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让争议闭嘴

2014-02-18 08:05:47张伟
新民周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澳网李娜争议

张伟

中国后奥运时代真正的巨星来了,即便她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争议人物。争议源自她鲜明的个性,体制外独特的“单飞”轨迹,令她成功的同时,也让她成为“话题女王”。 胜利如此辉煌,在这个真正融入世界的主流赛事中,李娜再次改写了历史。李娜在马年春节来临之际,给所有中国人送上了一份沉甸甸的贺礼……

也许,李娜是在用胜利让争议闭嘴。继两年前在法国罗兰加洛斯红土球场夺冠之后,又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捧杯。一次捧杯可说偶然,两次捧杯就有了必然,虽然关于她的争议似乎从来没有间断。不过,唯有你真正了解李娜之后,你才会发现,争议让她更加可贵、可爱甚至可敬。有体育专家认为,就其运动员个性而言,李娜的魅力在其国际化方面而言,可能比姚明还要彻底。而李娜和姚明又把国际化理念反馈到了国内,带来了21世纪中国体育理念上的进步……

个性直率真诚,

李娜打动世界

1月25日晚,澳网史上最年长的冠军、来自中国湖北的李娜在墨尔本澳网公开赛上捧起了璀璨的达芙妮奖杯。捧杯后的李娜用手轻轻抹去眼角的热泪,她走向看台,第一个与丈夫姜山深情握手,这是她为自己两天后的结婚8周年纪念日送上的最好礼物。接着,她又与恩师卡洛斯教练握手,卡洛斯曾是7次捧得大满贯的比利时名将海宁的教练。

“女人过三十,生命照样澎湃,气度更加不凡,心灵洋溢春风,事业日趋峰巅。这是李娜,从29岁的法网夺冠到32岁的澳网封后,经历一次次底线拉锯,在运动生涯中获得了新的荣誉;在一次次发球双误中,没有一误再误,而是悟出了网球运动的真谛;在一次次被破发中,没有破罐破摔,而是破掉了对手的信心;在一次次非受迫性失误中,用更强的信念压迫对手;在一次次与媒体的针锋相对中,直接抡出一记记内角ACE球。”这是国内一家颇具影响力的专业体育报纸给予李娜的精彩点评,认为从人文角度来看,李娜是继姚明之后,又一个具有世界级形象的中国竞技选手。

其实,作为世界顶级运动员,李娜和现役的孙杨、林丹等体坛巨星一样,关于其个性的争议从来都没有间断过。去年法网,早早被淘汰之后,李娜发表“三叩九拜”的言论一度引发轩然大波。当时李娜提前出局,提出引起热议的问题的,是一位儒雅的记者。“这是你参加温网以来最差的战绩……”这个口误被李娜机敏地发现了,“温网?”该记者有些尴尬地马上修正:“不,是法网,能否对中国的球迷说点什么?”此刻,与生俱来的性格使然似乎有点让她控制不住自己:“我需要对他们说什么吗?我觉得很奇怪,只是输了一场比赛而已。三叩九拜吗?向他们道歉吗?”此后,另外一个关于“年过三十是否考虑参加明年法网”的提问,让李娜带有更加不悦的情绪:“年龄和明年的法网有关系吗?谁说30岁以上就是老将了?”

其实李娜的话里并没有任何的敌意,在那场发布会结束后,电台与电视台的媒体获得了额外的采访机会,李娜的情绪恢复了平静,但当提到个别媒体(网络媒体)时,她再次有点激动:“最起码我不用在乎一些媒体朋友的误写,其实我也是学过新闻的,我一直在努力,不能说因为输了一场球就没有信心了吧。”

在本届澳网战胜本西奇后,有备而来的外国媒体让一场普通的赛后发布会气氛有些凝重,因为话题又涉及到了“想退役”或者说“媒体关系”——这些李娜曾经不愿意面对的字眼上。现场直播的画面让大家看到她面对话筒,表达着她对媒体、尤其是中国媒体的态度:“很多媒体都很友好,我跟它们也有着很不错的交流,我现在试着在友好地和媒体相处,不要试图再把我带进沟里了,否则明天又会被刊登在报纸上。”镜头中的李娜在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带着些许自我揶揄的微笑。

