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冬 江苏省高邮市中医医院(高邮225600)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或近心窝部发生疼痛为主症,中医辨证气滞型胃痛是临床常见证型,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导致胃痛、胃胀、泛酸、嗳气、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1]。我们应用和胃止痛胶囊治疗气滞型胃脘痛33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我院消化科门诊病例65例,符合气滞型胃脘痛诊断标准。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3例,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15~74岁;病程4个月~12年;慢性浅表性胃炎20例,萎缩性胃炎5例,胃溃疡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例。对照组32例,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16~73岁;病程4.5个月~10年;慢性浅表性胃炎14型,萎缩性胃炎8例,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两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诊断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的气滞型胃脘痛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我院和胃止痛胶囊:主要组成是枳壳、香附、延胡索、白芍、川楝子、甘松、合欢皮、五灵脂、甘草等;批号苏药制字Z04001196每粒含生药0.4g;每次服4粒,3次/d。对照组口服荆花胃康胶丸(主要成分:土荆芥、水团花);每次2粒,每天3次。在服药期间所有患者忌烟酒,生冷、辛辣、鱼腥之品,10d为1个疗程,连用1~2个疗程。
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 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显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有效:临床症状有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 经服和胃止痛胶囊及荆花胃康胶丸治疗1~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候疗效比较n(%)
讨论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或近心窝部发生疼痛为主症,中医辨证气滞型胃痛是临床常见证型,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导致胃痛、胃胀、泛酸、嗳气、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气滞型胃脘痛主要病因病机是情志抑郁,肝气不畅,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肝郁气逆,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以降为顺,胃失和降,浊阴上逆,则出现胃脘疼痛、胀满、泛酸、嗳气、烧心、食欲不振等症状。治疗原则应以调畅气机,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据现代实验药理研究,枳壳对胃肠平滑肌的兴奋作用是临床用以治疗胸脘痞满,胃扩张、胃下垂,胃肠无力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现代药理学基础[3]。和胃止痛胶囊君药是枳壳。枳壳行气宽中,消痞除胀,麸炒枳壳可降低刺激性,缓和枳壳燥性和酸性,增强枳壳健胃消胀的作用,臣药延胡索、香附、五灵脂具有明显的疏肝理气,行气活血止痛的效果;佐助药合欢皮、川楝子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降之功;甘松辛温,有理气止痛、醒脾健胃之功效;白芍苦、酸、甘、微寒,功能养血敛阴,养肝体,助肝以顺其性,又可柔肝缓急止痛;使药甘草甘缓,与芍药均为缓急止痛的要药,此两味药合用可谓缓急止痛最佳配伍。诸药配伍,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效疗效十分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1] 丁培杰,张庆荣.金铃子散加味治疗肝胃气滞型胃脘痛104例[J].实用中医药内科杂志,2008,22(3):34.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10.
[3] 候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