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关联涉众的信息需求初探
——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

2014-03-10 11:38:54吴琪依张丽娅余晓倩杨帆
决策与信息 2014年15期
关键词:群体大学生信息

吴琪依 张丽娅 余晓倩 杨帆

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高等学校关联涉众的信息需求初探
——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

吴琪依 张丽娅 余晓倩 杨帆*

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分析高等学校关联涉众的三类群体(在校大学生,毕业大学生,高三学生)对校园信息需求类型,以及他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进行深度调查,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群体;信息行为;校园信息;大学生

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底,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1]因特网的日益成熟,以其丰富的资源,便捷的渠道,低廉的成本,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信息的日益膨胀,亦会使学生在获取有用信息的过程中面临困惑。无论是在学习,娱乐,就业等方面,学生无法通过合适的方法使自身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内外环境的改变同样会造成学生群体信息需求的改变。为了更好的掌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信息需求的变化及信息需求满足所面临的障碍,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的方式,以特定环境下的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做出相应研究,以期能够对改进大学生群体信息需求的满足效率所有帮助。

1.调查基本情况

1.1核心概念界定

关联涉众,字面意思即为相互有联系的涉及的多个个体。此处的个体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可以是一个个体,也可以是一个组织,按某一类型分类而成的个体即为群体。高等学校的关联涉众涉及多方群体,但是其主要责任是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并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因此学生群体成为高校服务的重点对象。基于此,笔者将关联涉众规定为三类学生群体:在校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和在校高三学生。

信息需求是人们意识到并表达出来的信息需要。而信息需要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对信息的不满足感和必要感。[2]相比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四大传统媒体,手机短信、微博、虚拟社区等新媒体的出现,学生群体的信息需求随即呈现出多样性;多种信息获取渠道提供学生群体多重获取信息方式。同时,环境的改变、学历层次和学校层次的不同,学生群体对信息的需求将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为了探究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群体的信息需求在不同阶段的区别和联系,笔者将信息需求界定为与校园信息相关的信息需求。

1.2数据来源

本文以贵州财经大学(以下简称财大)在校大学生,贵州财经大学毕业生和在读高三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为主,访谈为辅的方式对学生群体信息需求类型和信息获取障碍进行深入研究。随机发放问卷260份,收回260份,确认有效问卷260份,回收率100%。其中在校大学生100份,毕业大学生60份,高三学生100份。

2.三类群体校园相关信息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现有信息环境下学生群体所关注的信息类别,主要集中在学习信息、生活信息、娱乐信息、求职信息等方面。其中学习和就业信息在学生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将校园信息需求规定为以下五类,以对调查结果展现一个清晰的对比。

2.1学校信息需求分析

就高三学生而言,对大学关注的重点也仅是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占比为80%)。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的学生清楚知道目标大学的详细情况(包括开设的课程,举办的活动等)。分数第一,学校第二也使得高三学生失去主动获取学校信息的意识。同时,专业的就业方向(41.86%)和就业情况(39.53%)成为他们选择专业首要考虑因素。就业容易,薪资较高的更易成为热门专业,也易受大众知晓。就学校情况而言,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设施(44%)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综合排名较高,声誉较好的学校,大多会成为学生首选的奋斗目标。

对已毕业并工作了的人来说,54.17%的人认为学校所发布的信息对他们的工作并无太大的帮助。从调查来看,只有21.67%的毕业生不会关注学校或学院的信息。大部分的学生毕业以后依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有关母校的信息。能够看到母校的提升,是每一个毕业生喜闻乐见的事情,不论以前对母校存在多大的怨恨。

在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对学校信息的需求大致分为以下三类:①学校建设信息(35%)②发生在校内的趣闻信息(34%)③学生会/社团信息(29%)。

学校在发展的同时,不免也会引来校内颇多的争议。随意进入任意学校的论坛或是贴吧,都会看到学生对学校抱有不满意的态度。图1显示,82%的在校学生对学校存在负面情绪。但有趣的是,会将自己意见反应给学校的人仅占7%。导致他们选择沉默的两大原因分别是不知道反映的部门和收不到学校的反馈信息。

