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陈 颖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一)文人画的孕育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画家的创作思想与绘画风格体现了早期文人画的某些特点。比如,东晋的顾恺之因其画论和优秀的绘画作品,成为那个时代最有名的大画家,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为后世推崇的是他对细节描写的重视,表现在人物画中就是强调传神,注重眼睛的描绘,我们从《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可以窥见他如行云流水般的飘逸风格。
(二)文人画的奠基期 “安史之乱”以后,面对官场腐败和国家危机,许多有识之士或者选择关注现实,或者隐居田园寄情山水。前者以韩幌为代表,有传世作品《五马图》,整个画面生活气息浓郁,流露出了文人特有的雅趣与情致;后者以王维为代表,他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别墅,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他在山水画中善用笔墨表现内心情感,是引领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先驱。
五代的董源在山水画技巧上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的自然风景,这种创造性画法得到同时代画家巨然的推崇,两人为文人画的艺术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艺术典范。
到了北宋,以苏轼、李公麟为代表的一批画家在文人画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评判方面倾注了大量精力,使文人画更具有独立性,影响达到一定深度。
(三)文人画的鼎盛期 元代是文人画的鼎盛时期,由于北方蒙古族歧视汉族的文化艺术,故许多知识分子将抵触情绪反映到绘画中。这期间赵孟頫提出“以书入画”,钱选提出“士气”说,梅兰竹菊“四君子”成为作画题材,如此文人画被提到了一个新境界,这一时期以柯九思和“元四家”等为代表。
元代以后到明代,文人画成为画坛主导,进而影响了清代的绘画风向,这时出现了以“吴门画派”和徐渭、“四王”、扬州八怪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文人画家。自此以后,文人画的影响沿革至近现代的齐白石等人,可以说,文人画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不求“形似”重“神似”,强调“写意”精神“似与不似”是中国绘画的一条美学原则,强调绘画作品在逼真的同时不能仅仅拘泥于物体的外在形态,而应该抓住本象物质的同时发挥想象,融入主观情思。绘画中不讲究“形似”的特点,就是我们所说的“写意”,它是一种抽象美,将这种原则发挥到极致的是文人画家们。比如,人们一般把牡丹当作富丽堂皇的象征,许多南宋的“院体画”真实地再现了它的颜色与外在线条,是一种完全的“具象”。但是到了后来的文人画中,画家只是单独用水墨来描画牡丹,借鉴书法笔法中奔放的特点,于是便很难真实再现牡丹的外在华美形态了,刻意追求“不似”的做法,借牡丹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怀,以达到“写意”目的。这种借物抒情的特征在“元四家”的山水画时代最明显,比如,“元四家”中被称为“倪迁”的倪瓒,主张作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强调画家主观精神的抒发,反对刻意求似,他在绘画中极力追求“逸气”,这与当时把“逸格”作为评判绘画艺术最高境界的标准有关。他的理论:“朴所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1]显示了他追求绘画“写意”的目的,也体现了他所达到的作画艺术境界。
同时,我们也应该探索这种“写意”情怀产生的原因。作为意识形态的绘画反映的是社会状态,大部分文人画家的作画动机都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当朝代交替之时,社会动荡不安,许多仁人志士无力改变现状,他们将自身的愤愤不平抑或是悲怆凄凉之感寄托在绘画中,这就使文人画较之于民间画、宫体画等绘画形式具有更多的内涵。文人画“写意”特点的产生,某种程度上是时代与画家个性相结合的产物。
(二)书画结合 自古就有人提过:“书画本来同”、“书画同源”,张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了“书画同体”的观点,文人画家米芾在《画史》中谈到了运用书法笔法作画的例子,他们都看到了书法对绘画的影响。由于元朝的文人画发展处于鼎盛时期,故用书法技巧作画成为当时的风气,比如元代文人画家柯九思擅长画竹,他在《画竹谱》中写到:“尝自谓写竿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法。”[2]明清时期,用书法笔法入画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
