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肖邦作品——对肖邦第二谐谑曲学习的思考

2014-03-30 03:29:05张佳明
戏剧之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装饰音音量肖邦

张佳明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肖邦是浪漫乐派的著名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肖邦作品的独创性是不可模仿的,他的音乐被人们看作是一首首美丽动人的诗。

一、肖邦生平简介及创作生涯

(一)生平简介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钢琴家。他自幼深受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肖邦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1837年肖邦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并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肖邦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二)肖邦创作的四个时期

为了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肖邦创作的四个时期:

华沙时期(早年-1830):这一时期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作品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而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与《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音乐具有民族民间风韵,情绪明朗欢快,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

华沙起义时期(1830-1831年):这时期,肖邦的创作出现飞跃。华沙起义的民族浪潮再次激起了肖邦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令他创作出强烈爱国主义内容与高度完美艺术形式相统一的早期杰作《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a小调前奏曲》等。

巴黎全盛时期(1832-1845):肖邦的具有深刻民族内容、独创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钢琴表现技巧的创作日臻完美。他涉猎了各种音乐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波洛奈兹、夜曲、圆舞曲、即兴曲,到结构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等,获得极其丰硕的成果。其中《E大调练习曲》、《降d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C小调夜曲》、《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等尤为突出。

晚期(1846年后):肖邦这时的创作明显衰退,较重要的作品有《幻想波洛奈兹舞曲》、《f小调马祖卡舞曲》等,依然倾诉着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与期望。

二、学习肖邦第二谐谑曲

(一)写作背景

此作写于肖邦1830年离开波兰,到达维也纳不到一个月,听闻波兰人民起义反抗沙皇俄国之事。当时的肖邦在维也纳已小有名气,处在完全成熟的创作时期。当他听到起义消息后强烈要求回国加入抗争,心情亢奋不已。因此,此作品是体现肖邦民族情结与激愤心情的代表。

了解了以上背景,本人认为基本可以将此曲的感情基调定为:强烈的情感爆发,又夹杂着阴郁、压抑、沉重之色,有疑虑,但更多的是对光明和自由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因此,这首谐谑曲比较特殊——是一首严肃且具有时事意义的作品。

(二)曲式结构分析及个人处理

典型三部曲式,有强烈对比的A B A结构。

乐曲的第一主题一出场,就像有股魔力把我们吸引住,声音很弱,三连音敏捷而又不安地向上扬起,好象提出“问题”期待着回答,或是在营造神秘紧张的气氛。沉默片刻后,突然迸发出坚毅的回答,有如对不安问题的藐视。如此独特的开头,将人引入强烈的乐曲氛围。此处,意在营造气氛或是提出疑问。因此,三连音所在的这个音群仅仅是铺垫一种色彩,而非字字清晰可闻。手指打开略伸长可兼顾音的朦胧感与敏捷度。而后的坚毅回答则利用手指瞬间爆发力,似乎是在坚定波兰人民起义的信心,第一主题至此结束。

在第一第二主题间,肖邦运用了一个华丽的但仍略有疑问的过渡句,右手的八分音符要弹出介于德彪西和李斯特之间的音色,共经过三个八度的bE bD bA,第一组和最后一组要弹出朴实的纯钢琴的音色。第54小节左手的和声变化有上升的感觉,而且作者在乐谱上也标注了渐弱符号,似乎在听觉上给人们画了一个问号。

两组疑问后,第二主题粉墨登场,像是在展示一幅对美好未来憧憬的蓝图,由于肖邦性格有含蓄、内敛、多愁善感的一面,因此,右手的旋律要试探性的引入,才更贴近肖邦的风格,此后作者展示给我们一个令人迷醉的抒情性主题(61-71小节)。开始像一团没有形状的水气,飘浮不定,左手分解和弦美丽音浪的衬托是在为右手铺垫一种色彩,右手愉快地高唱出来,所以右手与左手要通过音量的改变弹出两个层次来,这歌声经转调,升上更高的层次,这时水气消失,拨云见日,作者用八度音程重复第二主题,似乎为前面的问题找到了更加坚定的答案,再也看不到一丝不安的影子。这才是对乐曲开头疑问的真正的回答,是对幸福的憧憬。

在演奏第二主题可明显感受到肖邦的弹性节奏与弹性音量:时缓时急,时轻时重,看似达到音量的最高点 却又忽然间来了个转弯,缓和下来,体现了肖邦作品的特点。而左手看似单调的伴奏部分,实际上却在和声的选择、色彩上的铺垫上,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

紧接着,作者将两个主题反复了一次,在反复部分,肖邦仅用了一个五连音和一个四连音,就为完全重复的部分增添了闪光点,可见肖邦写作技艺之精湛。

乐曲进入中间部分。和煦、宁静、柔和,像母亲在摇篮旁的轻声吟唱,和弦不要弹成古典主义的均衡感,而应该听高声部的E、升F,和声连接间要紧凑,且踏板要换得很干净。在第二次反复此主题时要听到低音:升F A D。而405小节左手和弦进来后要有惊讶感,但音乐仍旧在安祥的意境中延续着。

直到中间部分的另一个主题: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二重唱”,出现了不安情绪的轻微骚动(406-419小节)。右手高音声部全为问句,低音声部是回答,而左手像是在附和,当这个“二重唱”在第三次出现时,似乎演变成了一场情绪激动的争辩。

