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华
为探讨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提高糖尿病的护理效果,对收治的82例糖尿病患者行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82例糖尿病患者,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48例,女34例,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81岁,平均年龄4.9岁;病程最短为3年,最长为9年,平均5.8年,随机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各41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组患者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用药指导、饮食护理、运动指导等健康教育,并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治疗知识知晓率、护理总满意度进行对比。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组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对比
2.2两组患者治疗知识知晓情况对比 护理组41例患者中38例患者知晓控制饮食相关知识,占92.68%,37例患者知晓适量运动相关知识,占90.24%,35例患者知晓口服药物相关知识,占85.37%,36例患者知晓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占87.80%,33例患者知晓血糖监测相关知识,占80.45%,常规组41例患者中24例患者知晓控制饮食相关知识,占58.54%,25例患者知晓适量运动相关知识,占60.98%,23例患者知晓口服药物相关知识,占56.10%,21例患者知晓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占51.22%,22例患者知晓血糖监测相关知识,占53.66%,护理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护理组41例患者中,非常满意23例,较满意14例,满意3例,不满意1例,护理总满意度为97.56%,常规组41例患者中,非常满意14例,较满意10例,满意8例,不满意9例,护理总满意度为78.05%,护理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该病往往会伴随患者终身,极易造成多脏器损害,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善,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也逐渐的增多,因此,及时给予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就显得至关重要。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与人们的饮食习惯、行为意识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即为合理的控制糖尿病[2]。因此,在给予患者有效治疗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视。本院为探讨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提高糖尿病的护理效果,对护理组41例患者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健康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向患者介绍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比如发病原因、疾病特点、治疗原则、注意事项等,从而使患者对糖尿病产生一种正确的认识。同时护理人员还要耐心的倾听患者诉说,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给予其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逐渐消除其不良情绪,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治疗。
3.2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方式,比如可通过专家讲座、播放相关录像、发放健康手册、针对性教育等方式来增强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情况,从而逐渐增强其遵医行为。
3.3饮食指导 饮食控制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础,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为其制定针对性的食谱,同时应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量,嘱咐患者摄入的钠盐量应<6 g/d,同时还要在嘱咐患者饮食要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营养均衡[3]。
3.4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严格按照医生嘱咐用药,同时还要向患者讲解正确用药的重要性及不良用药行为对病情的影响,同时还要告知患者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等,从而逐渐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3.5运动指导 护理人员还要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指导其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比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游泳等,并嘱咐患者运动时间应为饭后1~1.5 h,禁止空腹运动,且运动时应随身携带果糖,一旦有低血糖现象发生应立即服用。
总而言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糖尿病患者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的治疗知识知晓率,且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1] 孙惠金.个性化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遵医行为的影响.现代临床护理,2010,3(4):187.
[2] 李素娟.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实用医技杂志,2008,4(30):57.
[3] 刘艳红.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现代临床护理,2009,1(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