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达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伴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教育目标。但由于学生缺乏创办企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导致其毕业后创业成功率较低,这种就业形势与创业态势也要求高等学校开展创业者培养。
中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多种模式,以黑龙江大学为代表的“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大众化培养的同时,还面向具有创新创业潜质与创业志向的创业者开展专门化培养,着重开展创业知识与能力培养,着力进行潜在创业者创业孵化,将创业者培养作为“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基于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伴随着“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而生成。
1.对落实国家相关文件要求、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意义重大。在高等学校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能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充分发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型校园”,进而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型城市”。
2.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三十条”及“本科教学工程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要求。“高教三十条”中明确提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是全新模式的专业创新创业班制,课程内容在设计上体现以创业项目为核心,结合学生专业,以项目演练和案例教学为主体和特色,课程具体内容之间彼此关联,互为促进。
3.确立“创业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全新创新创业教学理念,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变革。
创新创业实验班又是以理论教学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载体,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整合包括企业、创业培训机构、校外的创业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创业相关的学术机构、政府和主管部门等的外界资源,形成有效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而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变革。
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紧迫需求,培养扎实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基本理论,具有创业管理相关基础知识与技能,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广阔国际视野、较强创新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能在相关领域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或自主创业人才。
让学生掌握第一专业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掌握文献检索、信息查询等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信息综合处理、分析技能及计算机应用的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的能力,并具备一门外语的基本综合运用能力;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
1.注重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经济学+管理学+原学科”等学科交叉,“经济学+管理学+原专业”等专业知识融合,并注重基础理论与实务运用相结合;2.强化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开展“课程教学实践+校内实习实训+校外实习实训”等丰富的实习实训,并强化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相适应;3.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采用“复合知识+多元实训+创业项目”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并突出专业方向打造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是以学生的第一专业为依托开设,通过选拔具有创新创业潜质与创业志向的大二学生,实行“2+2”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原专业修读专业课程,后两年不仅要学习第一专业的专业课程,还要学习创新创业管理等相关模块课程。课程内容中需更加强调和突出实践实训部分,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团队实训、参观调研、创办企业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使学生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案例教学,特别是结合第一专业方向的案例内容,加深学生对该领域的理解和探究。通过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训练学生对所学理论及相关管理运营的方法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协作、探究的能力和解决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事企业管理运营、创业及相关工作。校内基地以学生科技文化创业园为载体,引导学生创业项目的运营与成长;校外基地以相关专业领域的企业为基础,通过校企联合方式进行实践实训,从而形成“实验班—学生科技文化创业园—大学科技创业园”三位一体的基地联动培养。
制订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合理设计和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期、学时、学分、内容,协调好不同类别、不同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选择或编写合适的教材,编写教案,选择案例,提前选择并确定实践单位与场所。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须使用创业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的所学专业应为经济、管理类或相关专业,参加国家级创业培训并获得相应创业培训资质。第二,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须选聘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创业成功者、政府与行业管理者进行课程教学。通过讲座、咨询、指导等方式,完成法律、税务、财务、广告等课程内容的传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锻炼。
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须使用专用教室、活动桌椅等高度参与性的教学用具。授课教师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语音设备、教学软件平台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答辩、实地考察等,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专业业务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必须形成了一整套创新的课程的评价体系,改变了单一的考卷制,如以创业实践、商业计划书答辩为考核方式等。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验证了商业想法;另一方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达到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效果。
高等学校要设立教学评估、创业种子基金、师资培训、奖励机制等教学管理与保障制度,建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创业导师制度,建立创新课题立项和学科理论课题立项机制,创办校内外实习基地等,为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提供组织制度和质量保障。
[1]JeffryA.T inunons.N ew V enture G reation[M].M c-G raw H illH igherEdueation,2003.
[2]张涛.创业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廉永杰.创业教育及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尚恒志.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7).
[5]陈明.美国的创业教育[J].江西教育,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