中间部分是一片快速的华彩性乐段(432-467小节):像彩虹一样美丽的音流欢快地上下游离,像秋千在空中自由悠荡,彻底清扫了不安情绪的骚动,展现出一片光明。此处很容易弹得不够准确,根据本人学习过程中探索总结出手腕的灵活带动及拇指穿指的距离是突破决定此技术难点的决定因素。

中间部分的三个主题都经过了重复后,乐曲再现开始的第一、第二主题。然后进入了尾声部分,(745-755小节):同样的音型不断坚定,和声不断推进,结尾有一种无法阻挡的力量推动旋律不断向前滚动,瀑布般宏伟的气势最后结束在光辉的D大调上。结束前,把开头疑虑的三连音群演变成魔鬼般的强音,集中凝炼地体现了内心不安愤慨,傲岸的反抗,刚毅果断。

四、肖邦作品的特点

(一)精致细腻

肖邦的音乐总带着一种忧伤的诗意,纵观全部的音乐,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庞大的曲式结构。像他的圆舞曲、夜曲、马祖卡等等,大都以精致、细腻见长。有人认为肖邦的音乐是女性化的,是多愁善感的。舒曼说:“肖邦的音乐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我认为,可以把肖邦的作品比作寂静的冰川,最坚硬的,同时也是最脆弱的,散发着洁净、剔透、冰冷、孤傲、高贵的独特魅力。因此他的作品以动人的音色和富有魅力的表现力著称。也可以说他的作品是随意的、幻想的、雅致而迷人的。

(二)主调为主复调为辅

肖邦作品中常常以主调音乐为主,复调音乐为辅。因此,肖邦作品的旋律线条很清晰。从表面上看他的音乐很简单,实际上,往往隐藏着肖邦精心安排的和声,其和声色彩的变换大都像光与影的结合。美妙的旋律和闪耀的和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首迷人的音诗。

在本曲中,也可以找到复调性音乐,如图四。这部分的四个声部分别以疑问、回答、附和、低吟的形式展示给听众,使人们更进一步加深对这一主题的印象。

(三)花腔式的装饰音

毫不夸张地说,肖邦的每首作品中都含有装饰音。可见,在他的作品中装饰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肖邦的装饰音虽然带有器乐色彩,但与它的歌曲源泉仍保持密切的联系。作品中具有声乐性的装饰音是一种钢琴花腔,这种装饰音往往是对主要思想的补充,从来都不会流于空洞。李斯特说:“肖邦的装饰音很华丽,但并不影响基本旋律的优美,反而大大加深旋律表现力。”

肖邦常利用装饰音作为重复性乐段的点缀,其装饰音的处理方法有这样几种——犹豫不决的、从高处滑落下来的、开始犹豫逐渐坚定的、开始很冲动后又逐渐沉着的、激起混浊的(如177-179小节)。

(四)弹性音量与弹性节奏

在肖邦的音乐中,还有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弹性节奏与弹性音量。它是与每个歌唱旋律都不可分的,要采用一些声乐的技巧延长高音或带附点的时值,高音轻声,缓入急停。

这种弹性节奏和弹性音量在此乐段(197-228小节)里有明显的体现。如第203小节中的波音,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在节奏上和音量上都应该是释放出来的,即渐快的、强的。但实际上,这里却要弹成弱的,应突然慢下来一些,像是有一根橡皮筋,当用力拉到极限时,又收缩回去似的,这样才更符合肖邦的风格。类似的地方有很多,如219-221小节,右手旋律声部一直在强调一个F音,表面上看要弹成渐强,实际上前三个F弹成渐强,第四个F要突然将音量收回来,弹成弱的,才更有诗意和韵味。

这种弹性音量和弹性节奏不同于自由音量和自由节奏。弹性,不是一发不可收拾的,不是无限制的,不是直上云霄的,而应是总在自由的临界点,突然转个弯收回来的。

这些肖邦特有的弹性表达了人类所有的情感:欢乐、痛苦、顺从、温柔、忧郁、爱情、自豪、愤怒、直至受屈辱的爱国者的那种英勇慷慨之气。

五、结语

本文以肖邦的第二谐谑曲作为研究对象,简单了解了肖邦的生平及其创作生涯、并着重分析了该作品的写作背景、曲式结构、主题及个人处理,从而肯定了肖邦对钢琴音乐发展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帮助我们认识到,钢琴是一种能够用有声有色的语言表达情感的乐器。肖邦凭借其作品精致细腻、主调为主复调为辅、花腔式的装饰音、弹性音量与弹性节奏等风格特点,使我们在他逝世百年后的今天,仍被他的孤独、傲岸、坚强、高贵的音乐语言所深深打动。

[1]邵义强.古典音乐400年[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2]格劳特帕斯卡利.西方音乐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3]张其亮.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波兰音乐家肖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5]李其芳.浪漫主义音诗巨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6]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

猜你喜欢
装饰音音量肖邦
测测你的“音量值”
装饰音在爵士鼓演奏中的作用探析及运用策略
艺术评鉴(2022年18期)2022-11-05 18:14:20
“钢琴诗人”肖邦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34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乐府新声(2021年4期)2022-01-15 05:50:06
肖邦
肖邦钢琴作品中装饰音的运用
——以辉煌大圆舞曲为例
北方音乐(2018年19期)2018-01-23 15:42:58
请放心地扭大音量看电影听音乐吧!Mclntosh Sonus Faber家庭影院套装
板鼓与大鼓音乐中的装饰音演奏探讨
齐鲁艺苑(2016年3期)2016-04-08 18:17:31
细火慢炖增加音量调节级数
电脑爱好者(2015年9期)2015-05-15 19:08:49
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