乔丹完成了自己的责任,恪守了自己的信念。但就在这一时刻乔丹恍然大悟,认清了自己的行为的悲剧意义,随之而来的是成功之后松弛感和愤怒空虚相互交织的复杂情绪。他的一切行动都失去了意义,他的恪守责任的神圣感给这次失败进攻都蒙上了深深的悲剧色彩,同时也给这个硬汉形象赋予了深深的悲剧色彩。

三、硬汉的救赎思想

当在西班牙这个浪漫的国度里到处充斥着战争暴力的时候,每一个伤害别人的人和受到伤害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负罪感,这使得他们心灵深处难以从容生活,人们需要现实世界中的某个人来解除或缓解这种负罪感。从而使他们能够接受这场战争带来的一切。这也就是安塞尔莫说的“抵罪和赎罪”。对于个人来说,接受战争这个现实的最直接方式是赎罪,通过赎罪来达成自己与他人的和谐,最大限度缓解当前紧张的敌意和不安情绪。对于国家而言,要使处于危机与战乱中的西班牙重获新生,救赎也是仅剩的心灵寄托。因此,电影必须对乔丹这一硬汉形象赋予“救赎”的重大责任,同时这也是原作者试图探讨的重大课题。西班牙人的信仰是天主教,他们救赎自己和他人的首选是天主教信仰。在基督教的教义中,罪是一种无可辩驳的错误行为,更为严重的是,罪是上帝所不容许的,但是人类却始终在犯罪。因此,赎罪就成了人类与上帝之间永恒的话题。然而,依据传统的天主教教义,战争自始至终违背了上帝的意愿,在精神层面而言,他们失去了救赎的机会。

天主教有着“教会之外别无救赎”的教义,在西班牙的天主教会中握有神权的神职人员决定着“天堂之门”向谁开启,但是这些神职人员却与政府同流合污,而政府因为贪污腐败,不得人心,成为这场战争的矛头所向。人们发起了反抗政府的斗争,也就意味着和政府绑在一起的神职人员也成了人民的敌人,这就使得人们再也无法通过神职人员进入“天堂之门”。在战争中人们摧毁教堂,杀死神父,这使得上帝天主在人间的身体被无情屠戮,因而人们也就失去了与天主对话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那些虔诚的信徒因无法获得救赎而终日苦闷,无法走出困境的他们厄运连连。被乔丹打死的那名骑兵佩戴着圣心标志,这个圣心标志被他虔诚的姐姐描述成“经过无数次的证明具有阻挡枪弹的威力”,但在那一时刻却成了乔丹的瞄准物。在《丧钟为谁而鸣》这部电影中描写了因战争造成的人性堕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救赎困境。在乔丹这个硬汉形象看来只有将宗教恢复到战争之前的常规状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人们才能真正实现救赎,因此,乔丹为此而不懈努力着,顽强与各种苦难进行着斗争。

总之,电影《丧钟为谁而鸣》中关于乔丹的“硬汉形象”为人类展示了理性化但也是具体化的一种性格、一种人格、一种意识、一种信念、一种风度、一种美感、一种生命形态。而这部电影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在于它在揭示人类悲剧命运的同时,又在文学中重建了人的形象与尊严。

[参考文献]

[1] 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 张龙海.海明威短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美学价值[J].当代外国文学,1998(02).

[3] 王艳宇.透过“冰山”分析海明威的创作特色[J].外国文学,1997(03).

[4] 范革新.海明威、斯泰因、塞尚——海明威语言艺术的形成[J].外国文学,1997(03).

[作者简介] 刘曼(1976—),女,吉林农安人,硕士,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竞争意识硬汉乔丹
付乔丹 郭开园作品
大众文艺(2024年7期)2024-05-02 03:24:10
硬汉合体
环球时报(2022-10-20)2022-10-20 17:23:23
硬汉2006
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 08:51:48
NBA10大硬汉
NBA特刊(2017年24期)2017-04-10 08:50:14
乔丹献瑞
宝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7:13
关注弱势群体 追求和谐课堂
对语文课堂形成学生竞争局面的相关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3:21:09
科比与乔丹的差距
体育教学中竞争意识的培养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47:08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