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图案”装饰中的中国民间传说与跨文化叙事

2014-04-10 06:42:48朱练平欧飞兵
关键词:青花瓷柳树图案

朱练平 欧飞兵

(景德镇学院 外语系,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柳树图案”装饰中的中国民间传说与跨文化叙事

朱练平 欧飞兵

(景德镇学院 外语系,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本文通过对“柳树图案”的由来进行简单梳理,从具有相同“中国主题”的“柳树图案”叙事中,解读“柳树图案”的中国叙事艺术,发现和探讨异国形象、文化身份和叙事策略在陶艺创作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认为英国陶工在异质文化语境中成功地借助了“中国元素”进行陶瓷产品的创作和销售,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叙事策略,借以达到他们所要表现的“中国形象”,实现了瓷器从实用价值向艺术并举的转变,使之成为一种与人类内在情感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指出中西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才是激荡中国陶瓷文化复兴的动力。

青花瓷;中国民间传说;柳树图案;跨文化叙事

青花瓷成为人类制造的第一种高附加值的商品,在全球范围内享有比其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要高得多的声誉,不仅影响巨大而且流传久远。同时作为首件大批量生产的商品,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垂青,一度是国际贸易中交易量最大的商品,并被日本、韩国、东南亚、远东、欧洲及美洲的一些国家所仿制。18世纪欧洲所代表的西方对中国陶瓷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许多设计家,包括英国的乔赛亚·斯波得开始模仿中国的设计制作盘子、碗和碟子。

一、“柳树图案”的由来和阐释

关于英国人仿制青花瓷,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在《瓷国游历记》中是这样描述的:“英属东印度公司成立初期,许多中国白瓷运到欧洲,在英国加上彩饰图案出售。以后由于制瓷秘密被欧洲人所了解,英国开始生产白瓷,并采用中国格调的蓝色龙凤图案。”[1]斯波得瓷厂于1790根据中国风景画瓷盘原型开发了著名的“柳树图案”(Willow Pattern)产品。该装饰图案从此在欧洲生产的青花瓷器上出现,成为风行欧洲的典型中国符号。19世纪以前,中国形象进入西方文化之中,是由一些旅行家、传教士、记者、领事、商人、学生和旅游者,将其所见所闻转述给他们的听众而形成的,这些也是西方欧洲社会对中国信息的主要来源。通过此类对中国的描述,英国人了解到中国盛产柳树,柳树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柳树成为中国的一种象征。英国陶工于是借助充满活力的中国山水楼阁、柳树篱笆等叙事主题,采用英国人发明的转印法在青花瓷器上进行程式化装饰,开发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风装饰——“柳树图案”。

“柳树图案”描绘了一幅典型的中国山水画,画面中央是一颗柳树,右边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中国传统楼阁式建筑,屋顶装饰华丽精湛,其左边是一座小型建筑,旁边种满各种树木。前景通常是一道弯弯曲曲的篱笆墙。柳树下方有一座拱桥,桥上三个行人正赶往一个小亭子,第一个人手中拿了一件包裹,第二人手棒一个方形的珠宝盒,第三个人手执鞭子在后追赶。桥边的柳树摇曳生姿,桥下的湖面上有一只中国式小船,远处是宝塔或庙宇,桥的上方通常画有两只鸽子在空中翱翔。“柳树图案”以中国设计为基础,将从中国外销瓷中摄取的各种元素组合在一起,采用倍受欧洲人青睐的中国青花蓝白风格,表现中国南方秀丽的风景,展示了英国人心目中的浪漫中国风景图画。对于以青花作为基本色调的柳树图案,路易·艾黎提到:“欧洲陶工利用这一色调模仿中国的装饰技巧,设计了至今还流行的柳树梢头两只鸽子,这种图案凸显出青花瓷安详而美丽的特点,与早期东印度公司时代来中国的商人的想象相吻合。”[1]

1849年柳树图案出现在英国杂志《家庭朋友》上,于是这个图案被广泛翻制,包括皇家伍斯特(Royal Worcester)、亚当斯(Adams)、韦奇伍德(Wedgewood)、达文波特(Daveport)、利兹(Leeds)以及斯旺西(Swansa)等,最多时有200多家瓷器厂烧制这个图案。虽然现在有不同版本的“柳树图案”被公开,但多源于英国。