首先,文人画是追求“写意”的艺术,在绘画中引入书法笔法是达到“写意”的条件。书法表现的真正内容不在于书法家创造出来的外在字形,而是包含在“线点结构”中的神韵,是一种“抽象性”的艺术形象。正是书法这种不摹拟物象的“抽象美”的形式进入了绘画领域,导致了绘画“具象美”与“抽象美”的结合,书法家可以通过点线笔画、结构和行笔缓急等手段来抒发内心情感,故与绘画结合可以将画家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其次,书画结合可以使绘画带有更多的文人气与书卷气,字是写出来的,传统绘画是画出来的,借助书法画家就可以“写”画,这不仅在画面上展现了流动的线条,而且可以在画作中增加文化内涵。最后,书法呈现出来的文字可以补充说明画面无法表达的东西,这无疑是文人画独特品格的体现。
(三)水墨的运用 文人画表现的内容依托于笔墨系统,水墨的运用方式可以作为画家表达情思的语言。水墨这一单纯画法由唐代王维开创,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写到:“曾见(王维)破墨山水,笔迹劲爽。”王维谈论自己的山水画时也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3]足见其对水墨的重视,并且他与张璪、项容等早期水墨画家在实践方面也有诸多建树,这也揭示了他的水墨画为后人称颂的原因;五代时期的董源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画,其代表作《夏景山口待渡图》和《潇湘图》将夏天的江南丘陵、草木繁盛等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与他运用的水墨笔法(披麻皴与点苔法)是分不开的。同时代的巨然在笔墨上用的是比披麻皴更有表现力的大披麻皴,后来许多元明画家都争相效仿他,后人将这两个人统称为“董巨”;到了元代,写意山水最高成就是元四家,他们更重视水墨语言的锤炼,强调笔墨的自身价值,要求发挥笔墨的最佳用武之地。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水墨的发展轨迹,水墨的使用在文人画中占主体地位。
文人水墨画兴盛的原因,与我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思想有关,由于宋元时期三教融汇,促使了文人画高峰的形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道家的质朴思想,比如“见素抱朴”、“无色而五色成焉”等理论,在色彩上强调黑白的主体地位,不提倡彩色的介入,揭示了画家们以最简单朴素的途径表现心中之“道”的追求,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提升画家道德品格的重要体现。
(四)诗画结合 我们认为文人画所表现出来的“诗画结合”特点,可以从两方面切入,首先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关注内在意蕴;其次是题诗于画,诗句与画面的结合,关注的是外在形态。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4]意思是在品味王维的诗歌时,头脑中会产生由诗歌诸多意象组成的艺术画面;在欣赏王维的画作时可以体会幽深的意境,感受诗人为我们建构的独特内心情感世界,画面中流出诗一般的情思。这体现了王维作为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的艺术素养,他把诗的表现性与写意性作为文人画的美学标准,对后世文人画诗化产生重要影响。从宋代文人画开始,画家根据画面的内容与空间,题诗于画面之上,到元代这种形式更加普遍,他们都是为达到诗情画意的统一,以使内心情感更好地融汇于画面之中,这是表现与再现的结合。
我们在诗画结合之中还应该体会的是作家的个人品格,只有具有较高文学素养与书画技法的人才会达到文人画诗画结合的圆融境界。这就涉及文人画的画品问题,中国绘画史上认为文人画的最高画品是“逸品”,而这里的“逸”无论是画品还是人品都包含隐退、放纵、安闲之意,故文人画家为了使人品在画品中表现得更得心应手,就需进一步加强技艺的训练,提升自身素养。
确切地说,文人画真正兴起于北宋中期,延续到明清各代,虽然各个时期显示出不同的特点,但作为一个艺术思潮,具有共同特征:首先,文人画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汇集书法、绘画、诗文等因素,是多种文化共生的产物,同时文人画家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其次,摒弃世俗繁华、追求内心纯真是画家们的共同追求。文人士大夫们用笔、墨、纸以展露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表现对事物的超然看法;最后,不同时期的文人画家在题材选择和情感上具有共同趋向。他们都绘写大自然的景物,如山水、花鸟和梅兰竹菊“四君子”等,它们成为传统文人绘画题材。文人画家在情感上则是表现对时代的不满而希望建功立业的出仕思想和追求隐逸生活的愿望。
文人画创造了“美”的意境,我们在欣赏文人画时可以尽情感受美的意蕴,体味它所承载的中国文化,众而使我们在欣赏艺术时追求超越的情怀,恬淡的趣味。
[1]李 翔.浅析倪瓒“逸笔草”,聊以自娱[J].大众文艺,2011(12):49.
[2]任德太.传统文人画的人文内涵[J].图画家,2010(04):57.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4]郑家德.试谈中国画的诗画合璧[J].浙江工艺美术,1997(0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