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乐,姚自茹
(1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24)
中美教科书中日本形象的整体建构
——以人教版世界史教材为例
李天乐1,姚自茹2
(1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24)
日本不仅是我国的邻国,还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经济大国,为此日本形象的构建自然成为两国历史教科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中美对日态度的差异以及历史教材编写理念的不同等,又致使中美教科书中塑造的日本形象存在着较大的不同,相对于中国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日本形象的塑造在政治方面有所侧重而言,美国麦克劳-希尔版教材的侧重点却在文化生活上。
人教版教材;麦克劳-希尔版教材;日本形象
历史教科书除了向学生介绍和展示历史事件之外,还有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等作用。因此,与一般历史书不同,历史教科书有着偏向于本国介绍的需求,即便对于外国历史的阐述,也多就自身角度或相互关系来表述,因为它需要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国历史,尤其是某国形象的塑造则更多地参入了主观因素。胡适也曾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在中美两国教科书各自对于日本形象的整体构建上也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日本形象的整体构建涉及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以及选修一、选修二、选修三、选修四等七本。对日本形象的初次建构被安排在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初次构建也奠定了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日本基本形象的塑造。
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导入语:“1855年,日本的吉田松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明治维新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在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可见,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1]58这就为日本形象的建构奠定了基调。接下来在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写道:“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是,英、美等国操纵会议,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消息传到中国,立刻激发了郁积在人们心中的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1]66再加上第16课“抗日战争”对日本侵略的进一步描述,日本形象之一的侵略形象就跃然纸上了,这一形象也是中国高中历史教材对日本形象的主要建构。此后在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的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的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选修三中整个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和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八个课目中的七个课目都对这一形象做了深化补充。
虽然对日本侵略形象的建构是中国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重中之重,但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也塑造了日本的近现代化形象。其必修一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首先描述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成功复兴,初步塑造了日本的现代化形象,“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日本还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这些都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123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则描述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走向了近代化,成功摆脱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运。第八单元导入语写道:“19世纪中叶,美国军舰闯进日本港口,打破了日本紧闭两百多年的国门。西方列强的侵略,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人被迫面向世界。为了改变遭受侵略的命运,实现富国强兵,一些有识之士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开始在日本实行改革。他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发展工业,建立近代化国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运,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4]105此外中国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向日本的学习内容,表明了我国对日本成功实现近代化的向往,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塑造了日本的近现代化形象。