在战胜佩内塔跻身四强后,有国内知名媒体在赛后发布了名为“李娜发布会再呛中国记者”的文章,一时间将李娜再次推上风口浪尖。当时的场景是,一位中国记者问及李娜,她之前表示不打里约奥运会,是会继续打巡回赛,还是会退役?李娜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反问一句:“那你知道自己2016年会继续当记者吗?”在得到记者“应该会吧”的答案后,李娜回应道,“看,你也只是说了应该是吧,没有人知道两年后的事,两年对我来讲太遥远了。”李娜的这句话事后又被诟病,有人认为她作为公众人物首先应学会怎样说话。

这场发布会现场的中国记者只问了三个问题就匆匆结束。据记者事后向当时在场的媒体同行了解,这确实也是本次澳网李娜赛后发布会持续时间最短的一场。那位“被呛”的记者事后倒也显得平静,“其实李娜的回答语气很平和,可能是她的反问是想表达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最后我还跟她说了声OK……”有记者指出,人们有时候习惯揣测别人讲话背后的用意。几个“火花”看得出来,李娜未必真是有些人描述的“冷淡、高傲”的人,当然比较而言,“小巨人”更注重处理与媒体的关系。

在很多人看来,李娜和国内媒体的关系并不好,每次回国李娜极少接受采访,媒体认为李娜过于冷淡,不配合,有耍大牌之嫌,而李娜则认为一些媒体刻意曲解甚至杜撰她的新闻,更不愿意说太多的话而成为八卦主角。如此“恶性循环”,双方似乎逐渐成为对立面。3年前法网夺冠,李娜成为所有媒体焦点,也有过一些莫须有的流言,一度让她感到困惑。本刊记者曾经在2002年采访韩国釜山亚运会前采访过李娜,当时中国网球选手没有“单飞”,都是举国体制下的选手,想不到那次采访后李娜很快退役了,在华中科大学过4年新闻专业,有一次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她颇为不解地说:“新闻不是要讲究实事求是吗?”尽管李娜是笑着说的这番话,但所有人都知道她并不是在开玩笑。

常言道:人怕出名猪怕壮。当你成为名人之后,你的一举一动不管是对是错,都会成为外界热议的焦点。这不,在李娜获得了澳网冠军的神圣时刻,李娜流利的英语答谢让全场球迷数次开怀大笑,澳大利亚人也毫不吝惜为心中期待了很久的冠军送上最诚挚的祝福。“多么可爱的冠军!”当地人用一连串“lovely”表达着对李娜的喜欢。北京奥运会三枚游泳金牌得主、曾被誉为“泳坛第一美女”的澳大利亚名将赖斯在听完李娜的冠军致辞后,也被她征服,“祝贺李娜,这是我所听到过的最好的冠军感言。伟大的女性,做得太棒了!”endprint

在那一刻,李娜不仅用冠军征服了澳网,还用她一贯的幽默风趣打动了世界。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在无数人为李娜叫好的同时,有些无聊争议还是随之而来,国内篮球联赛CBA官方微博居然暗讽李娜在颁奖仪式上为何不用中文致谢,等等。争议可以因为你不认同李娜说话的方式,可以因为你不喜欢她的个性,但无知而引发的争议只能让人无奈——在每一项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大满贯舞台,用英语致辞从来都是球员的惯例,纳达尔2009年夺冠时没有用西班牙语开场,德约科维奇成就澳网三连冠时,没有用塞尔维亚语致谢,何以要求李娜用中文致谢?