2.2学习信息需求分析

表1 学习信息需求情况

其他 0% 4%

表2 在校学生关注的考试

在面对学习时,学生的想法大抵都相同。从表1得知,职业规划讲座是高三学生和在校学生关注的焦点,占比分别为40%和45%。在大学象牙塔里生活的四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迷茫的时候,无法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个清晰的定位。以至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一封信—当迷茫在大学里泛滥成灾》一文,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紧接着,娱乐文化类的讲座成为第二被需要的信息,占比分别为28%和23%。与此同时,只有少数学生选择了学术和考试类讲座。在学生心目中,进入大学后可以彻底的放松,学习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学习仍旧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从表2得知,在大学生关注的考试中,53%的人表示四、六级是目前最关注的信息;在一所财经院校就读,类似会计/证券(35%)相关财经类考试也是大学生较注意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20%的大学生关注考研考试,考研热在大学生中缓慢降温。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与2013年相比,报考国内研究生的人数趋于下降。另外,不可忽视的是2012-2013年,中国学生赴美读研申请量出现首次下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增加使得更多人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但因为缺乏有效质量控制,宽进宽出,直接造成硕士学位含金量不断降低,与此同时研究生就业率、薪酬也不断走低,读研所带来的价值不断遭受质疑,也直接影响了读研的热情。[3]毕业立即考研虽不受到大学生的追捧,但是对于已工作的人来说,研究生的文凭成为了升职加薪的硬性条件。在调查中,有63.33%的人有继续深造的愿望,同时在这部分人当中,65.79%的人将考研定为深造的目标。

2.3生活信息需求分析

除了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排名情况会成为学生选取学校考虑的条件以外,高校的周边环境亦会影响他们的选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将生理需求(食物,水,呼吸等)列为最基本的要求,一般人在满足了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才会对自身有更高的要求。从调查结果看来,学生群体完全符合这一理论。54%的在校学生和63%的高三学生表示最希望了解的生活信息是学校周边娱乐信息,而娱乐信息无外乎吃喝玩乐。其中28%的高三学生表示,他们最关心学校周围的餐饮信息,另外他们中有26%的人认为校内文娱活动信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4学习资源信息需求分析

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资源最便捷的渠道。从图2可看出,55%的大学生通过图书馆查找与自身兴趣相关的信息。据笔者得知,大部分的学生所学专业并不是自愿选择的,而是在填报志愿时自动调剂到现学专业的。因此,大学生只能通过课余时间延续自身兴趣的学习。利用图书馆查找专业相关信息的人占比为34%。另外,不同阶段、年级的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存在阶段性。低年级学生常需要寻求学习和娱乐交流类的信息,高年级学生还多了求职就业、考研出国方面的信息需求。[4]

图书馆不仅提供大量的纸质资源,同时有丰富的电子资源供学生使用。在毕业生的调查中笔者发现,有65%的人仍然对电子资源库有需求。但是有48%的在校学生从未接触过电子资源,大部分的人对图书馆的观念还是停留在自习或是借书还书的时代,对电子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并没有过多的意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时,一般倾向于选择距离较近,获取方式较为简便的信息来源。他们在信息活动中尽量避繁就简,弃难从易地选择那些方便易用可行的信息。一方面是依信息价值而行,另一方面总是力图以最小的成本,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5]这也符合穆斯(Mooers)定律(一个情报检索系统,如果对用户来说,取得情报比不取得情报更伤脑筋和麻烦的话,这个系统不会得到利用。) 就大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得到信息所付出的代价大于不使用该信息所付出的代价,他们则更倾向于后一个选择。相反的是,高年级学生在确定自己未来目标和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后,信息渠道扩宽的同时对信息的价值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将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大于信息数量,因此他们对电子资源的了解相对较深。