历史选修二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的第2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写道:“1895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以后,又多次向皇帝上书或为人代笔撰写奏章。百日维新期间,他还编译《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等书进呈光绪皇帝,直接陈述变法维新的纲领和具体方案。他主张向西方学习,特别是要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使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参政,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改变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2]
对于中国向日本学习日本方面的态度,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没有正面的描述,但从点滴中我们也能看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在无形中也塑造了日本的第三种形象——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形象。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的第4课“戊戌政变”写道:“维新派还竭力游说外国驻华公使和传教士,希望争取得到美、英、日等列强对维新变法的支持,但同样没有结果。”[1]136“康有为已于9月20日离开北京,逃亡香港。梁启超也化妆出京,逃亡日本。”[1]137在本课的学思之窗中也有“政变发生时,谭嗣同拒绝了友人要他出走日本的劝告”等内容。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日本政府虽然没有公开支持变法,但是在变法失败后却接纳梁启超等避难日本。如果这不能使人信服日本干涉中国内政,那么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一文的相关描述则对这一形象作了进一步说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写道:“当时,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阵地。”[1]62“在孙中山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1]63当时,清政府与日本早已建立了近代外交关系,而日本政府默许反清志士在日本的活动这一做法,显然是打着同情支持中国变法革命的幌子,培养清朝国内反对派,增加日本在华影响,这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为了印证这一形象我们特意找到了茅海建老师在《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中的描述:在戊戌变法期间,“他们(日本)对清朝内部正在进行的改革充满同情,每一份报告中都有明显的倾向。”[3]481为援救梁启超,日本海军大臣特令驻天津的大岛舰立即返舰吴军港。[3]495而最终达到的结果却是“戊戌变法之后,日本在中国的影响力是大为增强了。不管是在北京的中央政府、在武昌等地的地方大吏,在东京等地的中国改革派人士和革命派人士,都与日本朝野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联系。由于各方的目的、方法不同,展示出历史变局的多样性。进入20世纪之后,日本很快取代英国,成为在华影响力最大的国家。”[3]564
从中国人教版历史教材对日本形象的整体构建来看,人教版历史教材塑造了三种日本形象,即:侵略形象、近现代化形象和对内政的干涉形象。在这三种形象的建构中,以侵略形象为主,近现代化形象为辅,而对中国内政干涉形象则是在无意中建构的。
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不同,美国“麦克劳-希尔版”世界历史教材对日本形象的整体建构更多地显示出了多元性,主要涉及第二至第六共五个单元。从时间来看则从早期日本一直延续到现在。对日本形象的首次建构出现在“麦克劳-希尔版”教材第二单元“文明的新模式400—1500年”第8章“亚洲世界400—1500”的第3课“早期日本与韩国”。这次建构首先由地理环境因素出发,继而描述了日本古代政治变迁,最后对日本早期社会的生活、女性角色、宗教及文化又做了较为详细的多角度阐释。这种多视角建构模式成为美国“麦克劳-希尔版”世界历史教材对日本形象建构的基本模式,为此也形成了多视角的日本形象。
从政治视角来看,“麦克劳-希尔版”历史教材塑造了日本富有危机意识的形象,也有人称日本的这种危机意识为“超敏感预警系统”。为塑造日本的这一形象,“麦克劳-希尔版”历史教材首先从地理位置因素入手,写道:“与中国一样,日本多山,仅仅大约11%的土地可以耕种。山原来是火山,火山的土壤十分肥沃,便于耕种。日本多地震,在1923年一个大地震几乎摧毁了整个东京。日本是一个岛国也对其历史产生影响。因为地理位置,日本有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形成了民族信仰,形成他们与大陆民族不同的命运。”[4]278当周边国家强大时,这种危机意识又使得日本不得不向强者看齐。“7世纪早期,圣德太子努力统一日本宗族以便更有效的抵御中国侵略,为此,圣德太子派代表到唐朝学习中国是如何组织政府的,之后他开始在日本创立一种以中国为模板的新型政府系统。”[4]27916世纪的“西学东渐”风潮也波及到了日本,1549年方济各沙勿略来到日本鹿儿岛开始传教,“16世纪末,几千日本人变为基督徒,然而,当耶稣会毁坏当地神庙后,丰臣秀吉1587年颁布法令禁止当地的基督活动,这个禁令开始未被严格执行,耶稣会被允许继续活动,在德川家康控制下,所有传教士都被驱逐,日本的基督徒遭到迫害。”[4]279对于驱逐迫害基督徒的原因,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坂本太郎在其著作《日本史概说》中写道:“要知道这个命令是他(丰臣秀吉)在征讨九州的归途中发布的,因此可以认为,秀吉亲眼见到了九州信徒的活动情况,觉察到有违日本的纲常伦理,背地里饱藏着政治野心,所以才为国家的统一和独立而采取了这样果断的措施。”