从误解到和解,

李娜更加强大

李娜的个性极具争议。她炮轰的对象太多了,从教练到队友,从赛会到官员,从媒体到球迷,有时候她对自己的老公也大吼大叫,甚至把他骂得提前打道回府……

然而,在李娜母亲李艳萍看来“所有人都误解了李娜,当然李娜的老公没有”。李母举例说,“外界都说李娜和余指导不对路,但实际上她自己也说过,没有余指导就没有她的今天,当年李娜进省队时,只有一个名额,包括李娜在内有三个候选人,另外两个家里都是做生意的,经济条件很好,但余丽桥指导就是很公平地选了李娜,觉得她有前途。后来李娜去美国尼克网球学校打球,没有钱了,那时候她爸爸刚去世,余指导还特意跑到队里帮她申请了1000美元,真的,这一切我们家李娜都记在心里呢。”

在余丽桥指导看来,李娜现在这种“直爽”的性格,“确实是受了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李娜的很多话都被误解了,她的话经常是一个角度,但有时候被别人理解成另一个相反的角度了。”余指导说,这正如李娜的网球,“她就是喜欢进攻,宁愿用两个非受迫性失误换一个主动制胜。”

李娜在她的自传《独自上场》中也写过,自己有时像只刺猬,竖起全身的刺只为保护自己,结果却伤己伤人。心理学家告诉人们,“性格即命运”,童年经历对性格塑造的巨大作用是怎样评价都不为过的。青春期前失去父亲这个角色,小小年纪独自面对未知世界,这些让李娜的安全感处于低水平。低安全感造就极高的自我保护需求,让李娜很容易把外界的挑战误解为“伤害”,把客观的评价误解为“人身攻击”。

媒体圈有个玩笑:对李娜,技术、年龄和心理是“三不问”。其实,职业球员都会在这“三不问”上被问N遍。但在李娜看来,这是对她能力的质疑——“外行”的媒体凭什么质疑“内行”的事?比如年龄,费德勒会将其转化为对“老骥伏枥”事业心的赞许;李娜却会加上女性特有的敏感硬邦邦顶回去:“你们觉得我老了吗?”冲突,就此产生。

一个巴掌拍不响。李娜容易误解世界,世界误解李娜的地方只有更多。还记得“不代表国家”的轩然大波吗?李娜固然出言不慎,但如果我们反躬自省,又有多少国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职业化”吗?中国网球是中国体育罕有的、高职业化程度的项目,集体和个体联系在一起——今天“小花”们都有选择“在国家队”或“单飞”的自由,就是明证。这有多少人了解?

至于“个性”,外界的态度本来常常就是“自相矛盾”。一方面,诟病中国运动员个个如模具塑造;另一方面,又对任何出格的言论行为大加声讨。正如李娜在公开场合对姜山的怒吼,一边误解为“河东狮吼”,另一边误解为“不惧传统”。在这些误解中,也有外国友人的贡献。国际媒体乐意将李娜塑造为一个反传统的英雄,强化她个性里和中国社会格格不入的那部分。仔细想,在中国体坛被双向误解的对象何止李娜?中国人不是没有梦,相反,我们“梦”得太大、太好、太完美,几乎把对人生的所有期待都投注到一个个公众人物身上,却常常忘记了要让梦想照进现实。

圈内记者知道,在以往很多年,李娜一直跟中国媒体记者关系不太好。或许,当时的李娜有自己的想法,感觉自己没有必要主动讨好媒体——你有你的提问,我有我的回答,干嘛我就得顺着你呢?其实,作为媒体记者,被采访对象反问的事情经常发生。对此,有人调侃,当体育记者还算幸运的呢,体记们幸亏没当娱记采访王菲,你要是在发布会上问王菲:今天的演唱会什么感受?“天后”可能只回答一句——“我的感受凭什么告诉你呀?”不过,现在回过头想想,当年盛气凌人的李娜还曾经真的这么回绝过记者——“我打我的网球,关你啥事呀?”

拥有百多年历史的四大满贯公开赛,向来都是网球职业运动员们展示个性的舞台。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李娜在加强发球的凶悍和上网封杀的技能的同时,外表上的意志力却变得轻柔了许多,面对有些犀利的提问,她已能克制情绪,做到一一用幽默化解犀利。毕竟体育记者还是自家兄弟,毕竟体育巨星和媒体应该是鱼水关系。