2.5个人发展信息需求分析

表3 关注工作的哪方面信息

问卷调查结果(见表3)显示41.46%在校学生将校园招聘的信息视为关注的重点。大学生在读期间能真正接触正规实习工作的机会较少。因此,大家都想知道如何能在工作中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和提升个人发展空间。而高三学生对工作信息的焦点则在节假日的兼职信息上。一是能够补贴自己生活费,二是能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培养自身的能力。进入大学以后,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综合型人才成为各企业热招的对象。

3.信息需求获取障碍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信息需求主要类型的调研分析,研究发现学生群体在满足这一系列信息需求的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信息接收方式被动

财大设置了四个官方网站发布最贴近学生群体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分别是贵州财经大学官方主页、数字贵财、贵财教务系统、各学院官网。近期,数字贵财和教务系统进行了合并,登陆数字贵财就能看到集合财大的各类消息。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通过其他方式(辅导员通知;社交软件网站;听周围人谈论)获取校园信息的人占比为66.67%。笔者将校园信息之一设定为官网信息(即在财大官方网站能直接查看的信息),并对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获取官方信息的渠道进行了调查。笔者选取了一条近期在官网首页刊登两周的新闻以探究大学生对官网信息的关注程度。调查结果显示,89%的人不知道该信息。大家选择其他方式获取校园信息,虽快速便捷,但从非官方途径得到的消息并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网页数字贵财是贵州财经大学建立的集合财大各类校园信息的平台。问卷结果表明,91%的学生知道数字贵财(见图3),但会经常使用这一平台查看消息的学生仅占36.26%(见图4)。可见,尽管高校提供获取权威信息的平台,但大学生的使用率依旧不乐观。

笔者调查得知大学生不通过官方渠道获取校园信息的原因可解释为以下方面:1.上网习惯的改变。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的上网方式从pc转移到移动端。智能用户要想进入官网查找信息首先是要下载浏览器,进入数字贵财和教务系统要再登入,如遇网速慢的情况下网页无法显示。繁琐的步骤会让人失去获取信息的动力。2.权威信息分布分散。官网之间信息不同步,一个网站只能查看单一信息,网站之间的信息没有整合。也就是说,尽管建立了数字贵财,但是平台整合信息功能有限,信息延迟性大。3.将信息整合视为重心,而降低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平台整合后获取权威信息分为:登陆数字贵财—找到教务板块—点击浏览—查看信息。相比以前的非注册浏览,此处查看信息的必要前提是登入系统。仅注重信息集合而忽略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习惯,他们无法感知到信息的便捷性,在某种程度上说,只会提升他们对使用系统的抗拒心理。

3.2信息检索技能缺乏

表4 校园信息检索方式

表5 在校学生信息获取障碍

由表4可知,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在检索信息时,大多数的学生选择关键字搜索的方式查找信息,所占人数分别为41.38%和48%。尽管大家都意识到查找信息时要使用关键字,但笔者跟踪某些大学生的搜索习惯时发现,整句搜索或是乱选关键字成为影响搜索结果的两大因素。不可否认的是,整句搜索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查全率,但同时无用信息也占据了大量空间,信息查准率下降,获取有用信息效率降低,最后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同时也违背了互联网建立的初衷和大学生有效运用网络的动力。另一层面上,这也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比较缺乏。很少或不使用布尔逻辑and,or,not进行信息的搜索,主要原因还是大家缺乏信息素养。从调查结果上看,信息用户基本满足齐夫(Zipf)最小努力原则(一个人在做任何事的时候,想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利益)。从而导致大家在选择结果时,通常只在搜索页面的前三页查找有用信息。