[4]266很明显是日本富有的危机意识起了作用。在接下来对明治维新描述中也不时地构建了日本富有危机意识的形象,“随着土地税满足了财政预算,政府转向工业发展。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富国强兵的国家’保证日本免于西方国家的挑战。”[4]741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之所以对美国开战也是危机意识在作祟。“美国反对(日本的做法),警告对日本将运用经济制裁——意欲实施国际法律——除非撤退到1931年之前的边界。日本非常需要来自于美国的石油、铁,如果这些资源被切断,日本必须从其他地方寻找,日本认为制裁会威胁到它的长期目标。日本陷入到两难境地,为了保证东南亚原材料的进口,日本冒着失去进口美国原材料的风险。讨论之后,日本决定发动对美国及位于南亚的欧洲殖民地的进攻。”[4]861从富有危机意识的形象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推演出日本在政治上的事大形象和军事上的冒险的形象。
从社会文化角度来说,“麦克劳-希尔版”历史教材则塑造了日本文化上的保守形象。日本的这一形象在明治维新以后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维新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是日本社会的主流,“西方时尚和文化变成流行,明治政府第一届内阁被称为‘舞会内阁’,因为阁员们喜欢西式的舞厅。新一代的男孩和女孩开始模仿欧美年轻人的衣着、吃饭习惯、发型和社会习惯。美国的棒球运动得到推广。”[4]743但是在教育领域“仍然强调对家庭和社会忠贞的品德,尤其强调对天皇忠诚。”[4]742“日本进入现代社会并未完全与传统价值观相分离,传统价值观基于对家庭和社区的忠诚仍然在新式学校宣传。”[4]743在艺术领域,“19世纪末国家保守主义兴起,一些日本艺术家开始回归旧传统。在1889年,东京五艺学校建立,意在推动传统日本艺术。艺术家们用传统的方式表达新意,并将国内外技艺结合。还有些则在传统中寻找灵感。”[4]745为了更形象地表现日本的传统文化,“麦克劳-希尔版”历史教材还以图片的形式对日本国技——相扑运动作了详细阐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占领期间,盟军管理者企图消除日本人在战争时部分攻击性行为,去除所有与爱国主义及对天皇效忠的内容,强调个人主义。”[4]1026然而,“通过法律重新塑造日本人行为仅取得部分成功。”[4]1026战后这种文化上的保守倾向也依然存在,“许多战前活跃的作家重新复出,但他们的作品更加清醒,这‘失去的一代’被描述为尖刻、绝望,他们害怕战后日本很难抵御美国化而失去他们的文化。”[4]1027“东京的年轻人受到世界不同文化的影响,许多人已经接受了西方普遍的时尚和生活方式。传统日本的盛装仍然是东京年轻人行头的重要部分,男孩女孩都穿和服参加毕业、结婚、葬礼及神社仪式等重要场合。”[4]1030可见,不论是明治维新,还是战后民主改革,都不曾使得日本文化上的保守倾向有所改变。
对女权的关注是“麦克劳-希尔版”历史教材的一大亮点,从女性地位入手,“麦克劳-希尔版”历史教材通过对日本女性在各个历史阶段地位的变化塑造了日本女性地位一直较低的形象。在日本早期社会,虽然“女性有一定地位,8世纪法典保障女性继承权。妻子被抛弃可以离婚、再婚”,但是“在后来,女性被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如果她不生孩子,犯罪,说太多,嫉妒或严重疾病,丈夫可以离婚。”[4]281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儒家的价值观,尤其在武士阶层有很高地位,女性的权利受到限制。男人在财产、结婚和离婚上有广泛的权威。在普通人中,女性同样受限制。父母安排婚姻,妻子必须移居到丈夫家。妻子不能符合丈夫或其家庭的需要就会离婚。同时,女性在普通人中一般被看做是生育者和家务者,和男人一样在田地耕作,做重活。”“女性被‘三从’所束缚:孩子从父,妻子从夫,寡妇从子。丈夫轻易可以离婚,妻子却不可以,婚姻受安排,女性平均结婚年龄16岁,并且女性不得继承遗产,很少受到家庭之外的教育。”[4]742进入现代社会,日本女性允许受教育,然而,“1898年的日本民法典降低个人权利,并将女性置于家庭角色中。”[4]74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国会于1947年通过新宪法,女性有权利进行选举,她们与男士在任何领域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权利。”[4]883但是实际效果却是,“女性在日本社会中的从属角色并未完全消除。法律上保护女性在就业中不受歧视,但很少女性在商业、教育或政治上就业达到较高水平。女性目前占40%多的职位,但多数从事零售或服务行业,她们的工资约是男人的60%。”[4]1026
从美国“麦克劳-希尔版”历史教材对日本形象的整体建构来看,“麦克劳-希尔版”历史教材对日本形象的塑造同人教版一样主要塑造了三种日本形象,即政治上的富有危机意识、文化上的保守、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形象。这主要的三种日本形象从整体建构上来看,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没有侧重。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与美国“麦克劳-希尔版”历史教材多视角通史性的连贯描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教版历史教材塑造了日本的侵略形象、近现代化形象和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形象。同样是描述日本历史,美国“麦克劳-希尔版”世界历史教材则塑造了日本政治上的富有危机意识、文化上的保守、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形象。两版教科书构建出的不同日本形象不仅表现出了两版教科书日本整体形象建构的一种差异,也引起了我们对两版教科书中日本整体形象建构差异的思考。
