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岩,胡 萍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大学生的社会化就是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学习掌握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进而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1]工科高校人文教育本身相对综合类或文科类高校较薄弱,学生学习任务重,缺乏社会能力的锻炼机会,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化问题,如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下降、道德素质不高、心理素质脆弱等。[2]高校社团组织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载体,社团组织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个性的舞台,学生的政治、道德、心理和知识通过载体展示和调整成熟,从而积极促进自身的全面社会化。
国内外学者对高校学生社团和大学生社会化两个不同领域分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将高校学生社团或大学生社会化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很少,学者李金发[3]、闵容[4]的研究成果均显示:高校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有着显著的影响,不同类型社团对大学生不同方面社会化的影响是有差异的。霍宏[5]认为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全面学习发展的机会、展现个性和发展个性的舞台、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场以及独特的心理调节场,因此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其他组织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对不同类型的社团进行实证调查。用翔实的数据分析以及个案访谈研究高校各种类型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不同方面的影响,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社团对学生社会化不同方面影响。通过对不同类型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进行研究,为促进社会化各方面协调平衡发展提供建议。
本文将大学社团分为政治思想型、专业学术型、科技创新型、文学艺术型、体育娱乐型和公益服务型6种类型,下表1是该校社团的69个社团的分类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数量最多的是文学艺术类社团,其次是体育类社团。而公益服务型、科技创新型和专业学术型社团数量相当,思想政治类社团仅有一个。
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06份,其中180人参与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团,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7.38%。许多学生会同时加入几个不同的社团,本调查中180人共参与293人次不同类型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社团数目为1.628个。通过调查发现有85人参加体育社团的,占参与社团180人的47.22%。其次是加入公益服务型社团的,有67人,占37.22%。参加文学艺术型、科技创新型和专业学术型社团的同学分别有52人、43人和36人,所占比例分别为28.89%、23.89%和20%。参加人数最少的是政治思想型社团,有10人,占5.56%。
表1 学校社团分类一览表
从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分布来看,除了体育娱乐型社团最受欢迎、政治思想类社团较为冷门之外,同学们参与的社团类型趋于多样化且分布比较均匀。本校区绝大多数专业属于工科类,男生较多,课余生活中球类等体育活动比较活跃。因此以球类、轮滑、武术和棋牌为代表的体育娱乐型社团备受瞩目,在这些社团中有来自各个不同专业的志趣相投的同学共同切磋技艺,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扩大社交面。由于有大量的需求,这类社团一直办得红红火火。
值得关注的是参与公益服务型社团的学生较多,这一方面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着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说明本校区在公益服务型社团建设方面做得较好。公益类社团以实践服务为主,不但能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能够为大学生接触社会提供机会,对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有显著作用。
在各种类型社团中,文学艺术型社团虽不及体育和公益性社团那么火爆,但也具有相当的关注度。但是本校区的文学艺术类社团的数目却多于体育娱乐类社团的数目,整体来看文艺类社团虽数目众多却没有体育娱乐类社团那么人丁兴旺。究其原因,体育类社团门槛较低,而一些文艺类社团需要参与者有一定的文艺特长,而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不多。且本校区以工科为主,文科类专业匮乏,本身人文气息较为薄弱。同时由于校区建立时间仅二十几年,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校区虽不乏有较高文艺修养的师生,但整体来看毕竟不及文科类和综合类院校,这其实限制了高质量文艺类社团的建设。现代社会人们的文艺欣赏水平相比二十几年前有了很大提高,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更不能例外。整体来看本校区文艺类社团还须大力发展,并且要走精品化路线,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团中。该类社团的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型和专业学术型社团也有相当多的同学加入,由于本校区的工科背景使得这类社团在教师指导、实验仪器方面有一定优势,因此此种社团虽为数不多但具有一定的水平,这吸引了不少对此有兴趣的学生。
在6种类型社团中参与人数最少的是政治思想型社团,这一方面是由于本校区缺乏相关专业导致此类社团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目前本校区大学生大多主要关注自身就业等现实问题,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未来普遍缺乏足够的关注。
[1]王德强,许晓辉,薛彦华.大学生社会化的学校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3):78-83.
[2]戴维波,普诺,李强译.社会学[H].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李金发.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4]闵容.工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98-100.
[5]霍宏.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