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庆国
对地方党报而言,在新的传播格局中,要想赢得竞争,巩固和壮大党的宣传阵地,更高水平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就要进一步发挥党报人脉资源丰富、信息渠道可靠广阔的优势,为读者提供最需要的信息,解答最关心的问题,以差异化竞争凸显报纸个性。
首先,扩展广度,增加“有用信息”供给。对此,《张家口日报》一方面发挥党报资源优势,第一时间准确地向本地读者提供党委、政府的声音;另一方面围绕有用性,增加版面信息量、增强报道“含金量”。
送政策知识。党报是传播党的政策主张的主阵地,盘活这些新闻资源可有效吸引眼球,提高可读性。今年,《张家口日报》刊发了多篇政策类报道,如市司法局举行司法公开新闻发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推出举报违法行为最高奖30万新规等新闻。这些新闻看似平常,却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对此,《张家口日报》对新闻标题进行了重新“包装”,使原来平铺直叙的标题变为《让“黑窝点”“黑作坊”无处藏身——举报食药品违法行为最高奖30万》《 欢迎“围观” 欢迎“拍砖”——我市就司法公开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让人眼前一亮。打破常规,将这些稿件提至头版显著位置刊发,从形式到内容都使稿件的传播效果实现了最大化。
送信息服务。把报纸变为群众生活离不开的生活手册,是《张家口日报》一直追求的目标。猪肉是不是降价了,价格多少?一斤鸡蛋多少钱,从哪里买最便宜?为增加新闻版面的贴近性、服务性,日报开设了物价播报专栏,把这些来自百姓菜篮子、米袋子的信息搬上了报纸。开设了教育、医疗、旅游等新闻专版,每天把大量有用信息提供给读者,让党报真正走进读者生活。
其次,增加深度,提升“优质资源”供给。把新闻做精做深、做足做透,运用深读、时评,以两翼齐飞的方式把优质新闻“吃干榨尽”。
新闻不仅要讲求及时性,更要解疑释惑,讲好新闻背后的“故事”。《张家口日报》增设了深读版,对全市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事情进行深度解读。如针对张家口与北京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这一重大题材,没有停留在就事论事上,而是紧抓问题,重点发力,连续刊发十块深读专版,从张家口悠久的历史文化、旖旎的自然风光、雄厚的雪场基础、飞速发展的冰雪经济等十个方面,第一时间回答了公众疑问。在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方面,《张家口日报》也积极介入,力求以更宽阔的眼光和视角,帮助群众分析问题,还原本质、寻找破题路径。入夏以来,张家口坝上地区出现卖菜难现象,及时以整版篇幅刊发了《今年的菜,为何卖得难?》,真实详尽的数据、准确透彻的分析,使文章一见报就引起各方的关注,在市政府召开的专题会议上,文章作为会议附件印发。
为增加主流观点供给,强化党报舆论引领作用,《张家口日报》还根据各版面功能,设立相应的评论栏目,实现了版版有言论。这些言论虽然篇幅短小,只有600字左右,却要求切中问题,或紧扣全市中心工作,或紧扣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没有大话、空话、套话,追求形象生动的语言,蕴含深意的哲理故事,读来更显得有吸引力和穿透力,很受读者欢迎。比如针对某交通信号灯变换时间设计不合理,路人穿越马路不依靠信号灯指示,而是依据路面车流情况猜测、自我决定的情况,把信号灯喻为眼睛,刊发时评《你猜我是“睁眼”了,还是“闭眼”了》并配以漫画。形象讽喻了信号灯时间不合理、“瞎指挥”的问题。时评见报后,不仅得到了交警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短时间内解决,也受到了周边群众的好评。
