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彬彬
(泉州师范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作品分析是钢琴演奏的重要基础。舒曼《狂欢节》由21首主题鲜明、形象逼真的精致小曲组成,既相互独立又有统一的艺术构思。《狂欢节》表达了舒曼音乐既浪漫又富于幻想的特点特征,手法自由灵活,逼真、淋漓尽致得展现情感变化。《狂欢节》的创作是舒曼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乐曲《大卫同盟盟友进攻庸夫俗子》表达了舒曼与庸俗势力和落后现象作斗争的顽强意志,是舒曼的音乐主张直接表现。乐曲中的约瑟比乌斯、费罗列斯坦等虚拟的人物,源自于舒曼真实性格,而其他人物则是反映当下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该作品的套曲曲式结构采用最多的是单乐段曲式,部分采用三部曲和多乐段。
(一)和弦的演奏。和弦有力度较强的,也有断奏和弦。在第1,21段乐曲中,采用较多的柱式和弦,演奏时需要同时弹奏出和弦的每个音,手腕动作的整体性和力度要求较高。1,5指构成手掌的整个框架,向内侧使力,并且2,3,4手指要配合1,5指框架的弹奏力度,如此的和弦声音才能集中不空。在《狂欢节》中,第16、17、21段均有部分断奏和弦,由短促的跳音和纵向和弦构成旋律。
(二)八度的演奏。八度技巧要求同时弹奏出2个音,对手腕动作的整体性要求较高,要积极的挥动,肩部,臂部,手指适度伸展且厚实有力。 第1、2、4、13、16、19、21段乐曲中运用了很多八度技术。在跳进八度构成的旋律中,如第1、14段乐曲,不论跳进的方法由高音向低音还是由低音向高音,跳进后的第一个八度需要轻快敏捷的弹奏,以此延续大乐句情绪的连续性。在第14、16段乐曲的八度断奏,双音同时断奏,或是大指断奏,高音位置4,5指连奏;掌关节快速的抬起、放下和频繁快速震动是大指断奏的技术特性。
(三)歌唱性连奏。第5,6段中两个声部的连奏和第12,18段乐曲中的旋律,均是旋律性的连奏,弹奏时,手指触键的速度较慢,在完成一个音的弹奏时,手指在键地上需留有余力,作为下一个音弹奏的支撑点。
(四)音琶音。第12、20段主要是由琶音构成,所谓的琶音就是分解和弦的一种方式,弹奏时要用大臂来带动小臂和手部的运动,胳膊整体缓慢旋转,将重心在音符间转移,该段乐曲的每组琶音排列较宽,弹奏时无法一次性完成,需借由转动肘部和提高腕部来完成。
(五)手指跳音。在第14段,手指跳跃,手腕灵活的摆动,支持手指单独的进行快速的跳跃,用这种技巧,手指断奏是,能发出清晰,干净的声音,通常情况下都是运用到速度比较快的乐曲里面。演奏时手腕适度压低,手指向“上”,与键盘保持一小段距离,以此获得不同音色及音量的跳音弹奏效果;第10段为准备调音,前一个装饰音为后一个跳音的准备动作。
(六)手腕的呼吸。第7,8段乐曲中出现的休止符,在演奏时应通过手腕落提完成。如2个音的小连线要求整个手臂带动手腕做上下的动作,弹第一个音前,手臂的力气先提起手腕,让手指与键盘有一段距离,而后弹到第一个音的底部,马上放松手腕,在提起动作的同时弹奏第2个音。
(一)演奏要点。舒曼钢琴套曲在曲式、和声、旋律与节奏等方面都较为独特,演奏时要有巴赫内声部弹奏基础、贝多芬激烈的情绪和舒伯特歌唱的心情[3]。透过《狂欢节》我们以让可以感觉到舒曼热情、有力、富于幻想性的旋律。因此,演奏时要有饱满厚实的声音,手指稳定触键,兼具歌唱性,靠和声推动音乐的发展。善于处理形象、场景的对比与区分,能用不同音色演奏重复的乐句。例如第一首和最后一首乐曲中,有众人欢呼的游行场面,也有单个角色独自表演的场景,演奏时需合理处理,才能使听众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在力度的把握方面,全曲虽然标记出了很多突强、重音的地方,但又具有完整的统一形象,需区别对待。在踏板的运用方面,针对前奏和终曲的和弦,通过踏板增强整体表现力,渲染激昂、壮观的场面。
(二)音乐表现。舒曼的《狂欢节》演奏者透过乐曲的形象标题,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幻想力更好的表达舒曼的内在情感。因此,演奏时情感应摆在首位,仔细体会舒曼所刻画的每一个人物及场景,结合独特的音乐语言,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真实的诠释舒曼的音乐思想。另外,在演奏由21首乐曲组成的复杂作品时,应适度放松,身心合一,才能更好演绎作品。
[1]常桦.舒曼和他的钢琴作品[J].钢琴艺术,2003(3):25-27.
[2]姜华.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演奏解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20.
[3]李蕾.舒曼钢琴的艺术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06(6):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