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天子刘邦的用人之道

2014-02-28 05:24:06李清泉
人民公仆 2014年1期
关键词:萧何陈平韩信

■ 李清泉

布衣天子刘邦的用人之道

■ 李清泉

纵观历史风云变迁,古今成大事者,自身素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能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众所周知,大汉天子刘邦出身贫贱,自幼无所事事,五十来岁只混了一个泗水亭长这样的小官,类似于今天的派出所长。但是,借着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东风,刘邦却在诸多起义军将领中很快脱颖而出,并且首先入关灭秦,三年之内成为赫赫有名的汉王。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刘邦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历史传奇,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这其间的奥秘在哪里呢?千条万条,能够知人善任,谙熟用人之道是最根本的一条。

作为并没有多少文化背景的刘邦,为什么能够把这么多人才吸引到身边,并且被他所用呢?关键在于刘邦对待人才的三种德行:

不拘一格 礼贤下士

刘邦手下的人,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些人的出身用今天的话来说,简直拿不到桌面上。比如说,汝阴侯夏侯婴,最初不过是沛县一个养马的小吏;大汉朝第四任宰相周勃,最早是一个吹鼓手;颖阴侯灌婴,起初是个卖布头的;而鸿门宴上出尽风头的樊哙,出身更加低微,不过是一个卖狗肉的屠夫。但是,这些人却在刘邦经略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刘邦的战略性人才资源。刘邦能够把这些人用起来,充分说明,在他的心目中,每个人都有他的可贵和可用之处,不能够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更不能只看出身、只看文凭、只看关系。一个领导应该有包容宇宙之心,囊括四海之意,能够识天下英才而用之。没有这种胸怀,就会陷于门户之见和自己的偏好之中,纵使千里马再多,又哪里有用武之处。我们常讲,无有不可用之人,却常有不知用人之人,道理也就在这里。

刘邦还有一种礼贤下士的情怀与姿态,许多人被刘邦的这种真诚所感动,甘愿付出自己的才华,甚至生命。比如,刘邦在西征咸阳的过程中,攻下了高阳,连续征战很疲劳,于是打了点水,洗个脚。这时候,有人禀报,说门外有人求见。刘邦问,是什么人,禀报的人讲是高阳看管城门的一个老头。刘邦本来很累,不想见,但是,转念一想,一个这么大年纪,身份又这么卑微的人敢来见三军统帅,那肯定不是一般的人,或者定有重要的事情来讲。于是,就让人请这位老先生进来。这位老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郦食其。郦食其进来之后,看到刘邦正洗脚,还有两个女子侍候着,显得很不高兴,觉得刘邦很不尊重自己。于是高呼,你想战胜强大的秦军吗?就不应该这么对待长者。面对郦食其的气愤和指责,刘邦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恍然大悟,立即喝退两位女子,自己整顿衣冠,当面谢罪,请老人家上座,并备上酒席,虚心请教。面对刘邦的诚意,郦食其的态度也转变了,气也消了。他对刘邦讲,如果要想攻入咸阳,必须要有强大的后勤供应,距离高阳不远,有一个地方叫陈留,那里是秦朝的一个储粮基地,如果把陈留拿下来,刘邦此次西征就后顾无忧矣。得到这个战略情报后,刘邦很是高兴。郦食其并且讲,陈留的县令是自己的好朋友,自己可以说服县令,让他交出陈留。刘邦听了之后更是喜出望外。结果,郦食其到了陈留之后,县令虽然热情招待,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同意投降刘邦。面对刘邦的厚遇和期待,郦食其思索良久,半夜里杀死县令,假传军令,打开陈留大门,迎接刘邦进城。刘邦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一个战略后勤基地,为了报答郦食其,封其为广野君,封其弟郦商为大将。在后面的战斗中,郦食其积极扶助刘邦,并且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郦商也在战斗中成为刘邦阵营中屈指可数的名将。古人讲,“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们今天讲用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其实说的都是对人才的使用和礼遇问题。

诚信为本 胸怀坦荡

信任的力量是无敌的,有了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人与人才能够真正团结起来,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刘邦用人的一大特色。

