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利文
新课程《科学》十分重视探究和合作式的主动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实践、探究和思考,这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教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华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时,我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我是通过身边的现象和探索性的实验来展开的,以下是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发声喇叭上的乒乓球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师:同学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妙的现象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二、开展科学探究,实施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提出问题:你能让桌上的这些器材发出声音吗?请同学们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同时思考: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探究活动一]请小组同学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或身边的物体,尽可能想出各种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并做好记录。每组同学思考讨论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然后选一名同学发言,汇报各组实验结果。
实验器材:小石块、钢尺、橡皮筋、鼓、三角铁、锣、小提琴、二胡等。
组织形式:每四位同学一组。
生1:两块小石块碰撞可以发出声音。结论是物体的碰撞可以产生声音。
生2:小提琴的弓和弦间的摩擦可以发声。结论是物体的摩擦可以产生声音。
生3:敲打鼓、三角铁、锣等乐器可以发声。结论是物体的敲打会产生声音。
生4:弹拨橡皮筋可以发声。结论是弹拨物体会产生声音。
学生实验后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碰撞、摩擦、弹拨、敲打等。
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赞同这种观点吗?
学生思考:①碰撞/摩擦/弹拨/敲打好以后,怎么还有声音呢?②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物体发声时与没有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学生设计实验并探究。
[探究活动二]再次碰撞/摩擦/弹拨/敲打物体,学生用手触摸发声物体并感知。
学生交流总结: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复运动),发声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总结:碰撞、摩擦、弹拨等方式,都能引起物体的振动,从而发声。从本质上来说,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提出问题:我们说话时发出的声音,又是什么物体在振动呢?(声带)我们怎样感知声带的振动?
学生活动:(朗读)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用手感受声带振动。
师:老师出示发声的音叉(音叉是一种发生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我们怎样感知音叉的振动?
学生设计实验并探究: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叉,手有点麻的感觉。
师:我们能不能再设计一个实验让全班同学都能感知到音叉的振动?(同桌之间讨论并进一步设计实验)
生5:把振动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溅起水花。(学生上台演示)
生6:把振动的音叉靠近悬挂着的乒乓球,看会不会弹起来。
师:这个设计有没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补充?
生7:还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先让静止的音叉碰静止悬挂着的乒乓球,小球不会弹起来;再把振动的音叉靠近静止悬挂着的乒乓球,看会不会弹起来。
[探究活动三]学生实验:一位同学静止拿着悬挂的乒乓球,另一位同学拿不振动的音叉和振动的音叉轻碰静止悬挂的乒乓球。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发声时物体的振动非常不明显,以至于我们观察不到。但是,这些物体同样也是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的。
2.声音的传播
多媒体展示:星球大战的短片。
提问:假如宇宙中真的发生了星球大战,激烈的枪战声,我们真的能听见吗?
演示实验:真空铃(用“220V,20W”交流电铃代替直流低功率电铃);发光二极管用于电铃工作指示灯;电铃下面垫海绵以减弱固体传声;用塑料钟罩代替玻璃钟罩;在塑料钟罩外涂抹密封泥;实验前在钟罩内点蚊香使抽气过程更为形象。
结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由情景图片进行声音的传播教学。
图片一(雷雨情景):雷声通过什么传入耳中?
结论:气体可以传声。
图片二(小儿垂钓图):能验证液体可以传声吗?
[探究活动四]将发声器放入水中,在悬浮过程中,能听到发声器通过水传出来的声音。
结论:液体可以传声。
图片三(图中小孩通过木棒听声):木棒真的可以让他听到机器声吗?
[探究活动五]制作土电话,并进行土电话游戏。
结论:固体可以传声。
总结:不论是气体、固体还是液体,都可以把声音传播出去,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媒介常简称为介质。
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开放性思维活跃,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合作学习、实验探究、主动发展。
【教学分析】
1.采用分组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孩子认知活动的活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教师采用了4至5人一小组的探究形式,让学生从已经熟知的声音出发,引出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学生急于想知道声音的产生,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分小组动手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发生的,探究微小的振动如何感知,探究液体、固体是否能传播声音。活动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们个个探劲十足,全身心的投入,主体参与性极高。这样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endprint
2.巧妙设计兴趣点,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兴趣点:第一,教师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地引出课题;第二,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各类发声的物体,学生动手实验;第三,探究如何感知音叉等微小的振动时,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并动手。特别是当学生看到发声的音叉碰到乒乓球时,弹跳起来,学生既有兴趣学习,又得到了结论;第四,在探究声音是否由气体、液体和固体来传播时,既有情景图片进行声音传播教学,又有土电话游戏。课上师生合作,学生间积极讨论,在思维中发展个性,在交流中提高能力。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3.人人动手实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可促进孩子学习,保持住这种内在力量,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教学中要创设使学生成功的条件和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前准备了很多器材(如小提琴、二胡、发生器等),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出不同的声音,学生边实验边记录,让每个学生均能成功。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相互配合交流,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科学设计问题,猜想中培养创新个性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的科学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上述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实验。例如,怎样感知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教师让学生设计实验,学生办法多多,思维活跃,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发声时物体的振动非常不明显,以至于我们观察不到。但是,这些物体同样也是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的。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设计构想。这样,甚至是猜想,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同时,对学生创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问题反思】
1.教学中学生实验探究较多,再加上为了探究某个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器材,为此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自行准备,这样课堂气氛会更好。但是本节课我是借班上课,器材是自己精心准备的,就给人以“学生跟着老师意志走”的感觉。
2.分组合作式教学是探究教学的较好模式,但每组人员的确定,可能还是以不超过4人为好,而现在的大班额必定会造成组数太多,教师照顾不周的问题。例如,探究任务的划分,可在小组长的分配下完成,但这必定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加以培养。组长的确定也可采取或固定或轮流担任的办法。
3.教学中的讨论越来越多,学生的发言热情很高,有时一个问题的提出,会有很多学生抢着回答,有时没完没了,一旦紧急刹车,又怕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不终止又担心时间不够。因此,经常会出现为了研究某个课题,而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的情况,这样的课算不算好课?
在实行了新课程教学的今天,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怎样调节好课堂的气氛,什么内容才适合探究,探究的形式怎样最好,等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袁运开.义务教育初中科学教科书(八年级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黄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