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曹森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130118)
环境问题在当今社会日益突显,我们应该注重自然演变,尊重文化传承,回归到舒适的环境当中。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优秀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载体即大学校园。因为在校园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更应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我们要重视高校环境的塑造。环境,应该成为校园的主题与核心。
回顾我国的大学发展史,大致可以分成3个历史时期,分别是解放前、解放后初期、改革开放至今。
1.1.1 我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
在我国解放前夕,全国已经拥有200余所大学。在大学校园规划方面,出现了2种风格迥异的规划形势。一种是参照当时国外的规划风格和校园环境。另一种是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建筑造型和整体环境格局。
1.1.2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设全面向苏联学习,这一时期我国校园大多模仿莫斯科大学,校园整体呈雄伟大气之势,重视校园周边的围合,比较封闭,具有较强的整体感。但是新建校园多以莫斯科大学为蓝本,几乎千篇一律,校园建设大多粗糙简陋。
1.1.3 改革开放至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迎来了新的时代。这一时期高等教育业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校园环境与校园规划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校园建设逐渐开始向展示校园文化特色的方面发展,重视空间尺度和学生对环境的感受。但是这一时期,校园规划的层次往往过于均质,对学生多方面需求考虑不足。
现阶段我国校园环境向绿色生态化、地域人文化、复合研究化的方向发展,生态学理论和方法逐渐被使用,全国的大学城不断涌现。几所大学汇聚成的大学城,初步实现了具有文化特色,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这些校园周边可以不设墙体围合,不限制来往,交流性更强。但是时下因为大学建设规模大,周期短,容易造成新的千篇一律。
1.2.1 向心式
以中心位置几个建筑为中心,形成一个核心,既承载主要功能,同时也解决交通压力。规划重点突出、方向明确、向心性强、功能分区清晰明了。但是形式感过强,无论对建筑功能还有形式都限制过多,用地不规则导致出现斜向建筑,影响使用功能。
1.2.2 行列式
以模数化设计,建筑排列整齐,功能通用合理。规划布局逻辑性强、秩序井然、现代感强,对校园的功能分区和预留用地都影响最小,空间与景观结合紧密。
但是行列式布局略显呆板,整体化有余,灵动不足。雷同的空间易导致人们审美的疲劳,不利于唤起情绪。
1.2.3 自由式
布局汲取前面两者的优点,兼具向心式的标新立异和行列式的整体大气,同时避免了向心式的形式限制和行列式的死板呆滞。规划充分考虑校园风貌,风格迥异,规整庄重,气度非凡,模拟园林,流觞曲水,错落有致。前后界限,相互呼应,体现着别具一格的规划理念。
在新时期,有限的建筑用地、较高的容积率和短暂的建设周期情况下,对校园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现实条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以理性的逻辑、丰富的秩序,体现学院的特色与神韵,塑造一个舒适、人性、高雅的校园环境。
我们在校园规划设计上,应该遵循“与自然生态共生、与城市发展结合、与学校文脉相承、与校园生活互动”的精神。在校园大规模建设和快速设计的背景下,校园环境承载了校园生活和文化的内涵,应重点思考如何塑造有个性、有质量的校园环境。
大学各个单元功能上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在校园规划、建筑设计上反应出各个功能单元的区别,多样化的单元组团有机排列,才能构成一个整体和谐的校园环境,同时,不拘一格的校园环境也反映出大学的生机。此外,为了促进校园的发展,我们要挖掘校园的地域文化特色。
图1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规划方案一
在校园的中心轴线位置,通过对建筑与景观合理的规划,有机的结合,勾画出具有大学象征意义的空间。如图1所示,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新校区方案规划一中,在学院的中轴线上巧妙利用水体形成“共享桥梁”的空间意象,作为交通学院的象征,既突出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同时共享桥梁又可以将城市景观及文化引入校园,使校园与城市结合更紧密。
在校园规划中,设计校园与校园外部,校区与校区之间相互联系的步行系统,形成校园与城市、大学城内不同学校的自由穿行,相互融入的空间体系。这样的空间容易成为学生聚集的场所,方便交流。比如黑龙江大学连接B区与C区的地下通道,已经成为学生们交流、娱乐、汇聚的场所,通道两侧的宣传板向人们展示着黑龙江大学的校园文化,如图2、图3所示。
图2 黑龙江大学地下通道动态
图3 黑龙江大学地下通道静态
