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古乐——绍兴清音班器乐曲牌调查研究

2014-03-30 03:29:05何小全
戏剧之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清音龙舟绍兴

何小全

(绍兴文理学院 音乐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绍兴“清音班”亦称唱班“清音坐唱班”,是旧时由绍兴“堕民”组织的音乐表演团体。当时用堂名称之,有荣华堂、福寿堂、秀华堂、万寿堂、百寿堂等,主要分布在绍兴城区的唐皇街、永福街和学士街三条街。俗称“三埭街”的这一地区是绍兴城里,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堕民”聚居地,而在“清音班”中奏乐和表演,则是旧时绍兴“堕民”的主要职业之一。

“清音班”一般由八到十人组成,用笙、箫、管、笛、胡琴、月琴、三弦、铜角、招军及各种打击乐器。解放前,“清音班”中的民间艺人主要为大户人家办红白喜事、做寿、添丁举行仪式时表演音乐为生,他们都有边唱边奏的技能,演出的节目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品种。声乐包括了昆腔、高腔、皮黄腔、乱弹腔、滩簧腔等不同的戏曲声腔以及一部分民间小调,唱本有《荆钗记》、《琵琶记》、《五台会兄》、《二进宫》、《双龙会》等剧目。器乐包括丝竹曲牌和吹打曲牌两个大的类别,前者典雅细腻,有《醉花阴》、《朝天子》、《蝶恋花》等曲目,后者威武雄壮,有《将军令》、《武辕门》、《龙舟》等曲目。

一、绍兴“清音班”器乐曲牌研究现状

“清音班”的声乐唱曲后来都被纳入绍剧或其他剧种之中,得到了很好的挖掘、整理和发展,而器乐曲牌正处于消亡状态,有待人们进行搜集、整理和深入研究,得以传承和发扬。

有关绍兴清音班器乐曲牌研究的专著有绍剧理论家罗萍先生的专著《绍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5月)、《绍兴戏曲史》(中华书局,2004年);清音班老艺人陈顺泰先生的《中国绍剧音乐》(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年1月)、《绍兴传统戏考》(天马出版社 2012年12月),以及《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绍兴市志》,这些文献中对“堕民”及“清音班”的历史进行了介绍,但就清音班的器乐曲牌,只有文字性的简要叙述,缺乏音像资料和曲谱的分析和研究。

据老艺人讲,清音班的器乐曲牌有一百多首,经过笔者初步调查,发现其中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乐曲,它们可能源自古代的仪式音乐和宫廷音乐,目前暂以“会稽古乐”名之,得出这个认识的基础是我国古代的“乐籍制度”。

2001年,中国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项阳发表《山西乐户研究》一书,采用198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民族音乐学的方法,通过对我国古代文献的梳理和在山西声进行的实地考察,指出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代雍正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过一种“乐籍制度”。这种制度将全国的刑事犯罪人员的眷属、阵获俘虏、因政治获罪的官员及其妻女集聚起来,以另册户籍的形式归之,使之变成“堕民”、“乐户”,听从朝廷的调遣,专门从事音乐工作。历时千年的我国乐籍制度,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因为自北魏开始的这项制度,使得其他平民百姓不得以音乐为主业,无论宫廷、军队或民间仪式中所用的音乐,特别是器乐作品,主要都是由“堕民”、“乐户”来演奏的,所以只有“堕民”、“乐户”才了解在宫廷、军队和民间仪式中所用乐曲。按照各个封建王朝对“堕民”、“乐户”的管理制度,“堕民”、“乐户”都要参与“轮值”和“轮训”。“轮值”就是由各地征调“堕民”、“乐户”到宫廷中去轮流应差执事。而要所有的“堕民”和“乐户”都能“轮值”, 必须要对他们进行集中的“轮训”,“轮训”的目的在于使“堕民”、“乐户”的演奏水平不断提高,曲目不断的积累,礼仪和乐曲不断规范和统一。由于古代有“轮训”和“轮值”的制度,全国“堕民”、“乐户”演奏的曲目相当统一。也是由于有这个制度,我国古代宫廷和官府所用的乐曲在相对长的历史时段内是固定的,有不少乐曲在一个朝代内长期运用,有不少乐曲则跨越朝代的限制,从古代一直传承到今天。

全国的“堕民”和“乐户”在北方集中在山西,而在南方则集中在绍兴。绍兴的“堕民”,又称“怯邻户”、“丐户”、“乐户”、“小百姓”。这一群体至迟在宋代已经形成,到明代“堕民”在绍兴已经成为不可轻视的一股社会势力。虽然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礼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堕民”丐籍,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绍兴“堕民”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改变。直到解放前他们还不能从事士农工商的职业,不能登记士农工商的户籍,连士农工商的服装也不能穿着,堪称“辱贱已极”。

