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琼
(东莞理工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物以各种形态存在于社会中,人们对文化的认知也莫衷一是。19世纪英国的学者泰勒爵士首次提出了一个广为接受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成员所要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广义文化的概念通常都具有着一种宏观的整体性意义,狭义的文化则可以从不同的应用角度来定义,不特定地与地区、种族、群体等不同范畴、不同层次的概念交织在一起,形成有具体指向的认知范畴。
人类文化从出现开始就是动态发展的。人们早期用进化的观点来理解文化的发展,如摩尔根将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总结为三个阶段: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人们也一直习惯于将文化发展用单线形式进行归纳,从农业文化到工业文化,从乡村文化到城市文化等等。总的来说,文化发展基本呈现一个从低到高,从封闭到开放的趋势。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是通过具体的过程体现出来的。“这个过程就是一定的文化模式产生后,经过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文化模式,达到了自我的超越和发展。”[1]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大多数时期,文化的转型与新的文化模式的产生都是自发的、无意识的,与生产力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相互促动,是一种自然状态的发展。而现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对文化的认识逐步提升,文化发展过程中注入了更多的计划性、引导性的力量。约瑟夫·奈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概念更是将文化的价值提升到国际竞争的层面,文化成为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全球化的趋势首先在经济领域,继而全方位地将世界各国卷入全球体系之中,西方兴起的全球化理论也开始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观察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由于经济的发展,跨国企业的增加,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链的形成,全球各地之间各种形式的联结日益紧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这种全球联结之中飞速地传播,成为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强势传播力量。人们开始担忧这些强势文化可能威胁或覆盖掉其他更脆弱的文化,从而侵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格局,一种由于全球资本主义进程带来的文化同质化的状态即将到来。
文化的全球化较多地表现为一种文化趋同性,但同时也有学者以“创造性的破坏”的概念来鼓励人们对全球化下的世界文化发展持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认为应该把全球化视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常态,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制度构架,为多种艺术观念并存提供动力,创造出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指出“我们应当审慎地将世界主义的多元文化观当作美学指导原则和政策实践指南。”[2]罗兰·罗伯逊则以全球地方化 (Glocalization)的概念来分析地方社会文化在全球化框架内的走向,指出当前世界文化体系中同质性与多样性的矛盾所在。
世界文化环境日益复杂,在如此态势下的各国文化政策必然要有更务实的考虑。“在综合着多方向的全球化、本地和地区性的市场一体化、文化同质化和多样性的过程中,边缘性国家需要试行的文化政策是既能开发自己的能力,又能在与中心国家关系方面,把自己放在一个较少不利的地位”[3]。许多国家通过相关的文化政策为自己的本土文化设立防线,以求传承传统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的特色。比如设立专门面向本土文化传承的扶持项目,或者是对外国影视剧作品制定引进配额等做法。一般来说,基本的文化政策的方向体现出两种倾向,既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同时也鼓励本土文化的创新和传统文化的复兴。
城市文化作为大的文化体系中的地方性组成部分,更多地体现为与地方社会的独特性结合在一起的包含物质因子、制度因子和精神因子的独特文化体系。美国城市社会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在旧-新石器文化时代已经出现,并且使人类的村庄文化发生了飞跃,这种新型的综合体促使人类创造能力向各个方面蓬勃发展。城市是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4]。城市从出现开始就是人口、经济与文化的中心,17世纪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达到一半以上,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群体聚落的主要形式。
“在城市化时代里,人类文化在塑造现代城市面貌,培育现代城市精神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同时,文化也在城市化的推动下不断地改变自身。”[5]城市文化相对于乡村文化而存在,展现出从文化特征、文化结构到文化气质等各方面的独特性。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城市文化可以看作是一个城市由其特殊的历史与现实而表现出的形象与气质,是该地居民所特有的共同心理与生活方式;从城市管理的角度,城市文化则是城市中的文化制度、文化组织与管理以及具体的各类文化活动等的总称。“这个文化是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而存在的,软实力落实到具体城市层面,它注定会与文化发展建设发生关系。”[6]随着文化传播的日益频繁,城际间的软实力竞争也日益增多,许多城市政府早已开始主动提出了城市文化发展的目标以顺应需要。城市文化的创新与管理成为城市管理者的重要决策内容。当代城市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专门化。体现在专门的文化规划、文化政策和文化投入之中。与以往城市文化由自然积淀而成不同的是,现在许多城市政府越来越直接地介入到城市文化的培育和城市形象的打造过程中来,通过专门的文化规划为城市发展树立明确的发展方向。公众文化作为城市公共福利的组成部分,有专门的文化政策提供保障和支持,政府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例如作为全球文化中心城市之一的纽约市,对本地区的文化采取许多灵活的政策,对非营利文化机构免除财产税和消费税,对营利文化机构提供财税优惠,为鼓励影视产品生产,市政府对生产企业除免税外,还免费提供各种相关服务。将文化作为城市管理中的专门部分进行规划和管理是当代市政的重要特征。
