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敏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河南 周口 466000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分析
张慧敏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河南 周口 466000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诊治的134例(176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7例(88眼),给予对照组采取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给予研究组应用玻璃体切除术进行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相关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Ⅳ期、Ⅵ期视力好转情况优于对照组,视力无变化和恶化眼数都较对照组更少;Ⅴ期视力好转情况明显较对照组更好,视力恶化眼数比对照组更少;研究组患者继发性青光眼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玻璃体切除术;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
该文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诊治的134例(176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和分析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过程和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该院诊治的134例(176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7(88眼)例;对照组男36(52)例,女31(36)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7.17±1.36)岁,其中糖尿病病程5~15年,平均病程时间(10.56± 2.47)年;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分类,Ⅳ期有24眼,Ⅴ期有31眼,Ⅵ期有33眼;研究组男35例,女32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48.29±1.48)岁,其中糖尿病病程5~16年,平均病程时间(11.03± 2.51)年;Ⅳ期有22眼,Ⅴ期有32眼,Ⅵ期有34眼。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疾病分期等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联合血糖检查、肾功能检查和胆固醇血脂检查确诊患者;所有症状均符合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疾病临床表现者;反复多次玻璃体出血者;玻璃体出血量大者;视网膜纤维严重增殖者;牵拉性网膜脱落;积极配合治疗者;家属签订治疗知情同意书[1]。排除标准:有手术禁忌症者;孕妇和哺乳期女性;精神异常者;严重智力障碍者;严重慢性疾病者;心肝肾功能不健全者;不配合治疗者;资料记录不完整者。
1.3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采取全视网膜光凝治疗,选用532型激光机,总光凝点1000~1500点,1次光凝500点,分3次完成[2]。给予研究组应用玻璃体切除术进行治疗,选取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手术,轻缓切除病变玻璃体和积血,利用眼内钩、镊切断玻璃体中的视网膜纤维条,再剥除前膜和下膜。结合手术中具体情况,交换气液后应用视网膜全光凝。术后对光凝反应差范围补充光凝,对视网膜裂孔予以巩膜外冷凝、眼内激光以及C3F等多种方法。
1.4 疗效评价观察标准
经临床相关检查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视力好转、视力无变化、视力恶化)和治疗后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网膜裂孔、出血、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
1.5 统计方法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Ⅳ期、Ⅵ期视力好转情况优于对照组,视力无变化及恶化眼数都少于对照组;Ⅴ期视力好转眼数明显比对照组多,视力恶化眼数比对照组更少,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眼(%)]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继发性青光眼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R771.3
A
1672-4062(2014)07(b)-0034-02
张慧敏(1981.1-),女,河南周口人,本科,主治医师,眼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