清乾隆年间绍兴诗人鲁忠赓在《鉴湖竹枝词》中写道“子弟清音选教坊,玉箫金管度宫商,开元法曲梨园遍,元夜灯花供老郎”。从这首诗来看,清音班在雍正废除“堕民”丐籍后仍然存在,而且所演奏的音乐和宫廷教坊有关。鲁迅先生在《我谈“堕民”》一文中指出:“看他们的职业,分明还有‘教坊’或‘乐户’的余痕”。从这篇文章中也可以看出,绍兴的“堕民”就是“乐户”,既然是“乐户”,就和宫廷中教授音乐舞蹈的“教坊”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清音班”演奏的器乐曲牌中,一定包含了许多古代乐曲,可能有不少属于宫廷音乐中的乐曲。

解放后,绍兴堕民真正翻身得解放,逐渐放弃了过去的生存方式,融入到主体社会之中。这样一来,名堂逐步解体,清音班也不复存在,如果不立即进行抢救式的整理研究,这些宝贵的音乐曲牌可能将永远消失。

二、对清音班经典曲牌《龙舟》的调查研究。

目前尚活着的、解放前参加过清音班、会演奏这些乐曲的老年人已经所剩无几,而且都是年逾古稀,要对他们进行采访,对清音班的器乐曲牌尽可能全面地进行搜寻、整理是非常困难的田野工作。笔者有幸得到清音班老艺人、作曲家陈顺泰先生的指导,并获赠由陈顺泰先生于1984年整理的清音班吹打曲牌手抄本《龙舟》,以下将以《龙舟》为例,进行研究分析。

(一)曲牌《龙舟》的来历

龙舟又名“泥鳅龙船”。原是水上一条狭长的小划舟,长约七、八米,阔一米左右,船头雕刻龙头,船尾有握稍舵位,舟内可容12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划桨,后稍有一名划舟能手掌舵,行速极快,灵活非凡,胜似泥鳅,绍兴人古称“泥鳅龙船”。平日该龙舟高搁于大庙或祠堂内,迎神赛会节日投入河中,为菩萨船水上迎神作揹缔用,也可用于乡村间划船比赛的体育活动。当龙舟快速行进时,有些能手还在船头做“倒竖斛斗”等武术表演,或在舟内敲打花式锣鼓,博得岸上观众喝彩鼓掌。

早期绍兴清音班为了表达迎神赛会的热闹场面,创作了以“龙舟”为名的吹打音乐及唱曲,曲调古老而淳朴,在当时深受群众的喜爱。

(二)《龙舟》器乐曲牌解析

《龙舟》共分《迎神下舟》、《脱布衫》、《十件绣花袄》、《苏滩曲词》、《武辕门》、《端午节词》、《风吹荷叶飘》、《满江红》、《大拷》、《对锣--跳无常》、《迎神进殿》十一“舟乐”,蕴含着清音班独特复古风格,传承了古代宫廷音乐的遗风,反映了绍兴当地民间音乐的特色,值得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音乐工作者研究分析,更值得全民广泛推广和传承。

《迎神下舟》是序乐,来源于绍兴水乡传统乡俗,赛龙舟一般都在图腾祭祀日即端午节进行,打击乐曲,由双锣,铜角,昭君号演奏,气氛充满神秘庄严的色彩,描写人们在祠堂祭拜完神灵,随后抬着龙舟来到江边放入水中的场景。节奏型主要为八分音符的均衡律动:

×× ×× |×× ×× |紧锣密鼓,场面热烈。

《脱布衫》为第一舟乐,管弦乐吹奏曲,乐器包括曲笛、徵胡、二胡、月琴、三弦、中胡、笙、撞铃、叫锣、枣树板。前面散板用曲笛演奏,接下来器乐合奏,没有唱词,主奏乐器为弦乐,1/4拍,八十二小节,旋律优美,风格独特,充满喜气,有古代宫廷音乐的遗风。在音乐的结束几小节加入了打击乐,增强了音乐的结束感,同时承上启下,为第二舟乐唱曲《十件绣花袄》做好了铺垫。

舟乐《武辕门》是用来闹场的吹奏乐,颇具绍兴民间音乐特色,类同舟山锣鼓,小宫调,2/4、4/4拍,丝竹与唢呐交替出现,同时争斗锣加以伴奏,有快有慢,变化丰富,板眼有序,丝丝入扣,曲法合理,烘托出热烈的气氛,具有优美悦耳的水乡风格。

《大拷》又称《花鼓龙船吹打曲》,“大拷”意为大敲,唢呐配锣鼓,旋律高亢激昂,节奏强烈、造成一种激烈对决的气氛,最后唢呐在高音上延长减弱,锣鼓反复演奏|才台 才台| ,减弱减去。接下来双锣奏起诡异的节奏,扮演者随着节奏跳起无常,这就是舟乐《对锣--跳无常》,最后,舟乐进行到《迎神进殿》,敬拜神位之时,唢呐在锣鼓声中演奏“一枝花”,乐曲表现出古代宫廷礼乐的神圣和庄严;在社戏演出时,唢呐在锣鼓声中演奏“庆寿选段”,体现了古代仪式音乐的典型特征,表现出喜庆祥和的欢乐场面。