二是区别化。世界上的许多知名城市之所以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就在于能在世界城市之林中找准与众不同的位置,依靠文化特色获得与其他城市区别化的认知。在全球文化传播频繁的当下,如何突显自身城市的特色,文化成为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因此,许多城市竞相创新和复兴本土的文化要素,进行适度的打造和宣传,培育出特定的城市符号。城市文化就是城市个性化特征的内核,独特的城市个性同时也决定着一座城市对于其居民的归属感。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为避免趋同性,许多城市主动地挖掘、保护和拓展城市的个性和特色,构建起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使独特的城市文化更好地凝聚着城市居民的认同感。
三是多元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具有活泼、能动和富有创造力的特点,城市中的人群高度聚集性使得城市文化多元化特征越来越突出,频繁的人口流动带来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习俗、规范和观念,各种各样的特殊文化集中到一定的地域中,促进了彼此之间的适应与融合。因为文化交流形式和内容的扩展,当代城市文化包罗万象,总是给人充满活力之感,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文化多样性越丰富的城市,其城市活力越充沛,其自身的创造力也越强大。因此,许多城市非常重视多元文化在城市中共生共荣,以各种文化政策对此进行鼓励与保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报告指出,哪个城市对文化建设的资助直接与促进文化多样性联系起来,哪个城市的文化就会迅速繁荣发展起来[7]。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往往都是文化引领风气之先,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导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居于较次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社会领域已经出现了各种“文化堕距”的现象,对整体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侵蚀。今天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目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也正在显现,如GDP增长与人们的幸福感脱节的问题,如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等等。脱离文化的发展是没有灵魂的发展,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的相应繁荣与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目标,这一纲领性文件奠定了文化在中国社会运行中的基础性地位,明确了文化发展在今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位置。
当今的全球化潮流中,许多城市都成为世界经济产业链中的一环,其文化发展也必然与世界文化的脉动相连。城市文化的发展既离不开国内外潮流的影响,又来源于本地悠久的历史和活跃的民间互动,更有赖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文化建设上的政策指导和实践。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纯粹的经济发展观其局限性已经被广为认知,当前指导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将经济社会发展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而正是文化,使人们的个体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良性沟通与联系成为可能,因此以文化条件来衡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文化发展程度来评价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是城市政府管理思路的新方向。
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并贯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文化发展方式是指推动文化由弱到强、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方法样式和路径选择。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重要支撑,不仅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而且决定其转变方向。因此,加快转变包括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产业重点、平台功能、创新主体和体制机制在内的文化发展方式,不仅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文化高水平崛起的内在要求。高水平崛起的题中之义,不仅包含经济的崛起、城市的崛起,更包含着软实力的崛起。与此同时,文化建设对高水平崛起的支撑作用,也更多地体现在价值取向的规范、思想观念的创新、城市精神的塑造、市民素质的提升等方面,其本质也是一种软实力。
