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改”三问

2014-02-28 05:24:06王东京
人民公仆 2014年1期
关键词:班子官场官员

■ 王东京

“官改”三问

■ 王东京

中国的官制改革,与经济改革是同步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改革举世瞩目,成就斐然;然而官制改革却相对滞后。何以如此?中央党校教授王东京针对当前官改中的三大难题,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改革的艰巨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思路。

“班子不团结”为何久治不愈?

研究中国官改,不得不关注班子问题。目前最令人挠头的,恐怕是班子不团结。班子团结,事业勃发,造福社会;班子不团结,败坏官风,贻害百姓。所以中央曾三令五申,要求各级领导班子要搞好团结。可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至今远未解决。

班子为何不团结?表面上看,似乎是官员间的性格不和,但实质则是利益冲突所致。我国现行的地方机构,是党、政两个平行的系统。县里有县委与县政府;市里有市委和市政府,实际上是两套班子。按理说,党委管人,政府管事,各有分工。可问题在于,事情是要人去办的,如若管事的管不了人,管人的管不了事,天长日久,相互间就难免出现碰撞。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自私的。官员虽不是平头百姓,但也不是超凡脱俗的圣人。当官的要追求权利,讲究权威,都想说话算数,一言九鼎。可是两套班子都要说话算数,如果思路一致,也便相安无事;倘若意见相左,扯皮拆台,不团结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仅两个班子会不团结,一个班子内部,若有两个权力中心,也会有摩擦,国有企业就是典型的例子。国企改制前,是党委书记与厂长闹矛盾。党委书记和厂长,都由上级任命,级别一样。党委是政治核心,厂长是经营中心。两个中心同处一个企业,分不清大小,比不出高低,谁也不服谁,谁也管不了谁。后来企业改制,工厂改成了公司,书记和厂长之间的矛盾,变成了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闹对立。本来按《公司法》规定,董事长聘任总经理,总经理是不敢跟董事长“顶牛”的。可是国企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却仍由上级委派,彼此间没有授权关系。既然董事长不握有总经理的饭碗,自然就拿不住总经理。

可见,班子不团结,是源于有两个权力中心。那么,何不将其合二为一,比如让书记兼县长,或董事长兼总经理呢?其实,现行体制下设置两个权力中心,并非高层主观臆断,而是有深层的原因。经济学里有一个理论,叫“信息不对称”,说的是市场买卖双方,由于卖方对商品了解多,于是就很容易欺骗买方,令买方吃亏上当。为防止这种败德行为,经济学建议必须对卖方予以监督,以保护买方利益。

官场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如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时候,出于自身考虑,很可能会提供虚假信息。所以为避免信息不对称,官场也得强化监督,监督的有效法门,就是内部制衡。比如,让县长管事,书记管人,就是一种制衡。县长若以权谋私,书记必定干预;书记任人唯亲,县长也会反对。如此相互盯着,彼此都得收敛,谁也不能一手遮天。所以设两套班子的重要目的,是要建立从内部制衡权力的机制。

回头再说国企,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立,其实也是为了制衡。早些年有的企业为了回避矛盾,实行董事长总经理一人兼,结果滋生出一批腐败大贪。

行文至此,我们已陷入两难困境:两套班子(或权力中心)分设,会导致班子不团结;两套班子(或权力中心)合并,权力又会失去制衡。何去何从,似乎很难寻出两全之策。为此,我们不妨看看西方国家的做法。他们只有一套班子。如何制衡呢?做法是,地方“一把手”皆由民众选出,对议会负责,所以老百姓和议会,都有权看住“一把手”。

我们的困难在于,无论地方还是企业,“一把手”都是上级任命的,自然只会对上级负责。虽然上级也能监督下级,可由于信息不对称,不仅监督成本高,而且通常是“马后炮”。所以,通过合并班子解决团结问题,目前尚不是时机。可能的选择应该是,在目前村干部直选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民选范围,强化民主监督。一旦建立起完善的民主监督机制,班子合并才能瓜熟蒂落。至于企业,则应重在推进投资多元化。只有投资多元化,方能有真正的股东会;有了股东会,才能按《公司法》的规定,由股东会推选董事,由董事会聘任总经理。这样,团结问题也就不在话下了。