从中美历史教材对日本形象的整体建构来看,两版教科书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主要集中在整体分布和内容侧重两个方面。从整体分布上来看,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共七本:必修三本,选修四本。选修课本是“四选二”,但不同地区的选择又不一样。在七本历史教科书中对日本印象的建构主要分布在历史必修一、历史选修一和历史选修三中,历史必修二只有在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两课中对日本形象有所涉及。历史必修三对日本形象的建构更少,整本书对日本形象的构建只有两句话。在历史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以及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中对日本形象的建构也是一带而过。在历史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以及历史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更是只字未提。相对于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对日本形象构建的失衡,美国麦克劳-希尔版世界历史教科书在对日本形象的整体构建上则显得比较均衡。美国麦克劳-希尔版世界历史教科书共一本,细化为六个单元。在麦克劳-希尔版世界历史教科书六个单元的框架内有五个单元对日本形象的构建有涉及,分别为第二单元“文明的新模式,400——1500年”、第三单元“早期现代世界,1400——1800年”、第四单元“欧洲帝国主义时期,1800——1914年”、第五单元“二十世纪的危机,1914——1945年”以及第六单元“走向全球文明,1945年至今”。
从内容侧重方面来说,中国人教版历史教材对日本形象的建构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日本形象构建在历史必修一、历史选修一和历史选修三中所占比重最大,可以说日本形象的构建也主要在这三本教材中完成,而这三本书对政治和军事又极为侧重,历史必修一主要是对政治史的讲解,历史选修一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选修三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至于在经济方面的构建,在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主要讲解经济部分的必修二中仅有的一处对日本经济的描述,而这仅有的一处也是为了政治服务。此处在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文中,原文为:“这场危机还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美国发生了失业工人、退伍军人的示威游行;法国工人罢工频繁,社会动荡;德国接连发生大规模工人罢工。德国法西斯分子利用人民对现状的不满,乘机造势,政治影响猛增;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也趁机抬头。”[2]82在文化方面只有历史必修三中的两句话:第一句分布在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3课“宋明理学”,原文为:“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5]13第二句分布在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原文为:“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5]38麦克劳-希尔版教材对日本形象的建构从内容上看就相对丰富了。在第二单元“文明的新模式,400——1500年”第8章“亚洲世界400—1500”第三课“早期日本与韩国”就从地理的影响、中国的影响、奈良时代、平安时代、镰仓幕府、中央统治的瓦解、早期日本生活、女性角色、日本早期宗教及日本早期文化等十个方面进行建构。第三单元“早期现代世界,1400——1800年”第16章“东亚世界1400—1800”第三课目“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与朝鲜”也从三位伟大统一者、日本的欧洲人、德川统治、经济与社会变化、社会和女性角色、文学和艺术等六个方面进行的描述。同样第四单元“欧洲帝国主义时期,1800——1914年”、第五单元“二十世纪的危机,1914——1945年”以及第六单元“走向全球文明,1945年至今”中对日本形象的建构也是从多方面进行的,其中对社会生活尤其是女性角色的构建可以说是美国麦克劳-希尔版教材对日本形象建构的一大特色,也反映出了美国人权角度的侧重。
内容不同与两版教科书的编写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教版历史教材主要是模块化编写,麦克劳-希尔版教材却是以时间为主线。从内容侧重上来看,中国人教版教材强调的是革命与阶级斗争,而麦克劳-希尔版教材则侧重于民主、法制与人权。虽然两版教科书塑造的日本形象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但都归属于日本形象,只是视角不同而已。
[1]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历史(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社,2010.
[2]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历史(选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社,2010.
[3]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M].北京:三联书店,2012.
[4]Jackson J.Spielvogel,World History[M].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2010.
[5]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历史(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社,2010.
G635.5
A
1674-5450(2014)04-0178-04
2014-02-13
李天乐,女(蒙古族),辽宁朝阳人,东北师范大学近代史硕士研究生;姚自茹,男,河南濮阳人,东北师范大学日本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曹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