随着对文化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许多城市逐步把文化发展纳入到发展概念的整体之中,赋予文化以建设性、决定性和创造性的意义,加快转变传统的文化内容生产方式、文化资源分配方式、文化成果享用方式,不断提高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将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提供品种丰富、内容多元、样式新颖、功能配套完整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些工作也将促进文化与产业的结合、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文化与创意的结合,使城市获得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显著提升经济实力,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理念不断进步,精神文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建设幸福社会最根本的是要人民幸福,当前城市中人口流动频繁,人口结构日益复杂,文化多样性日渐突显。城市可以从多元文化中获益良多,同时也要承受不同文化间冲突的风险。社会的稳定和谐要求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之间实现融合共处,相互沟通,文化在其中能充分发挥社会润滑剂、稳定剂的功能,有效促进社会和谐。在深刻认识到文化在社会融合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城市将加快培育发展以海纳百川为导向的文化,培育发展新的价值观,尊重外来文化,兼容并蓄,使城市成为各种文化多元共存,不同人群和谐共处的幸福之城。
对城市政府来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对社会融合的促进作用事半功倍。以文化活动为例,通过加强文化活动平台建设,增加文化活动产品供给,不断增强文化活动的社会服务功能,有效满足市民文化生活。其中尤其注重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来满足不同市民群体的需求。均等化的文化服务将纠正那些在具体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偏离以人为本理念的问题,使之全面归位。不仅关注建了多少文化设施,更要关注居民使用了多少、用活了多少;不仅关注开展了多少文化活动,更要关注居民喜欢参加、乐于参加多少文化活动;不仅关注文化建设获得了多少荣誉、取得了什么地位,更要关注在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到达了什么程度,内心的认同度到达了什么位置,特别是在提高市民素质上有什么成效。在文化工作中有区别地把握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及动态发展,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服务,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益。准确把握社区居民、农村群众、城市外来移民等不同身份类别、不同文化层次的实际文化需求情况,梳理他们所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的种类与数量,系统地进行分类和汇总,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市民表达文化需求意愿的各类公共渠道。
当今城市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城市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落脚点,各地城市都在打造城市品牌、挖掘城市个性、彰显城市形象上费尽心思。城市形象是人们对一个城市的总体认识和全面评价,而城市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内涵是其核心部分,因此,城市形象的提升与优化也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直观指标。近年来,许多城市在打造城市形象上各出奇招,有不少开创性的做法,如推出城市形象标识系统,制定城市形象传播中长期规划,组建城市形象智囊团等,不同城市间根据自身的传统和优势,走差异化道路,注重城市个性的突显,使城市形象更上一层楼,得到由内到外的提升,实现全面优化。
有关的实证研究表明,文化资本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现实的影响[8]。基于这样的认识,城市的各类文化资源成为城市运营的资本,将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以帮助城市整体升值。一批系统的城市品牌得到确立和传播,代表民俗传统的历史文化和代表改革创新文明的现代文化将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城市形象体系,在国内外的形象展示平台也将趋于高端化、品质化,拥有更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城市形象的提升优化又能产生很好的带动效应,促动经济、社会、人文等其他方面的总体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全球化时代的城市要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参与者之一,就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深刻地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潮流,理解独特的历史、国情、社情,从这些特定的基础出发,因地制宜地推动城市文化稳步和谐地发展,既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建设中的宝贵经验,更要挖掘和发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改革创新的现代文化中的精华。在社会转型的整体趋势下,城市文化沿着具有本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道路不断发展,共同形成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1]李江涛,等.当代文化发展新趋势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0.
[2]泰勒·考恩.创造性破坏: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54.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2.
[4]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5:31-33.
[5]陈宇飞.城市文化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7.
[6]徐清泉.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目标设定和原则策略[M]//蒯大申.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82.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WCCD).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60.
[8]金相郁,武鹏.文化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9(2):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