“论资排辈”为何久攻不破

干部年轻化问题,关键在体制,没有体制保证,人才就很难脱颖而出。所喜的是,近年来中央高层对此十分重视,并明确规定,在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中,都要配备一定的年轻干部。这一措施出台,无疑推进了干部年轻化进程,改善了班子的结构。但要指出的是,此办法还未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干部体制。

不可否认,目前我们的选人机制,基本上还是论资排辈的。有关文件就明文规定:副职提正职,要在副职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由下级正职提上级副职,要在下级正职岗位工作三年以上。可见,台阶与任职年限,仍是我们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令人费解的是,论资排辈不利于人才成长,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央也早就提出要打破论资排辈。可台阶与任职年限,为何还能白纸黑字地写进官方文件呢?哲学上讲,存在即合理。千百年来,“论资排辈”能够流传至今,历久不衰,肯定是有其合理性的。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看,结论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用实证方法,分析官场的论资排辈,那么可以看出:论资排辈与干部委任制有关,也就是说,在上级任命下级的局限条件下,论资排辈,必成官场的理性选择。

经济学的精髓,就是“利益最大化”。企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学者,要追求名利最大化;官员,要追求职位最大化。在选拔干部时,无论是选官的上级,还是想升官的下级,都会用“最大化”来决定自己的选择。以下级官员为例,是希望上级任命干部好,还是论资排辈好?下级多半会选择后者。为什么?因为第一,由上级任命干部,难免主观武断、任人唯亲。领导用人,往往会用自己了解、熟悉的。可对大多数下级官员来说,通常都少有机会与上级接触,只有少数在领导身边工作的人,才能近水楼台,占尽先机。第二,大凡官场中人,都有一定资历,只要讲先来后到、按部就班,大家就能机会均等,虽然谁也捞不到便宜,但多数人也不会吃亏。而出于同理,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上级也会赞成论资排辈。所以,论资排辈符合官场多数人利益。再说,下级政绩如何,上级往往难作决断。所以按资历用人,一是简单易行,二是有利于官场的稳定。

吴思先生在《潜规则》中考证,论资排辈起于北魏,发明人是当时的吏部尚书,叫崔亮。据说,崔亮发明此法,也是迫不得已。崔亮有个叫刘景安的外甥,曾写信给舅舅,对论资排辈质疑,崔亮回信说,如今想当官的太多,可官位又太少,即使十人共一职,也不够分配。所以,必须立个规矩,不然,任人们四处走门子,托关系,官场会弄得乌烟瘴气。事实证明,崔亮的分析是对的。纵观古今,只要是由上头少数人选官,在官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论资排辈确实有它的积极意义。就连日本这样经济发达的国家,企业里至今还沿用年功序列制,恐怕也是应了这个道理。

以上是实证分析,若改用规范分析,即撇开“委任制”这个局限条件,仅对论资排辈作价值判断,结论却是:论资排辈流弊百出,乏善可陈。所谓论资排辈,说白了就是只认资历。只要年头长,哪怕是庸才,也能升官;相反,如若年头不够,任你功高劳苦,也不能任命,这种规则,岂不是在鼓励庸人吗?时下官场之所以干部老化,结构失衡,就与论资排辈有关。所以要实行干部年轻化,就必须改变规则,唯才是举,重视德才,看轻资历。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是不强调干部年轻化的。里根70岁入主白宫;克林顿40多岁也当了总统。他们奉行的只是竞争。其实,对干部来说,年不年轻倒在其次,关键在于是否德才兼备,泛泛谈论年轻化,不如把重心放在如何选拔优秀人才上。现在大家有一个共识,要建立新的人才选拔机制。

其实,改变选人规则,也是一场革命。由于它事关人们的切身利益,所以在谋划改革时,我们既要大胆,又要谨慎;既要注意治标,更要注意治本。因此,改革用人规则,必须抓住重点,整体推进,要打破论资排辈,必须先改委任制,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只要委任制改了,论资排辈必定不攻自破,官场气象也将焕然一新。

公务员薪酬 涨还是跌

高薪虽不能完全养廉,低薪一定导致腐败。这个道理尽管大家都明白,可人们对公务员加薪,还是颇有争论。有不少人对公务员加薪表示反对。他们的理由是,官员是人民公仆,企业职工没涨工资,官员如何能加工资?对此笔者认为:官员该不该涨工资,与企业是否涨工资无关,若官员工资确实太低,即便企业没涨,给官员涨工资也无可非议。