另外,两类人群都有超过半数的人会凭借自己对信息类型,发布时间,所属部门的主观判断去查找信息,而且55.17%的毕业生查找信息时更偏向自我判断(部门查询,时间顺序查询,信息类型查询),这一结果高于在校生所占的比例。从类似方法所得到的信息,极有可能降低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3.3 信息意识薄弱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认识, 即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的能动反映, 是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信息意识包括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判断和把握。[6]在读的高三学生,68%的人对目标大学的各项情况处于模糊甚至空白的状态。29%的人对未来学校的意识仅停留在大概知道学校有的学院和开设的专业。高三学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没有一个综合的平台对学校信息进行收集和整合。对各高校所开展的活动,学生更是难以获取。同时,网络上的高考板块,信息分散,搜索难度大,加上他们对信息分辨能力较低,从而难以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高三学生信息素养缺乏,也导致他们耳听为真,眼见为实,获取信息随波逐流,不对信息进行分析,受周围人影响,对信息妄加主观臆断。

3.4官方信息内容单一

高校官方平台所发布的基本是有关学习类型的信息,因而其他的信息极易被忽略。对大部分高三学生和大学生而言,去到一个新的环境最想了解的一定是周围的生活信息,大学也不例外。除了学习,大家对娱乐休闲活动也充满了兴趣。据笔者了解,很多人来到学校最先得知的就是校外休闲场所的地理位置,如KTV,电影院,小吃城等。再次,大学生逐渐对驾校信息展现出需求,除开四级六级和计算机考试,考驾照也成为在校学生自行添加的必考科目。尽管这些信息的需求量大,但是通过官方渠道并无法获取这类信息;同时有效的信息分布分散,虚假广告盛行,易导致大学生盲目跟风,不仅需求无法满足,还白白浪费金钱。

4.关联涉众信息需求满足的对策

新媒体平台提供了信息交互性的环境,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改善人们的信息习惯,不再是单一渠道的被动接受消息,而是及时表达对信息的意见和看法。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提高学生群体信息能力必须受到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充分利用信息手段;通过各类信息渠道在短时间内满足自身信息需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改善信息获取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4.1建立校园信息整合新平台

由于3G/4G移动互联高速上网环境,智能手机的高配置,低消耗,年轻人上网方式也有所改变。问卷调查得知,智能手机在高校涉众群体中的普及率都超过95%。在高三学生群体中,有60%的人选择用手机查看新闻;55%的人习惯于用手机查找资讯;有58%人的手机长时间处于上网状态。调查显示,涉众群体在浏览新闻时,更倾向于微博类的新闻客户端,根据自身的兴趣去选择信息。每条信息限制在140字以内,内容虽短,但筛选精炼的140字表明主题,在短时间内即可满足自身信息需求,更加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新闻呈现方式上,42%的在校学生和53.33%的毕业生偏好按信息按内容分类的分类方式排版。

建立手机客户端的校园信息集合发布软件(APP),能通过移动互联客户端方便的查看信息,摆脱获取信息时的障碍:

①改善学习型信息获取形式。极大程度的将在校学生群体被动接受学习型信息的习惯慢慢转变为主动查找,省去冗繁的登陆—查找—浏览过程,只需连接网络,在打开APP的同时即可看到所有校园信息。软件界面通过用户偏好自定义设定浏览方式,按照自身的阅读习惯查看信息,提高学生群体对校园信息关注度。

②短时间获取重要信息。新媒体环境下讲究信息交互性,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双向传播的优势,即信息不再是被动地被大学生接受,而是被积极的评论分析,并提出更有价值的信息。[7]信息的置顶不再通过管理员的主观臆想设定,而是由信息接收者判断,通过“点赞”的方式对信息进行自动排序。抓住信息时效性,第一时间掌握最热消息。

③提高高三学生信息敏感度。新平台整合一切官方消息,保证信息准确性,避免信息延迟性,减少信息获取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高三学生在获取权威信息中培养自身的信息能力,学会分辨虚假信息和无效信息。

④去除冗繁步骤。高校针对本校生研发的信息集合平台具有较强针对性,如遇登入查看,非本校生几乎难以获取信息。但手机客户端降低浏览信息的门槛限制,面向所有对校园信息有需求的人士,不论是否为本校生还是认证信息已被清除的毕业生,只要打开软件界面,就能获取最新消息。削弱信息获取过程中繁琐步骤,提高学生群体对信息集合平台的依赖性。

