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涛 朱曙东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
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为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黏膜固有腺萎缩,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是该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可伴有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口苦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还可有乏力、消瘦、焦虑、抑郁等全身或精神症状[1]。疼痛往往是患者最难以忍受的症状,及时的止痛则成为治疗本病的关键点之一。朱曙东主任中医师分上、中、下三脘论治疼痛,并结合及时的对症止痛,取得了一定疗效。
脾胃病“三脘或三焦”分治,古已有之,如《活法机要》记载张洁古(或言刘完素)分三焦论治呕吐,“上焦吐者,皆从于气,其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治法当去其积,行其气。……下焦吐者,皆从于寒,治法当通其闭塞,温其寒气”[2]。朱曙东主任中医师在数十年的工作中,将其运用在胃痛的治疗中,分上、中、下三脘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之“胃痛”,试述如下:
上脘即胃上口贲门部及以上食管等部位。其主要表现为剑突下疼痛不适、反酸、烧心、或胸骨后疼痛、胸闷、咽部梗塞感等。多由肝火反胃,胃失和降所致。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常可兼见口干、口苦、恶心、嗳气频频等症,舌红苔薄白或白腻或黄腻,脉弦。治以疏肝和胃,降逆化痰为主,方以旋覆代赭汤合左金丸或半夏厚朴汤加减。并可酌加瓜蒌皮、甘松、川朴、枳壳、苏叶、苏梗等理气止痛,以及浙贝、海螵蛸、煅瓦楞、煅蛤壳等制酸止痛。
中脘即剑突至脐以上部位。中脘之痛,病机较为复杂,主要有脾胃湿热、肝胃不和等。脾胃湿热者多见中脘灼痛或胀痛,嘈杂纳呆,身体困顿,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治以清热化湿,调和脾胃。因湿热质偏重分别以自拟祛湿醒脾汤(苍术 茯苓 砂仁 豆蔻 川朴 枳壳 蒲公英 玫瑰花 黄连 吴茱萸等)及自拟清热化湿汤(炒白术 茯苓 炒米仁 川朴 枳壳 蒲公英 蛇舌草 半枝莲 郁金 茵陈 丹参等)。肝气犯胃者见中脘胀闷,攻撑作痛,或脘痛连胁,或兼有抑郁焦虑之症,嗳气频频,舌红苔薄白,脉弦。治以调和肝胃,理气止痛,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
下脘即脐以下腹痛,见于本病者多由中气不足、脏器下垂所致。临床多表现为下脘坠胀疼痛,晨起痛轻或不痛,午后痛增,平卧得减,纳差,多食则胀,乏力,消瘦,舌淡苔白,脉虚。治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其中升麻炙用为佳,柴胡生用为上,剂量宜小不宜大。并可酌加大腹皮、槟榔、香附、八月札、青皮、乌药等理气止痛之品。
疼痛发生的时间不同,往往反映了疾病不同的病机。朱师认为“夜间痛甚多为瘀血”治疗主以活血定痛,方以失笑散加味(蒲黄 五灵脂 延胡索 白术 茯苓 苏梗 郁金 玫瑰花等)。;“餐前多虚”治疗主以益气和血,著名中医秦伯末就认为,中气虚弱引起的疼痛,其特征为痛时多在空腹,得食或温按缓解,此证在胃,与脾亦密切相关,其病机倾向于脾胃虚寒,当用黄芪建中汤温养中气[3]。“餐后多实”,或为痰湿,或为湿热,或为瘀血,或为气滞治疗主以驱邪和胃。同时四季主气各有同,而本病又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故临床又须根据季节的不同适时调整用药及用量。
当疼痛成为主要,及时有效的止痛不仅能缓解病人痛苦,且能增加患者信心,从而提高疗效。朱师以“白芷、元胡、徐长卿”作为止痛的主要药物,并随证配伍化瘀止痛、行气止痛、清热止痛、缓急止痛之品。白芷,辛温,归肺、胃、大肠经,为常用解表药物,临床多用来外感表证及阳明头痛。但朱师认为足阳明经,属胃络脾,白芷既能入阳明之经,便可用以止胃痛。故将其作为治疗胃痛的主要药物之一,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疗效。元胡为止痛之要药,徐长卿也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临床上用于多种疼痛,如脘腹痛、牙痛及跌打损伤疼痛诸症。白芷直入阳明经,领诸药直达病所,从而发挥良好的止痛作用。
郭某,男,53岁,反复中脘灼痛半年余,嘈杂纳呆,口干口苦,身体困顿,舌红苔黄腻,脉滑。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病理示:“胃窦”中度萎缩性胃炎(活动性)伴灶区肠化。辩证为湿热中阻,热偏盛,治以清热化湿,和中调胃。处方:白术10g,元胡9g,白芷9g,徐长卿12g,川朴6g,枳壳9g,浙贝9g,海螵蛸9g,红藤15g,败酱草15g,茯苓15g,山药15g,郁金9g,蒲公英15g,蛇舌草15g,半枝莲15g,香茶菜15g,水红花子15g,7剂。
复诊:7日后,患者自诉疼痛明显缓解,嘈杂纳呆、口干口苦等症亦较前好转,睡眠不佳故于前方加合欢皮12g,夜交藤15g,再服1月后,诸症基本消失,饮食不慎时偶有嘈杂。原方加减继服4个月。半年后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示:“胃窦”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局限萎缩。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归属中医“胃痛”范畴。本病病程绵长,病因病机复杂多变、临床表现多样,正确的辨证论治必不可少,但若能同时结合部位辨治、时间辨治以及对症治疗,则不失为提高疗效的好方法。
[1]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医杂志,2010,51(8): 749-753.
[2] 金·李杲.医学发明活法机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78-79.
[3] 秦伯末著,吴大真,王凤岐.秦伯末医学名著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