(三)清音班器乐曲牌存在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一味地追求快餐文化,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存在,使得像清音班器乐曲牌这样的传统音乐倍受冷落。笔者曾观看过几次由政府组织演出的专场演出,偶尔会上演《龙舟》中的《脱布衫》、《武辕门》、《大敲》、《对锣、跳无常》等曲牌片段。但每年政府组织的相关演出很少,只能在绍兴当地的庙会和社戏中,才能看到一些绍剧、越剧片段和清音班器乐曲牌的演出,平时基本上很少见到。平日里唯一有可能看到的演出,就是哪家高寿老人去世,当做喜事来办,请清音班去表演,演奏一些仪式音乐。总之,绍兴清音班的社会文化影响力已经荡然无存,再加上老艺人逐渐逝去,人走艺亡,如果再不进行抢救性搜集整理、保护和传承,会稽古乐——绍兴清音班器乐曲牌将快速走向消亡。

三、对“会稽古乐”——绍兴清音班器乐曲牌的挽救措施

(一)重视“会稽古乐”的历史价值,加强保护意识,进行科学传承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最大困难是缺乏与实际相符的音响资料。因为目前出版的所有中国古代音乐史著作基本上都是“没有音乐的音乐文献史”,所以除了属于文人音乐的琴曲、琴歌之外,人们也很少能听到真正的古代音乐。绍兴清音班器乐曲牌是绍兴堕民这一特殊社会团体传承下来的古代音乐作品,其中可能有我国宫廷音乐的成分,是我们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解决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瓶颈的至关重要的材料。可以将这些珍贵的乐曲整理出来,加以研究分析,采用“逆向考察”法,根据绍兴清音班器乐曲牌重构古代乐曲,组织乐队进行排练、演奏,录成光盘,编著有音乐的音乐文献史,弥补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有关史料。

(二)积极筹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工作,让“会稽古乐-绍兴清音班器乐曲牌”早日申遗成功

由当地政府文化部门牵头,建立申遗团队,制定申遗计划,积极落实申遗工作。要制定切实有效的申遗计划、定期开展研究工作,专门召开申遗研讨会,按计划脚踏实地,做好申遗前的各项工作。另外是保证经费的落实,设立专项资金,这样就可以保障田野调查、搜集和案头整理、研究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当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为了拿个空名,而是为了更好地抢救、保护和应用,让绍兴清音班器乐曲牌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真正的挖掘和利用,更好地服务于当地文化建设和人文环境的改善。

(三)顺应文化产业大发展趋势,创编大型旅游乐舞—《会稽古乐》

响应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号召,积极为绍兴的文化产业发展做一些实际工作。建立专业研究、创作和表演团队,对现有的100多首绍兴清音班器乐曲牌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在不破坏原有音乐曲调和风格的前提下对清音班器乐曲牌进行提炼和配器,组织专业民乐团队排练演奏,配以古装大型舞蹈,最终创编出大型旅游乐舞——《会稽古乐》,首先在“国家祭禹大典”、“绍兴国际书法节”和“绍兴国际旅游节”上演出,把它作为古城绍兴的一张音乐文化名片对外广泛传播,努力使其成为国内外著名的音乐文化产品。

结语

绍兴清音班器乐曲牌是绍兴堕民这一特殊社会团体传承下来的古代音乐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其演出形式欢快,内容丰富,结合人们的生活习俗,给人们带来快乐的文化娱乐生活,而且也体现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其音乐元素有我国古代宫廷音乐的成分,具有非常重要性的历史研究价值,是我们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宝贵材料。如果对绍兴清音班器乐曲牌展开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运用专业的理论研究、作品分析、比较研究、社会调查和“逆向考察”等研究方法,根据绍兴清音班器乐曲牌重构古代礼乐和仪式音乐乐曲,对弥补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相关史料具有重大意义。

[1]陈顺泰.中国绍剧音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罗萍.绍剧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

[3]罗萍.绍兴戏曲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

[4]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1,8.

[5]项阳.山西乐户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6]绍兴市志第二章“堕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7]俞婉君.绍兴堕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李乔.堕民与我谈“堕民”[J].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9]项阳.轮值轮训制-中国传统音乐主脉传承之所在[J].中国音乐学,2001(2).

[10]冯文慈.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中的逆向考察[J].音乐研究,1986(01).

猜你喜欢
清音龙舟绍兴
《山水清音》
娘子关(2022年6期)2023-01-09 09:03:38
绍兴
幼儿画刊(2022年9期)2022-09-14 02:52:30
《园林清音》
人文天下(2022年5期)2022-08-11 14:49:26
屈原 端午 龙舟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金桥(2021年5期)2021-07-28 06:37:44
绍兴大闯关
龙舟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1-14 10:38:13
《金娃——龙舟》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基于计算听觉场景分析的改进清音分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