4.2加强信息检索能力

高校目前开设的文检课,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看不到具体的实例帮助,对非专业学生来说极易产生抗拒心理。课程一旦被标签上专业课和非专业课后,学生心中便有了孰轻孰重的位置。再次,开设课程的时间普遍较晚,目的都是为毕业论文做准备。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运用认识不足,不善于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技巧。与专业知识或文献资料选取时,对众多检索结果无从下手,无法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添加信息检索课程,重点教授信息搜索技巧,将重心放在实践上,加强上机的训练,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掌握正确的检索方法,是互联网时代的高等院校涉众群体必备的基础知识。但高校具有熟练实战文检经验的师资力量有限,大规模开展课程让每一个人上机实验并全面掌握搜索方法的可能性较小,这就要求大学生私下主动加强自身的检索训练。再者,高校可不定期举办专业信息检索讲座,帮助学生满足对其他专业信息学习的需求和能力。

4.3全面满足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学生群体信息需求会受到环境,学历,经历等方面的影响。高中课程改革以后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开拓眼界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调查得知,大学生除了平时的课程学习,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奉献给自身的兴趣上。快速获取权威资源的渠道是高校图书馆,但专业性大学藏馆提供的资源更偏向其学校类型。比如,财大图书馆以财经类图书为主,师范类院校则以教育资源为主。广泛的兴趣,有限的资源使得大学生自身无法对不同信息的需求得到满足。互联网虽有海量信息但缺乏有效的分类,不仅查找难度大,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信息判断能力。就目前而言,学生群体对专业资源的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介于此,各高校之间可建立资源共享,以此满足大学生对不同的信息的需求,通过高校间的合作,使得学生群体可以无障碍获取权威信息。

新媒体下的校园信息整合平台,除了给学生提供学习相关的信息,生活等信息也将被囊括进去。此类信息的收集将采用大众编辑制,所有的学生用户可以根据自身体验的情况将感受发布出去,用户获得编辑增删的权限,自行建立红黑榜。在专门的讨论区进行信息的共享,一改往日单纯的人工推荐。生活信息的统一收集;大众监管的制度;添加自身的体验等方式,不再担心信息查找困难和获取的信息不真实,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群体在不同方面的信息需求。

5.结束语

本文是基于对贵州财经大学学生的调查,虽涉及的范围有限,但所发现的问题普遍适用于现阶段的大学生。本文所提出的对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信息获取过程中学生群体障碍。信息的高速膨胀,大学生信息获取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会日益加剧,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一定会有更简便的方法最大化的满足学生群体的信息需求。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03-06]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1403/P020140305346585959798.pdf

[2]马费成.宋恩梅.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版)[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308

[3]中国教育在线—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2014-03-03]http://www.eol.cn/html/ky/report/a1.shtml

[4]林豪慧.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对信息检索课的认同与期待.图书馆学研究[J],2005(6)

[5]夏红.大学生用户信息需求分析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对策.教育理论研究[J],

2013(10)

[6]刘述进.刘兴平.试论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教育与职业[J],2006(26),

[7]李新松.张焕.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能力的现状分析[J].现代情报, 2013(3)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ypes of campus information need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relate to three communities, including, undergraduates, university graduates and seniors. Countermeasures will be given after the deep investigations of the barriers during the procedure for acquiring information.

community . information behavior .campus information. undergraduate

吴琪依(1993—),女,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张丽娅(1993—),女,研究方向同上。

余晓倩(1993—),女,研究方向同上。

2013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APP的大学生群体信息需求满足研究”(项目编号:201310671013)阶段性成果。

*通信作者

杨帆(1969—),男,图书馆副馆长,博士,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信息服务。

猜你喜欢
群体大学生信息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中国火炬(2011年11期)2011-07-25 10:35:07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