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英,袁彩娣,李志安
·病理报告·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腹壁种植一例分析
俞小英,袁彩娣,李志安
患者,女性,43岁,4年前因“子宫肌瘤”在当地医院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病理检查示:子宫良性平滑肌瘤。术后恢复良好。1年前自觉劳累后出现左下腹肿块,如鸽蛋大小,质中,偶感肿块处疼痛,能忍,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无恶心呕吐,无腹泻及里急后重感,无畏寒发热,无胸闷气急。1周前自觉肿块增大,来浙江省绍兴第二医院检查,B超提示左下腹壁腹腔镜切口处实质性肿块(图1~2),子宫前壁低回声区考虑术后改变,双附件未见异常,盆腔未见肿块及积液,为求进一步检查及治疗,考虑“腹壁肿块,子宫肌瘤术后”收住入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体温36.8℃,心率80次/min,血压100/70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20次/min,心肺阴性,腹平软,左下腹腹腔镜切口疤痕上方可及4 cm×4 cm×3 cm包块,质地中等偏硬,活动可,无压痛。妇科检查:外阴阴道阴性,宫颈光滑,子宫前位,正常大小,形态规则,质地中等,无压痛,活动可,双侧附件未及明显包块。住院后予以各项检查,胸片提示两肺未见异常,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各常规检查指标、肿瘤指标及性激素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根据患者病史体征及各项检查结果,考虑患者可能为临床较为罕见的子宫肌瘤并发腹壁种植病例,决定手术确诊,择期在全麻下行腹壁肿块切除术,术中发现肿块位于原腹腔镜手术左切口略上方,大小为4 cm×4 cm×3 cm,0.5 cm×0.5 cm×0.5 cm,为腹壁筋膜层下、肌肉层前,肿块有完整包膜,快速冰冻示:梭形细胞肿瘤,符合平滑肌瘤(图3)。手术顺利结束。术后病理检查:左腹壁平滑肌瘤。
子宫平滑肌瘤是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妇女,可位于子宫的任何部位,平滑肌瘤一般由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子宫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发展成平滑肌瘤,发生在其他部位较为少见,有报道子宫肌瘤术后转移到腹腔、肺和淋巴结[1],也有大网膜、腹膜播散[2]。一般认为是血行或淋巴转移。子宫肌瘤腹壁种植少有报道,本患者曾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术中采用肌瘤粉碎器从左腹壁切口分次取出,平滑肌细胞有种植于切口处可能,如有良好的血供,肿块可逐渐增大。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由平滑肌结缔组织组成,术中应排除低度恶性子宫平滑肌肉瘤。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也已经发出警示,指出子宫肌瘤粉碎器存在肌瘤种植的风险。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手术被临床广泛采用,特别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通过上述病例,基层医院从中可吸取一定经验教训:首先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其次术中仔细操作,熟悉解剖,术毕重视腹腔清理,防止组织碎屑遗留导致种植转移;再次应加强术后随访,及早发现复发转移病灶并予以治疗。
图1 超声可见左下腹壁肌层前方47.4 mm×6.1 mm实质性肿块
图2 超声可见左下腹壁深层11.3mm×4.8mm实质性小肿块
图3 左下腹壁种植性平滑肌瘤大体标本及组织学检查冷冻对照:(左腹壁)平滑肌瘤
[1]黄艳.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腹腔种植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12(1):187.
[2]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3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30:7491.
10.3969/j.issn.1671-0800.2014.07.079
R737.33
B
1671-0800(2014)07-0918-01
312000浙江省绍兴,绍兴第二医院
俞小英,Email:yuxiaoy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