再次,提升温度,强化“温度新闻”供给。《张家口日报》把突出民生新闻作为党报新闻宣传的一项常态化内容,对群众关注的重大题材和重大新闻事件,不惜版面进行全景式报道。比如,针对往年供暖不及时、温度低等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在年度供暖季一开始,日报就在一版显著位置就全市供暖新规进行集中报道,并相继刊发了《为了群众温暖过冬》《供暖第一天》等一批短、实、新的现场新闻,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除民生资讯报道外,《张家口日报》还把监督作为关注民生报道的方向。比如还就供暖问题,在充分报道各方努力的同时,就供暖单位费用收取是否合理、价格能否按照市场规律上下浮动等群众关心的角度,刊发了多篇文章。对城市管理也积极介入,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对个别地方管理不善、市容市貌不佳的情况,推出了“整治市容市貌 提升城市形象”专栏,加大曝光力度,推动了市容市貌改观。对火车站前拥挤不堪、黑出租横行的情况,及时关注,刊发《火车站两大“顽疾”抹黑城市“窗口”》等系列监督文章,都受到读者热评。
为改变党报时有出现的空话、套话现象,《张家口日报》结合“走转改”活动,鼓励记者用大白话讲大道理、用故事写新闻,日报的文风得到明显改观。
深入基层抓“活鱼”。新闻创新的源头活水在基层。为创作出更多反映基层火热生产生活的精品力作,专门在一版开设了走基层专栏,推着记者走进田间地头、厂矿车间生产一线。随着走基层的持续深入,记者的报道方式也发生了极大转变,说教式、灌输式报道少了,交流式、口语式、体验式报道多了,文章也更接地气了。比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日报相继刊发了《炕头听刺儿》《下基层干部不吃村里饭》等一批鲜活新闻,在基层干部中引起了共鸣。
用写故事的手法写新闻。《张家口日报》开设了“瞧,这一家子”等专栏,讲述了一个个普通家庭的幸福故事,大力倡导邻里互助、家庭和睦的社会风气。开设“张家口好人”专栏,通过对本市一个个感人故事的描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比如,对山东好兄弟薛长赳、薛长虎在张家口奋勇救人的感人事迹进行了大篇幅报道,通过对兄弟俩危难时刻铤身而出勇救落水妇女的描述,以及平日乐于助人、奉献爱心为山区学校捐资助学等生活点滴事情的挖掘,让人们看到了兄弟俩身上的闪光品质,看到身边良善所在、正义的力量,弘扬了社会正能量。特别是“山东好兄弟”这一概念的提出,准确、形象,让薛长赳、薛长虎见义勇为形象深入人心。现在,这些专栏已经成为《张家口日报》的品牌专栏,深受读者欢迎。
精心做好标题。大量运用对仗、比喻、拟人等手法,将与读者最关联的“新闻卖点”、主体事实做到标题中,用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来表达。比如在供暖新规的新闻报道中,用《不够18℃ 供暖不合格》的标题来表达,顿显新鲜活泼。再如,对全市整治小煤炉行动报道中,文章题目就运用了比喻手法:《小煤炉“退休” 液化气“上岗”》,使文章增色不少。
党报创新除了内容贴近外,还应该包括版面设计的悦读化,使报纸的“表情”生动起来。
注重版式设计创新。针对现在大多数读者不习惯从上至下阅读的习惯,《张家口日报》尽量避免将正文标题、文字竖排;采用“背景+解读”的行文结构、“人物+小镜头+讲述+背景”等形式,将大篇幅文章分割成一篇篇小文,排成小方块,使阅读更通透,更轻松。同时,为适应当前读者快餐阅读的需要,日报还把一版导读作为一项硬性规定长期坚持,增强阅读兴趣。
注重版面视觉优化。在照片采用上,除了追求新闻性强、画面唯美外,还充分运用美学规律“黄金分割线”来处理图片,每张图片以3:7或7:3的比例展现,改变了以往四四方方、简单呆板的印象,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注重用文字塑造个性。作为版面上与读者进行心灵沟通的眼睛,新闻标题的字号大小粗细、横竖的配比、色彩变化,都会潜移默化体现一个版面的节奏与韵律,提高报纸的宣传效果,带来愉悦的审美享受。比如马年春节特刊中,在介绍马年由来时,就对标题《马的象征》中“马”字进行了特殊处理,套用张家口特色剪纸窗花造型替代文字“马”,并施以浓浓的红色,使标题更加醒目,让浓郁的年味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