说官员是人民公仆,这点不错。但做好公仆,最主要的是要视百姓如父母,做好服务,不是说当官就要比老百姓少拿钱。市场经济,讲究的是按贡献分配。贡献大,拿钱就多;贡献小,拿钱就少。所以,只要对社会有大的贡献,就应该取得较高收入。过去有种流行观点,认为当官就得无私奉献,不计得失。受其影响,公务员一直实行低工资。可结果如何呢?堤内不足堤外补,低工资不仅没有造就廉政的政府,有可能导致官场腐败,恶化干群关系。

其实,官员实行低薪制,并非始于现代。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官员的俸禄都是很低的。东汉时期,宰相每月收入为大米28.5石(约为3060斤);最小的官员,每月只有1.9石(约204斤)。北魏初期,官员没有俸禄。明朝宰相,月俸不足20两银子。清朝四品官月俸大米24石(约2576斤),五品官月俸16石(约1717斤),而七品县令的月俸,仅7石(约751斤)。那时官员薪俸如此低,显然不是为廉政,只是为了维护王权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都是皇权至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天下太大,王臣太多,朝廷如何控制得了呢?朝廷的办法是,实行低俸禄。因为俸禄低,就会逼着官员去腐败。比如一个县令,月俸只有7石大米,充其量能养活7个人,可官府里不仅要雇用衙役,而且上有高堂、下有妻小,另外还有管家、侍女、马夫、厨子等一大堆。靠官饷无论如何也应付不了开支。怎么办呢?当然只能巧取豪夺,搜刮民财。俗话说,心中无愧,不怕打雷。可要是做了亏心事,有了痛处捏在上司手里,那么就得唯上是从,服服帖帖。不然一旦得罪上司,单查经济问题,也能判你个满门抄斩。所以这种捏人痛处的办法,的确是维系权力体制的一种有效手段。

可见,历史上的低薪,是为了控制。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何我们还是实行低薪制呢?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一个传统,不患寡,患不均,而且在国人脑海里,平均主义已根深蒂固。二是现实原因。建国伊始,国家一穷二白。面对内忧外患,我们必须上下一心,勒紧裤带搞建设。若老百姓尚在节衣缩食,党员干部怎能不身先士卒呢?所以相当长时间里,干部只能实行低工资,这是国情所限,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改革开放后,国家财力日益强盛,人民生活渐近小康。于是,干部低工资问题,也就显现出来了。从实际情况看,干部工资这些年虽有微调,但与当初设定的目标,还有距离。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政府没钱;实际上是执行过程中遇到阻力。普遍议论是,现在党政官员名义工资虽不高,但实际收入却不低。因为他们除工资外,还有一块职务消费。国务院发展中心前副主任陆百甫算过一笔账,他说,如果把领导干部的福利房、配车、养司机等花销加起来,估计每月也得一万元。这些钱虽没打进工资单,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消费,是一种灰色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官员若再涨工资,不仅会加重纳税人的负担,而且有悖于市场经济的效率与公平原则。

如此看来,官员能不能涨工资,问题就归结到一点,即如何处理职务消费。笔者看法是,必须把职务消费货币化。现在党政干部,无论级别高低,都享受一定的职务消费,而职务消费,又都表现为各种物质待遇。这一做法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它要求一切生产要素,都要用货币表现,通过市场配置。所以,取消职务消费,将物质待遇货币化,是改革的大趋势。此一改革,既能减少资源浪费,又能提高官员的货币工资,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总之,公务员工资该不该涨,如何涨?有一个前提必须把握,这就是财政不能多拿钱,纳税人不能添负担。那么钱从何来呢?总的思路应该是,眼睛向内,做体制文章。比如,物质待遇货币化。只要羊毛出在羊身上,国家不再多出钱,老百姓也不掏腰包,公务员加薪的问题,大家自然不会有意见。所以,公务员何时涨工资,取决于“物质待遇货币化”的进程,只要职务消费改革先行,公务员加薪便可水到渠成。

(作者为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授)

猜你喜欢
班子官场官员
白云不再“空悠悠”——白云村“两委”班子的“自我激励”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14
新班子 新作为 新形象
人大建设(2018年5期)2018-08-16 07:08:58
组织志 四任班子“接力史”——干部始终“钉”在领头蹚路
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 05:49:10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以学习引领班子 以班子带动发展
学习月刊(2015年13期)2015-07-09 05:38:00
2014年9月19日—2014年10月24日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