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贵海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深水期、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致使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从而对我国就业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加入WTO后,就业的选择余地不断扩大,人才流动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活跃期。这不是一般意义上增加就业机会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经济活动的国际化需要,急需大量法律、金融、财会、涉外咨询、环保服务、境外工程承包等专业人才,这为人才流动创造新的热点;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通晓多种语言、具有多种文化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好机会。
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达到每年1000万人的水平。城镇新增劳动力超过540万人,实现就业比率十分低下。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每年新增人数在1000多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由于高校毕业生呈逐年递增之势,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大学生普遍没有转变就业观念,不愿意到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地区或基层单位就业,并且他们的自我创业意愿不强,因此大批就业者被企业拒之门外。我国的实际劳动力供给量愈来愈大,造成若干相互叠加、相互冲突的迅速增大的就业压力。
近几年,由于持续加大的城市就业压力,城镇登记失业、下岗失业和其他失业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多,已达到几千万人,即使按再就业率30%计算,实际失业人员可能就业的也只有几百万人。同时,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将陆续出中心,大部分仍需要重新就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年龄相对较大,再就业困难。1993年提出了"再就业工程",1994年初在30个城市试点,1995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998年,也就是再就业工程的第二阶段,国企职工下岗十分严重,中央决定在全国企业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
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与许多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就业结构相对落后,而且需要较高文化水平劳动力的第二、第三产业不够发达。我国的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相对较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占65%(美国多达75.6%),很多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已经达到60%以上,而我国仅在30%左右。此外,从业人员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尤其是新兴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很少。
首先,要完善竞争机制(即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它对劳动力的组合与配置起着调节的作用。竞争和自主就业为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创造条件,并激励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此外,要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消除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的各种障碍。政府应痛下决心,为劳动力提供平等的平台,以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提供就业信息平台,为就业信息的公开透明提供保障制度。
塑造良好的劳动就业环境主要靠制度来保证。首先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其次要加强劳动用工制度、就业服务制度、就业培训制度以及辞职退休制度等就业制度的建设。通过建设这些制度,建立起以契约性、自律性和法律性为主要特征的较为规范、理智的劳动关系体系。
首先,需要拓宽和畅通就业渠道。提高劳动用工的组织化程度,并鼓励和规范各种职业介绍服务机构的发展。其次,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体系建设。最后,要充分发挥工会的组织作用。劳动者可依法组成工会组织,提高谈判地位,增强谈判能力。
在投入同样资金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这样对就业的贡献也更大。民营企业规模虽然不大,但对就业的贡献却不可小视。要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门槛相对较低,对就业的贡献率却较大。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发展这个平台,没有城镇化的发展,没有城市规模的扩张,也就没有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而只有需求才能促进生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应该给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我们需要建设一个鼓励创业、积极、有活力的和谐社会。
[1]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加入WTO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谷书堂,高明华.劳动力经济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廖泉文.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理论与实践[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4]武中哲.单位体制变革中的良好社会就业环境塑造[J].求实.2004,(06).
[5]杨宜勇.加入WTO后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和就业对策[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3).
[6]王传荣,钱乃余.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就业的规律性特征[J].世界经济研究,2005,(08).
[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加人WTO后的就业问题[J].中国人口科学,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