二、“柳树图案”装饰中的中国民间传说

“柳树图案”画面蕴涵了一个伤感的古典爱情悲剧故事。故事的大意是:很久以前,在中国住着一位叫曹龄(Tso Ling)的富翁。他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叫昆喜(Knoon-shee)。虽然他们住在一座漂亮的花园式豪宅里,昆喜仍然感到非常孤独。后来她与为她父亲工作的一位姓张(Chang)的文书悄悄地相恋了。昆喜的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赶走了姓张的文书,他要把昆喜嫁给一个富有的官商。昆喜被锁在一个小房子里,她无路可逃,每天以泪洗面,就如同附近那棵孤独的柳树。在婚礼前一天的夜里,那位姓张的文书划着一只船前来解救昆喜并带着一箱珠宝逃跑了。昆喜的父亲追过桥,但这对情人跑得太快,他无法追上,便只好由他们逃走了。从次他们一直幸福地生活在附近的一个小岛上。多年后的某一天,昆喜的父亲发现了他们,凶残地把他们投进一个漆黑的迷宫,直到他们死在那里。神知道昆喜和文书非常相爱,便把他们的灵魂变成了一对鸽子。这样,他们就能永远在那棵柳树上面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了。

树纹样图案的真实出处是中国外销瓷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而且版本众多。不过从情节安排可以看出,这个故事与中国许多爱情传说,如“韩朋化鸟”“梁祝化蝶”之类民间故事,有非常密切的血缘联系。为了配合“柳树图案”产品的销售,英国人还专门创作了多首世代相传的歌谣,如其中的一首是这样描写的:“两只鸟儿高高飞翔,中国小船驶过一旁。三四个人桥上走着,柳树枝条空中晃荡。附近有座中国寺庙,建在河边的沙滩上。还有挂果的苹果树,靠近弯弯的篱笆墙。”[2]伴随此类歌谣的传唱,“柳树图案”中凄美而动人的中国故事在英国随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三、“柳树图案”装饰中的中国叙事与英国书写

“柳树图案”同时包含了本国和异国的两种符号[3]。虽都采用钴为彩料,中国外销青花瓷大都是手绘,釉下彩,“柳树图案”瓷采用印花工艺制作,釉上彩。“柳树图案”画面最早由托马斯·明顿于1770年为斯塔福德郡的煤港瓷器厂设计。为了使它更富诗意,乔赛亚·斯波得在图案中加上了长长的篱笆[4]。“三个人、小鸟、柳树、小桥、花园、篱笆”,成为流行于国外青花瓷的典型图案。对于如此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国山水风景画面,我们见了只感受到亲切和愉悦,但在英国,却流传着一个伤感动人的爱情故事,“柳树图案”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与这个故事的情节紧密相关。

“柳树图案”凭借英国陶工演绎出来的伤感和悲切的故事,一对年轻人自由恋爱,为抵制老父为女儿定下的门当户对的婚姻,被迫双双殉情。又以中国式的审美经验将至爱的情侣在死后羽化成为一对鸽子,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有异曲同工之妙,故事本身蕴含了鲜明的“中国元素”(人、物、景的完美结合),以表达恋人之间的缠绵、终生相守、永不分离和柳树轻拂树梢等充满诗意的情感。婀娜多姿的柳树柳梢之上形影不离的比翼鸟,配上独具中国江南水乡韵味的阁楼、小船、拱桥和庙宇,演绎带有异域风情的中式浪漫。

英国陶工依据自己的观察,独创“柳树图案”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无疑有些失之偏颇,但是我们无法否论它有一定的概括意义。古代中国文人,时常把柳树作为崇尚情谊的象征,将之与怀想和思旧这类缠绵感伤的情绪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出自《诗经》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便是明证。柳树的独有柔美形象,蕴英华不显露于外,却又生机律动坚韧不拔,往往引人遐思,寄托着中国人追求和美、重情、含蓄的人文情怀。

四、“柳树图案”中国叙事的力量

中国元素对于欧洲瓷器的影响可谓源远流长,“柳树图案”作为欧洲社会最为流行的陶瓷工艺品,直观而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美丽的风景和迷人的民俗风情,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中国文化的象征。然而对于来自中国陶瓷的贡献和影响,欧洲的主流叙事却是讳莫如深。西方人一直在制造这样的印象:包括陶瓷工艺在内的西方科技是独立自主发展起来的,无须借助他山之石。然而18世纪诞生于英国的“柳树图案”,通过讲述“柳树图案故事(Willow Pattern Story)”,使之成为中国青花瓷在海外传播和影响的鲜活例证。

