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斐 封季尧
(作者王斐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后;封季尧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3年的中国电影产业依旧在快速繁荣的道路上前行,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8日全国电影票房已超200亿,其中国产片票房超111亿元,占比约56%。揭开高速增长的票房数字表象,我们会发现很多盲点。“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项目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经连续进行了三届,调研问卷中展现的问题和最终得出的结论直击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现状,使很多电影从业者醍醐灌顶。
2014年2月27日下午,“2013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该项调研由北师大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与《现代传播》杂志社联合主办。发布会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傅红星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杨耕出席会议。调研数据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发布。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教授赵葆华对发布的数据进行了点评。近三十家媒体记者参加了此次发布会。
黄会林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2013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的概况,2013年数据调研共回收1436份有效问卷,涉及99个国家,40种母语的人群。调查结果经SPSS专业统计软件处理后得到近四十万条相关数据。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研究团队对调研数据进行了深入研究,绘制了数百个图表,总结出大量研究结果。研究团队在大量调研结果中精选数据,并结合图表整理成调研报告。延续三年的调研使得结论越来越具科学性,课题组在数据调研的基础上已形成了六万多字的调研报告,以及《银皮书:2011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和《银皮书:2012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在电影业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传播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和依据。
黄会林教授用PPT展示了根据数据形成的各种图表。其中包括四大类数据:(1)外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的总体情况。(2)对比分析母语为英语、韩语、法语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接受程度。(3)汉语水平对受访者接受中国电影的影响。(4)通过互联网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的特点。其中有受访者掌握汉语的状况、观看中国电影的数量、观看中国电影渠道、影响受访者选择中国电影的因素、受访者对不同类型中国电影的评分、对功夫电影元素的认同度、功夫电影对受访者产生的影响、中国电影对中国形象的影响、受访者对中国电影节的了解程度、对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认知等问题。
黄会林教授总结了以下几点结论:(1)中国电影类型片市场尚不成熟。在总分9分的评分体系中,功夫片和动作片得到最高分 (6.8分),其他类型片得分普遍较低。受访者最喜欢的中国类型电影依次是动作片、功夫片、历史、战争片和喜剧片。观众最不感兴趣的中国类型电影是音乐片和恐怖片。(2)动作片和功夫片虽仍是主打,但创新不足。由数据可知2013年动作片和功夫片对外国观众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观众更重视功夫片的武打效果,武打效果是他们选择功夫片最重要的因素。喜爱功夫片的观众希望到中国旅游、了解中国文化、学汉语、学功夫。(3)中国电影中形成的中国国家形象比较中性。外国观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主要是“神秘”“古老”“发展”“独特”等中性词,选择中国“不文明”或“现代”的受访者都在20%左右。(4)不同母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态度迥异。调研对来自英语区、法语区、韩语区的受访者做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来自英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评价最高。来自韩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了解最多,但是评价最低。来自法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了解程度最低,但想通过中国电影了解中国文化的意愿最强烈。(5)中国国际电影节距离真正国际化尚有一定差距。调研显示,超过57%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中国的任何国际电影节,中国国际电影节距离真正国际化尚有一段距离。(6)网络是外国观众获得中国电影信息、观看中国电影的主要渠道。受访者主要是通过免费网站和电视这样的渠道,选择院线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只有18.4%。通过付费网站和影碟观看中国电影的约占11%。只有约30%的受访者直接消费了中国电影。只有约4%的受访者选择了手机和平板电脑作为观看中国电影的主要渠道。(7)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难以吸引外国观众。受访者普遍对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感兴趣。但是,他们普遍表现出对中国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兴趣。 (8)从中国电影关键词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特点。2013年调研问卷最后一个问题是写出一个中国电影的关键词。男演员方面有322位受访者写了成龙,106位受访者写了李小龙,95位受访者写了李连杰。女演员方面各有12位受访者写了范冰冰和章子怡。导演方面有28位受访者写了张艺谋,11位写了李安。
黄会林教授针对调研数据所作的分析图表和得出的结论,提出了中国电影在未来国际传播的五点建议:
1.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应以“中国梦”为核心。通过调研可知,近年来尽管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其他国家的文化、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但是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不高。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所倡导的“第三极文化”理论是在坚守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汇通国外优秀的文化以求超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确定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解决了多元文化中中国电影主体性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电影应该表现什么,传播什么的核心问题。电影工作者应当把中国梦作为电影创作的重要主题,进一步增强创新创造活力,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2.增加汉语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渠道,保护中国娱乐地缘政治利益,巩固汉语言文化圈。参加2013年数据调研的受访者中能够熟练使用汉语和完全不懂汉语的受访者都在20%以下,掌握简单汉语词汇和能够使用汉语简单交流的受访者占了近70%。调研显示受访者汉语水平越高,其对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的接受能力越强,因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应当加强汉语在海外的传播。
3.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增强中国电影创新能力,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抢占多媒体时代国际文化传播的制高点。通过调研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还处于培养观众的阶段,移动设备观看电影尚未成为消费主流。网络可以为电影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在互联网上观看中国电影突出了受访者的主动性,他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电影观看,还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随时了解其他人对电影的评价,搜索更多有关电影的背景资料,对电影的了解更加深入。重视网络传播效果、积极探索网民的行为特征对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非常重要。另外,电视媒体依然在信息传播中占据重要位置,也应当关注国外电视传媒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4.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应传播“正能量”,加强类型片创作,对国内外市场进行精准营销。数据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中国功夫片和动作片已经发展为比较成熟的类型特征。但是,如果不加强创新,很可能被观众抛弃。而其他类型电影需要吸取国际上成熟的制作经验,研究受众需求,明确类型特征。中国电影应当突出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主流,肯定中国发展成就,用影像影响外国观众对中国的评价。对外国观众普遍喜欢的动作片和功夫片,不应渲染暴力,应当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达民族精神和正能量上下功夫。
5.中国电影需要有国际化视角,表现全球化的诉求,应当鼓励具有中西方文化背景的青年电影工作者进行创作。2013年的电影市场,一批青年导演如徐峥、薛晓璐等崭露头角。但是几个年轻导演的脱颖而出,不能完成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这一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主导,民间参与,最重要的是需要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准确把握国际市场潮流的青年电影工作者队伍。
赵葆华高度评价了“2013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数据调研报告”,他认为这个报告是在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内红火,外平淡”的情形下的一种冷静、科学、准确的估量。中国电影多年来一直“重内需,轻输出”,中国电影的输出只停留在少数电影节中个别人物带着个别作品的春光乍现,不成规模,也不是产业状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都提到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工程这样一个战略高度,这正是如何把中国电影讲给世界听的课题。现在不是中国电影要不要输出的问题,而是中国电影如何有效输出,如何传播的问题。我们在传播和输出中往往有一厢情愿式的盲目性,此调研报告正是给考察和制定中国电影输出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准确的依据,此调研报告将对中国电影输出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调研报告提到中国电影如何向外输出的问题,他认为,一是要有中国自己的尊严感,尊重自己,不讨好不巴结外国的电影市场和电影节。二是要有清醒的发展战略,即坚守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讲中国故事,表现中国精神,承载中国核心价值,要努力表现中国人在践行“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生存状态和美好愿景。三是在中国电影的输出中要讲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坚守民族文化身份。
发布会的最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傅红星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2013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报告突出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亮点,也没有回避相关问题。作为现代创意产业的一部分,中国电影行业的潜力还很大。近三年数据调研结果显示,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及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受访者普遍反映,中国电影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上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东西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电影的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归根结底需要通过创新实现发展。无论是电影体制的创新、电影创作方法的创新、电影营销手段的创新,特别是电影内容的创新,都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如果只是沉溺于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不认真分析方式和方法,中国电影将难以取得长远的发展。希望电影界和媒体工作者能共同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