建立道路景观空间轴线,将景观节点融入道路系统可以使局部环境生动有趣,同时道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工程结构,联系校园各个区域,对展示校园开方性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华南理工大学道路系统延续历史轴线,打造绿色轴线,考虑发展轴线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如图4所示。
图4 华南理工大学道路景观空间轴线
大学内部建筑及学院大门融合校园文化的要素,既能符合校园的现代性又能体现大学校园的个性。如图5所示,大连民族学院大门的设计方案之一,两个六边形实体框架结成一体,寓意五十六个民族手拉手、心连心,墙面雕刻民族文化浮雕体现民族大学特色,门洞形式构成大屋顶的剪影,表现校园整体建筑风格。
图5 大连民族学院大门方案
针对校园的功能分区来说,采用环境适应性设计理念对校园建筑和空间进行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当从空间形态与校园景观的联系、校园外部空间与建筑群体的形态设计的关系、校园交流空间以及道路系统等进行整体考虑,优化配置。另外,我们还要结合校园所处地理环境、气候类型及历史脉络,考虑校园整体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建立起具有空间秩序、识别性强的整体校园。
图6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方案1功能分区
图7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方案2功能分区
如图6所示,在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新校区规划的方案1中,新校区由生活活动区、核心建筑区、教学实训区等部分组成。核心建筑区由教学主楼、行政楼、活动中心、图书馆、活动广场组成,按专业形成3个不同的教学实训区,每个教学实训区相对独立,自成系统,又相互联系。文体活动区布置于生活区的两侧。
如图7所示,在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新校区规划的方案2中,校园由文体活动区、核心景观区、教学区、生活区、实训区、产业园区6个部分组成。教学区由教学主楼、校前广场组成,位于基地南侧,便于由城市道路直接进入学校。文体活动区与核心景观区、生活区共同形成了活动广场,在东西向由“步行长廊”连通,在南北方向,分为3个层次,沿交通道路布置教学区、实训区和产业园区,位于校园内部的是核心景观区(图书馆区)和文体活动区,在最北侧布置生活区。
两者比较而言,笔者认为,方案1规划更为合理,主题更为明确,更能体现交通学院的文化特色。核心建筑更为集中,与周围联系紧密,强化了各部分的沟通交流。将教学、实训及产业园按专业区分,各自形成独立系统,既不相互影响,又不切断联系。
图8 大连交通大学二期规划交通分析
图9 大连交通大学二期规划道路与景观结合点
交通系统对于联系学生活动、体会校园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交通系统与环境元素联系的紧密程度是决定一个校园形象的因素之一。以环境适应性为依据,在校园道路系统设计中,环境元素例如水系、绿化、活动广场等沿流线展开,与步行系统巧妙结合,步行系统应该优先考虑,其次考虑车行系统。不同区域之间要有适度的交叉和穿越,相互之间产生联系,提供给学生感知校园的基础条件。
大连交通大学二期规划方案中,我们要了解校园内不同时段的人车流量,抓住师生出行(以步行为主)的特征,明晰基地地形对于校园道路的作用,才能打造多样化高品质的景观交通体系。在道路系统设计中,环状主干道,两侧结合景观的要求,形成一系列广场,与道路空间交织缠绕,丰富沿路景观使之成为校园主要的景观大道。路网结构强化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区之间的交通联系,特别是学生公寓区、公共教学单元之间的交通联系,方便学生自由选课。步行空间与绿带相结合,与一期联系的地下通道和步道成为整个校区的主要步行线路骨架强化其轴向特征,塑造优美宜人的步行环境,如图8、图9所示。
对于一个全新的校园,对于学校独特人文精神的塑造是其规划设计的灵魂之所在。笔者认为,新时代绿色宜人的校园环境是大学校园高雅品质的突出体现。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系统、景观轴线与城市空间相结合,将校园融入到城市中去。
景观设计中,创建一条贯穿校园的生态绿化带作为主要脉络是必要的,建筑流畅地分布于其两侧,同时巧妙地将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渗透到各建筑组团中。为了创造更为宜人的小尺度空间,建筑的形式与景观高度融合,随着环境自然的发生变化,通过架空、悬挑等方式形成更为开放、自由的外部环境。沿车行和步行空间结合架空层创造联系与交融的空间。
现代设计中提出了立体绿化的概念——起伏的绿坡、架空的环廊、立体的人行桥与环境中的下沉广场、绿化带等,结合产生了不同的空间层次,形成了步移景异、动静交替的优雅环境。设计中,水系的引入为校园整体环境注入了灵动与活力,水体的不同形态也为师生带来了不同的体验与感受。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环境因素将成为校园规划中的重点。校园适应环境,环境衬托校园,我们要在规划设计中贯穿这一理念,使大学校园更加美好。
[1]孙朋,梅洪元.高校校园的体验式设计创作[J].低温建筑技术,2007,(6):19-20.
[2]张静,周雪峰.探索校园建筑的环境适应性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2):174-176.
[3]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5):29-32.
[4]张军,孙尧.生态人文理念主导下的高校校园规划[J].华中建筑,2011,(9):60-64.
[5]杨丹.大学老校园道路景观更新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