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军
(山东交通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3)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是应用现代物流分析与规划技术对企业物流系统的发展战略、网络组织、设施布局、设备选择以及信息系统构建进行整合研究的重要物流主干课程。由于课程具有复合性、应用性以及注重实践的特点,教学内容中模型与公式多、定量计算多、理论知识需要与实践运作密切结合,同时部分理论知识还与其它物流基础课程存在重复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于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能力、实现教与学的紧密结合,成为现在许多开设此门课程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其教师教学主导性、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方法科学性以及教学组织灵活性的特点成为这门课程较为适用的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所决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它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通过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作用、学生参与程度、激励手段及质量控制等教学环节的重新设计,培育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及获取知识的方法,促进创新思维以及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是通过横向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知识点和技能形成对应于不同工作实际的学习领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相互合作与参与全部教学进程,强调教师的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即可单独使用又可综合使用的一系列教学技术,如头脑风暴法、张贴板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引导法、引导文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从国外的实践效果看,由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和整体素质方面起到了特别有效的作用,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所看重,并在众多的职业及高等院校中得到具体应用。
虽然行动导向教学法起源并首先被应用于国外职业院校,但对于我国本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是特别具有借鉴价值的。应用型本科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体系建设中体现“应用”特色,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对比中不难发现,行动导向教学法同样适用于我国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是我校物流工程专业的必修课,设置在大四上半学期,共50课时,其中理论讲解38课时,上机及实训12课时,教学内容在参考刘联辉教授主编的《物流系统规划及其分析设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及用人单位要求整合而成,课程体系设置见表1。笔者在多年的授课过程中,不断对比分析适合此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最终确定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下面结合《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具体说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表1《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体系
(1)项目引导法。项目引导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的选取是教学组织的重点,一般可选择教师参与的、与课程授课内容有联系的课题或来自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由于项目通常涉及物流系统规划的各个方面,内容多,完成时间长,工作量大,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对项目分阶段处理同时依据学生意愿组成项目小组,教师时刻跟踪各项目小组工作进展情况,并予以指导。
例如,山东交运物流公司获批了交通部甩挂运输试点单位,计划建设一处服务于甩挂运输业务的物流园区,就公司的业务发展、园区的设计、运营网络以及项目可行性向我校进行咨询,笔者就这个项目作为课堂实训的内容,要求学生成立项目小组,完成公司业务战略规划、甩挂运输物流园区设计、运作网络布局、信息系统搭建以及设施设备的选型应用,最后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课程完成后,一整套的设计方案也同步完成,这既按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十分欢迎这种教学方式。
(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自主探索,互动协作,完成既定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中,部分内容在其他专业课程也有涉及,如果再进行教授,将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学生也易于产生逆反情绪。如课程中战略规划、物流网络布局、物流节点设计及信息系统构建等内容与其他课程存在部分内容重复的情况,如果不讲将造成课程体系的混乱无章。此时,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就凸显它的优势。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对于这些章节的设计采取任务小组搜集典型案例、PPT讲台讲解、说明自己的操作要点或思路和教师点评的方式,既完善了课程的内容体系,同时学生对相关知识也进一步融会贯通。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去研究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执行业务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特别适合新内容的讲授,也易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吸收与拓展。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中,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纯粹的讲台讲授学生普遍反映枯燥无味,如物流系统模式、物流组织体系、物流设施布置设计等内容。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笔者首先具体讲解一个具体的案例,针对其中的设计细节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寻找与案例有关的理论依据,组织学生围绕中心对案例展开并总结发言,最后点评答疑。这种方法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还活跃了课题气氛。
(4)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主要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实际体验物流运作或设计过程的一种代入式的教学方法。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中,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上机实验和实训室模拟演练的形式开展的。如,通过应用WITNESS和IMHS软件,学生实际模拟了物流中心运作流程和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创建及其仿真,在实训室实际操作了自动化立体仓库出入库及在库盘点及分拣作业。模拟教学法的采用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5)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自由发表意见,通过相互启发及激励,经过组合与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优势在于学生可以畅开思路、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寻求多种解决思路。在课程中讲授到行业物流系统规划内容时,学生借鉴日本快递行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快递行业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从业务战略设计、区域网络规划建设、运输方式的改进、小型组合式货箱的设计以及增值服务等方面提出许多创新性的方案,有些成果甚至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某种教学方法的简单应用,它是根据目标群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并进行质量控制的一整套教学体系。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并发挥作用,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探索改进中逐步完成的。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除了行动导向教学法普遍需要注意的问题外,针对本门课程还要重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预习环节。做好预习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应用的前提。此门课程教学内容有较大的难度,难以当堂完全消化理解,学生没有充分的预习很难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互动,学生也难以有效完成训练内容。由于学生在在较长时间中习惯于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没有自主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观念,更缺乏相关训练。因此建议授课教师把预习环节作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项目,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行动导向法教学的需要。
第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环节。这是提高训练效果的关键。首先应明确训练环节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而有的课程训练内容就是课后练习题,有的则可以直接从教材中找到答案,这样的训练其目的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效果十分有限。只有来自专业实际的训练内容(实际案例、实际项目、调研成果、问题研究等)才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也才有好的训练效果。老师还应明确所教课程应培养的能力是什么,围绕这些能力统筹安排训练环节、选择训练内容和素材。
第三,考核环节。除采用传统书面考核的方式外,还采用与平时考核、课堂成绩、实验结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书面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基础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平时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实践教学和知识应用的情况,实验结果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知识体系在实际运作中应用能力的掌握程度。理论课程成绩由学生出勤、随堂测验、课堂表现、大作业、期末考试等内容组成。实践环节成绩由实验报告、实践报告、项目设计成绩、教师评价等内容组成。相关成绩比例可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情况合理分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增长方式的调整,物流行业对于应用型技能人才需求量逐年上升。《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作为物流专业的骨干课程及技能培训重点科目,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施用以培养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本文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及注意问题的探讨,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物流学科在技能应用领域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刘联辉,彭邝湘.物流系统规划及其分析设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2]陶新良,王小兵.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史平,秦旭芳.行动导向教学法探索与创新[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10.
[4]廖日卿,孙浩.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探究[J].中国储运,2011,(7):112-114.
[5]刘晓佳,兰培真,刘旺盛.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改革的探讨[J].物流科技,2009,(11):130-132.
[6]牛国鹏.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物流采购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2011,(9):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