一年前,李娜在澳网屈居亚军时,她与白俄罗斯姑娘阿扎伦卡的那场惊心动魄的史诗对决之后,她对媒体说出了心里话:唯一无法冷静的是决心。一年后的2014年的澳网,一如对她曾经许下的其他承诺,李娜兑现了这句话。相比过去,如今的李娜显得有些出奇的冷静,这让对手感到有些“害怕”。过去在打逆风球时常见的不耐烦的咆哮变得难得一见,她对观众、对媒体的态度也变得前所未有的温和,当央视记者问她“拿到了大满贯,下一步有什么打算”时,李娜机智地回答:“下一步?现在比赛刚刚结束,我先要考虑好好享受当下!”许多人惊异地发现,李娜改变了,她已经开始更多地用善意去解读媒体的问题,当然也毫不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让争议闭嘴。李娜在蜕变,人们的内心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一方面,四年三进大满贯决赛的频度,令见过世面的所有的观众们在观赛时渐趋淡定,比赛的意义当然也不再会被无限拔高;另一方面,即便是最坚定的专业体育拥趸,如今也已经见证了职业团队对运动员成绩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对李娜的技术转型还是心理调节,卡洛斯都无可替代。而国家与个人关系的命题也逐渐淡出焦点,越多越多的人意识到,即便李娜主观上是在为自己、为奖金打球,客观上同样是在为提升一个国家的体育形象做出贡献,这足以令那些曾经纠结于此的人变得释然。

2014年是李娜第三次冲击澳网冠军,也是她第三次冲击自己的心结。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两个战场,她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中国人有句老话叫“事不过三”,当李娜第三次来到澳网决赛,所有人居然都一边倒地看好她;中国人还有一句老话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李娜是澳网史上第四位挽救赛点后拿到冠军的球员。在本届澳网正赛第三轮,李娜和捷克选手萨法诺娃的比赛,对方在第二盘拿到赛点,关键一分,萨法诺娃的穿越球刺破李娜的防线!有人说,在一刻上帝被坚守多年的李娜感动了,千钧一发之际,用她的小手指轻轻地触碰了进攻对手打出的那颗绿色的小球,球出界5厘米。这神秘的5厘米,让李娜“置之死地而后生”,奇迹逆转。此后的比赛,李娜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登顶成功。

对于李娜的成功,凤凰网特约评论员麦卡认为,这一切源于李娜思维方式的变化,年龄阅历的增长和教练卡洛斯的心理按摩,让她改变了长久以来看待问题的方式。从小开始,李娜接受的就是一种恐吓式的教育,她的努力源自对失败的恐惧,而非追逐成功路上的欣喜与满足,这让她始终处于一种紧绷的心理状态中,也使得她在面对记者的问题时——无论是关于失败的原因、出局的心情,抑或是退役的可能性——往往会生出一种“被恐吓感”,并由此陷入一触即发的对立情绪,从而作出在外界看来有心理防卫过度嫌疑的过激反应。卡洛斯的点拨和李娜自己的修炼,化解了李娜内心深处的恐惧感。这两年,她开始敢于大声地公开宣布自己的新年目标,敢于尝试技术的转型,敢于自嘲,她已不再是那个被失败恐惧症追赶得身心俱疲的人,虽然来自赞助商、观众和成绩的压力仍然巨大,她的眼神和动作中透露出的,却是享受与自信。

由此可见,从误解到和解才是李娜最大的胜利。与体制、与媒体、与观众和解,李娜最终完成了与自己的和解。而三年前在法网高举苏珊朗格朗杯时的如释重负,如今也终于被捧起达芙妮杯时更为纯粹的快乐取代。endprint

猜你喜欢
澳网李娜争议
Nanosecond laser preheating effect on ablation morphology and plasma emission in collinear dual-pulse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bamboo materials in interior design
安迪·穆雷泪洒澳网公开赛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Introversion and Extroversion Personality Traits on Students’ English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with its Relevant Teaching Advice
李娜作品
艺术家(2017年2期)2017-11-26 21:26:20
争议光伏扶贫
能源(2016年10期)2016-02-28 11:33:28
争议一路相伴
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30
20
自主招生:在争议中前行
教育与职业(2014年7期)2014-01-21 02:35:10
澳网商店
网球俱乐部(2009年1期)2009-04-01 07: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