刘邦手下有一位大臣,叫陈平。陈平是仅次于张良的谋臣,在刘邦经略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做过大汉朝的第四任宰相。起初,陈平是魏王豹手下的人,因为魏王豹比较专横,所以就投奔了当时天下最有影响力的项羽。项羽看到陈平很高兴,因为陈平不仅能言善谈,满腹经纶,而且长得非常漂亮,是难得的美男子,于是就封陈平为上卿。尽管这是一个没有什么实权的职位,但是,级别也算够高了。没有多久,项羽分封的十八个诸侯王之一的殷王司马卬背叛项羽,投奔了刘邦。项羽很生气,就派陈平带兵平叛,陈平不负项羽重托,没多久就把司马卬打败了,再一次归顺了项羽。项羽很高兴,认为自己没有看走眼,陈平果然是个人才,于是,马上封陈平为都尉,并赏赐陈平金印一枚,及其它一些金银珠宝,对陈平更加重视。结果,没有多久,司马卬再次造反,又投奔刘邦。其实,那个时候诸侯就是墙头草,项羽强投项羽,刘邦强投刘邦,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但是,项羽非常恼火,把责任都推到陈平身上,认为陈平办事不到位,于是,疏远了陈平,甚至产生了杀陈平的想法。陈平感到在项羽手下没有什么前途,于是封金挂印,只身一人离开项羽投奔了刘邦。刘邦见到陈平,和项羽的感觉一样,认为陈平是个人才,同样封陈平为都尉,并且赋予陈平监督百官的权力,而且还可以同刘邦乘一辆马车。陈平初来乍到,享受这样的待遇,刘邦手下的人都不服气,感到很委屈,认为自己出生入死这么多年也没有获得这样的待遇,都怪刘邦偏心眼。于是,很多人联名给刘邦写了一封信,列举了陈平三大罪状:一是为臣不忠,不停地换主人,信念不坚定。二是为官不廉,收受别人的财物,并且列了清单。三是为人不德,做人不道德,和嫂子有不正当关系。刘邦收到信之后心里很别扭,不相信陈平是这样一个没有德行的人。但信里说的内容又很具体,并且头头是道。刘邦几天因为这个事都吃不下睡不着。刘邦心里明白,如果这件事搞不明白,一方面会失去群臣的信任,另一方面,也会与陈平之间产生隔阂。最后,刘邦决定,要和陈平以诚相待,坦诚公开这件事,让陈平自己来解释。陈平看了信后哈哈大笑,和刘邦讲,何谓为臣不忠,俗话讲“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真正的人才并不是什么人都愿意服务的,当年魏王专权不用我,项羽心眼小,所以,我陈平才投靠你刘邦,难道我的这种选择是错误的吗?如果你刘邦容不下我,我可以马上走人。何谓为官不廉,的确,是有些朋友给我送了一点钱财,但是,都是我的故旧,我初来乍到,虽然官阶与项羽那边一样,可是,你刘邦这边待遇低啊,朋友们看我生活困难,给我提供了一些帮助,我都登记在册,将来条件好了,我会还他们的。我陈平是贪财的人吗?当年项羽赏赐我那么多金银财宝,如果我带在身边五辈子都花不完,但我分文没取。天下人都知道,我能在乎这点小钱吗?陈平讲到这里,刘邦恍然大悟。还没有等陈平解释另外一条,刘邦当场打住,好了,你别说了,你就放心工作吧,以后如果谁再敢告你陈平的恶状,看我怎么收拾他们。至此,君臣之间的误会全消,刘邦对陈平更加信任,而陈平也被刘邦的真诚和信任所感动。后来,陈平冒险深入项羽大营,分化项羽与范增的关系,最终导致范增被项羽驱赶,从而使项羽失去了最有力的谋臣,而最终被刘邦所灭。在刘邦死后,陈平更是以大汉天下为重,成为消除吕氏乱党,稳定大汉天下的肱骨之臣。

广纳忠言 敢委重任

《论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孔子,一个人怎么才能取得天下人的信服,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也就是说,把有品德有能力的人用起来,天下就会服气;把没才没德的人用起来,天下人就不会服气。那么,来人又问了,怎么才能用好人呢?孔子讲,举尔知,举尔不知。也就是说,一个人了解的面是有限的,既要把你熟悉的有才德的人用起来,同时,又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把你不熟悉的人才也能用起来,这才是真正的用人之道。刘邦在这一点上确实达到了孔子所提的要求。

刘邦用人的过程中,有一个有名的故事: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翻过秦岭,到了偏僻的汉中巴蜀之地,没有多久,很多将士思家心切,都逃跑了,刘邦倒也想得开,认为这是人之常情,没有较劲。但是,有一天,有人来报,丞相萧何也跑了,这一下子可把刘邦气坏了,也急坏了,心里想,别人背叛我可以,你萧何总不至于这么不够意思吧!光着急也没有办法。结果,两天之后,萧何回来了,灰头土脸,一脸狼狈相站在刘邦面前。刘邦很生气,就批评萧何。萧何说,大王,你错怪我了,我哪里想跑啊,我是追人去了。刘邦问,你追谁了,萧何说,我去追韩信了。刘邦更生气了,说那么多大将你不追,你追一个不知名的韩信干什么啊。萧何说,大王不知道啊,这段时间我一直和韩信交流,我深直此人的抱负和能力。你如果只想固守汉中,我萧何足够了,你确实不需要韩信。但是,如果你想谋求天下,我十个萧何也赶不上韩信啊,他才是真正的“国士无双”。韩信之所以跑,不是思家心切,是因为我几次劝你重用,你都没有给他更好的机会,他感觉到没有用武之地,所以才跑啊。面对萧何的真诚和忠诚,刘邦表现出了忏悔的情绪,完全按照萧何的要求,力排众议,封韩信为大将。并且亲自带领百官设坛拜将。聆听韩信关于一统天下的宏韬大略,既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又鼓舞了群臣的士气。后来,韩信不负众望,率领大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直出关中,创造了一连串战争史上的奇迹,奠定了汉王朝的基业,成为“汉初三杰”之一,留名青史。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猜你喜欢
萧何陈平韩信
张负的慧眼
张负的慧眼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华人时刊(2021年17期)2021-12-02 03:25:52
Numerical research on effect of overlap ratio on thermal-stress behaviors of the high-speed laser cladding coating*
萧何为何不愿当头
领导文萃(2020年3期)2020-03-28 10:51:03
追韩信
陈平过河
世事难料
萧何官居高位有四招
韩信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