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文敏 姚晓敏 黄丽春
(1.广东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2.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 广州 510000)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作为自卑感的补偿就是力求获得承认和优越感。阿德勒和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以合作思想为基础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儿童教育中被称为“正面管教”。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这种合作引导教育的模式,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追求自身的优越感,促使学生们通过内在的自我控制,沿着有益的和有所成就的方向展开。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普遍以说教的方式进行,对开展教育的实践模式亟待探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于80年代中期起步,20多年的发展有进步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足,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根植于中国实际情况做本土化的发展,探讨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必要性如下:
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中,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模式。基本明确是以促进学生积极适应和主动发展为目标,以学习、生活、就业、情绪、人格为内容导向的理论体系,并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对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普遍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研究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内涵问题;其次是研究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准备工作,即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对班主任素质要求,如何融合班级管理、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建设等。相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较实践探索滞后。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普遍采用授课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因为受传统学科教学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陷入课程化的沼泽地,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调适能力过程变成了对知识的识记和考试,缺乏了实践,也体现不到课程的实效性,导致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的“知”和“行”分离。对有心理问题较重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授课的方式难以奏效。
传统授课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力度不够,使得学生们在被动接受部分心理学知识的同时,因缺乏实践平台,难以改善自身心理健康状况。近年来大学生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是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解决的,如个体出现的焦虑、抑郁和偏执等。特别是医学生面对学习压力和临床实习中医患关系压力时,个体容易忽视了自身情绪的预警,造成不良情绪的堆积。等自身负面情绪爆发时,因为医学生懂得生命结构等专业知识,其自杀和杀人的危害性更为严重。
目前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已普遍推行,但心委是按班干选举方式产生由学生担任,缺乏必要的专业指导,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针对性不高。个别高校会针对心委进行培训,但据调查培训的力度不够,一学期也就一到两次。因为缺乏专业实操基础,心委的工作变成了“窥私隐”、“打小报告”,不仅打击了心委的工作热情,也影响了同学们对心委的信任。
合作模式的理念在于倡导教育者面对学生,持既不严厉也不骄纵、既坚定而又和善的态度,从维护学生尊严的角度出发进行引导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我们参考了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博士提出四个标准:①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②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③是否长期有效;④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在这四项标准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标开展“非常班会”,其过程更加强调以互动为动力的教育。
“非常班会”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补充,更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延伸。该班会实施主要从两个层面来建立推行模式:讨论设计、周期设计。
(1)讨论设计
“非常班会”设计可以分为:致谢、提出问题、头脑风暴讨论、问题解决建议四个流程来进行。致谢是活动开始的前奏,要让集体中的每个人都思考各种值得感谢的具体事例,通过事例引发对他人的感谢。致谢过程是引发主题的开始,要让每位同学至少向一位同学表示致谢。因为提出具体的值得感谢的事例,其中可以引发讨论的主题。班会现场设置一块可书写的画板,致谢进行了一轮后可以调动个体将问题写在画板上。一开始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要么没人写,要么写出来的主题没讨论的价值,要么没学会尊重他人而把别人的问题写出来,或者有问题但不敢袒露而私下找老师等情况。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要进行班会引导,告诉大家将问题写出来的意义是可以通过群体思维的力量获得最优的解决方式;要尊重他人,提出问题时不要涉及别人;学生私下找老师时告诉她可以将这个问题放在班会来解决等。在进行头脑风暴式讨论阶段时,一开始学生们会因为没有形成互相帮助的意识,习惯性接受批评或进行惩罚而不能顺利开展有效讨论,辅导员要进行引导让学生习惯将错误看做学习机会而不是逃避责任。特别是要鼓励每位同学积极参与讨论,发动表达能力强、有想法的同学进行榜样带动。最后由问题的“主人”对大家的建议进行评估和选择。如果问题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可以再进行新一轮的讨论。
活动结束后辅导员要从事件本人抽身出来,或从做人做事、人生感悟等角度进行由此及彼的提升,适当表达自己的感受。
(2)周期设计
周期设计主要确定班会的间隔时间。一般这个时间长短和学生们习得这种班会模式的能力并保持这些记忆和技能的时间有关。大学生在这方面的习得能力较好并且记忆稳定,可以考虑每周一次或根据每次班会问题解决程度及问题主人的反馈情况作具体安排。一般全新的讨论模式开始时肯定会因为缺乏借鉴模式而使参与活动的学生处于茫然状态,推行过程也会因为很多不确定因素需要调整,但班会的目的和进行中的规则需要明确。比如,要让参与的学生在进行讨论前认同本次班会是互相帮助和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其次头脑风暴式讨论中遵循发言顺序、每次只能一人的原则。只要活动的目标不变,我们就可以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方式。
当学生在班会中学会互相尊重、学会倾听并且感受到集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巨大力量时,他们会更愿意与同学合作、与老师合作。这时辅导员需要引导班会主题寻找往更有“深度”的层次推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推行合作模式是一项以班级为单位的综合实践体系。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开展,该模式的教育效果区别于普通班会或心理教育模式有如下五个方面:
(1)调动个体知、情、意、行四方面有效结合
班会围绕既定的主题设定了相关的知、情、意、行四方面的目标,通过评价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社会热点,讨论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心理问题,展示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隐患,在集体头脑风暴的讨论中激发群体智慧,由提出问题的个体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决方式,最后通过辅导员和心理专业教师点评获得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2)培养并巩固个体的积极品质
活动在互相致谢中开展,由于班会全过程的活动都为帮助自己、他人或集体解决问题,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感恩、互助互帮、彼此尊重等积极品质,同时引导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和群体中集体归属意识的形成。
(3)引导个人正确对待困难,勇于袒露自我
通过现场问题的表达促进个体在群体面前勇于袒露自己的困难,并获得集体积极的帮助。
(4)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班会的主题设计及开展讨论的发言主题都是学生,将问题暴露和寻找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重心交付学生,是给予个体充分的信任的过程,同时也赋予了个体责任感,激发他们对问题畅所欲言,无论对错。
(5)形成学生心灵成长档案
“非常班会”推进过程安排了记录员,除了进行相片、摄影工作外,记录员需要及时记录每位学生对主题讨论的意见及问题主人对众多建议的选择情况。因为很多学生会在听了前面同学发表的意见后会有更多的想法和建议,这些变化是见证了个体心理、思维成长的足迹,通过档案形成方式可以确保后续的意见反馈和整改效果评估。
合作模式下的“非常班会”的运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挑战性的尝试。这种模式有别于传统依靠惩罚稳定个体行为的教育方式,它是以非惩罚、不骄纵的文明方式寻找每位学生各种行为背后积极的意图,并且通过培养集体中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意识及学会倾听的能力来促进个体、集体的成长。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值得思考的方面:一是大学生的心理模式较中小学生稳定,短期内要引发他们袒露自身问题并接受现场每个人的讨论,这种情况需要一段磨合时间;二是在实践中发现有个别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意见不断而且有时候会忽视了讨论规则而抢先发言,发言内容会有跳跃性,其他学生接话题时容易偏离讨论主题,这时需要辅导员现场及时调整大家情绪及话题主次;三是涉及个人情感或私人问题的讨论时,问题主人容易有情绪波动,需要密切关注问题主人的情绪,并掌控好发言者的言语内容,避免因促发问题主人情感深处伤痛而造成班会现场不可控制的局面。
[1]阿德勒.理解人性[M].陈太胜,陈文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2]林丽雅,等.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76-178.
[3]乔文达,等.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J].学术论坛,2012(1):14-16,20.
[4]孔晓东.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