“柳树图案”中的“中国元素”足以长久地吸引大批同情者和追随者。这些因素促使英国版本的青花瓷器在其原产地萧条后,竟然在域外再度繁荣,生产销售并延续达两个世纪。挪威曾专门从英国购买此图案的铜版,并加以印刷。但无论是哪一个版本,主题都离不开“塔、庙、水、桥、柳树、船、三位主人公和一对比翼鸟”,不同版本、不同国家烧制的“柳树图案”瓷器成为一种非常独特的传统,成为收藏者的独钟。在风靡欧洲之后,“柳树图案”又在美洲和澳洲等地流行。“柳树图案”的晚餐成套用具和茶具,至今仍是澳大利亚最著名的百货公司戴维·琼斯(David John),梅尔(Myer)等高档精品店里的昂贵品。在北美,以“柳树图案”命名的饭店或旅店也是价格不菲的享受去处。而在收藏界,50年以上的“柳树图案”瓷具已属价值不菲的藏品。“柳树图案”还不断地给当代艺术家和设计界以怀旧风的启示,并获得灵感,萌发出新的理念,产生新的作品,进而延伸到软家具、壁饰或小器具等装饰领域。

“柳树图案”的成功说明了中国叙事的力量。“柳树图案”装饰几乎综合了中国亭台楼阁图案的所有要素,其中山水、树石与亭台楼阁等元素成为负载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形象。该图案自18世纪下半叶从中国传入英国后,英国陶工在原图上作了修改,增加了小桥、苹果树和鸽子,并结合一个东方爱情故事进行促销推广。这样的故事环境必然触发观者且听下文的欲望,要么无限联想,要么以各种渠道获得陶艺作品中的话外之音。陶艺作品的叙事经由话外之音的加入而变得完整,作品的灵魂也随之得到升华。在16至18世纪,青花瓷迎合了英国上流社会的品位和需求,拥有青花瓷一度被认为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从19世纪起,“柳树图案”产品的出现,引起了英国和欧洲大陆中下层家庭极大兴趣,英国本土生产的“柳树图案”产品通过批量生产满足了普通英国人对中国风格瓷器的需要,“柳树图案”瓷器走进了当时英国的千家万户。在用中国景物讲述中国故事方面,“柳树图案”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从“柳树图案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英国陶工在异质文化语境中,为了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图,在叙事过程中,采取不同的策略,借以达到他们所要表现的“中国形象”,从而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陶瓷工艺和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在全球一体化的21世纪,文化融合将是同样适用的不变真理。

[1]路易·艾黎.瓷国游历记[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5:35.

[2]瓷的叙事与文化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6):3-19.

[3]关晓辉.浪漫中国景观背后的野心——19世纪英国“柳树纹样”剖析[J].装饰,2008(7):130-131.

[4]朱练平.青花瓷在18世纪英国陶瓷中的应用与发展[D].武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2006:41-44.

Chinese Folklore and Cross-cultural Narrative Art in Willow Patterns

Zhu Lianping Ou Feibing

(English Department, College of Jingdezhen, Jingdezhen, Jiangxi 333000)

Through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origin of the “willow pattern” and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narrative art in willow patterns with similar Chinese motif, the paper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among foreign images, cultural identity and narrative strategies. The paper holds that British potters succeeded in adopting the flexible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the context of heterogeneous culture in order to absorb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chieve a better performance in the innovation and sales of its product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blend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an be worked as the engine of Chinese ceramic cultur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Chinese folklore; willow pattern; cross-cultural narrative

(责任编辑周一农)

2014-03-01

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柳树图案’装饰中的中国元素与文化创新”(YG2013198Z)

朱练平(1964-),男,景德镇学院外语系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陶瓷文化与交流。欧飞兵(1967-),男,景德镇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J525

A

1008-293X(2014)03-0100-03

猜你喜欢
青花瓷柳树图案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金桥(2022年9期)2022-09-20 05:50:50
纯净的青花瓷
画中谜
娃娃画报(2018年6期)2018-08-15 13:03:20
画中谜
娃娃画报(2018年5期)2018-08-15 12:49:20
画中谜
娃娃画报(2018年3期)2018-08-15 12:26:56
柳树
会治病的柳树
青花瓷
小说月刊(2015年11期)2015-04-23 08:47:37
猜猜看
柳树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