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发现什么 你便拥有什么 访中国人民大学电影协会

2014-02-18 07:00:02方糖
校园足球 2014年1期
关键词:社团交流同学

文/方糖

“人大电影协会”全称“中国人民大学电影协会”,最早的时候叫“人大观影组”。它是2001年由商学院的朱明创立,当时人大还没有一个专门性的电影社团。成立这样一个社团是希望给同学们提供集体观影和交流的平台,并借此推广优秀的艺术电影。放映的电影也通常不会是院线上映的商业电影,而是偏艺术类的电影,有时候也可能是较为小众的。最早影协的片单还是以文艺片为主,或者是电影史上非常经典的电影;近年来的排片没有那么文艺了,也会放一些更广为人知而又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优秀电影。总体来说,人大电影协会放映的影片都是经典的、优秀的、具有独特内涵的中外电影。

平时,影协主要是在教室举行常规放映,一般而言一周一次,通常安排在周末。来影协看电影可以享受集体观影的乐趣,可以和别人交流观影感受,有时候还有和电影导演和制作人近距离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这和自己一个人窝在寝室看电影所获得的乐趣是不一样的。

对话现任会长 王自励

新跃:请介绍一下人大影协的常规活动以及活动方式。

王自励:我们和学校图书馆多媒体部算是有一个合作的关系,他们有许多电影的DVD馆藏,每天晚上在多功能厅为校内学生免费放映电影。我们帮多媒体部的老师排片,也就是确定每个月的放映主题(一周一个主题)和相应放映的影片,这也算是我们推广优秀电影的一个方式吧。当然老师会根据需要对我们的排片做一定的调整。这样,我们也就可以时不时借用图书馆多功能厅的场地举办自己的放映活动,放映我们自己提供的影片。现在影协承办的许多导演见面会多是借用图书馆场地,因为他们的音响设备和观影环境更好、更舒适。

除了常规活动,我们也会举办一些导演的见面会,多数是独立电影导演,他们的影片可能刚完成,希望能先与高校同学见面,看看大家的观影反映。举办这样的活动也能让同学们和电影行业有一个最直接的接触,通过与电影导演或者制作人的交流了解现今独立电影的发展状况。今年放映过青年导演刘郁的《刺眼的阳光》,这是他的处女作,上周还听说这个电影刚入围国外影展了;雷涌的《地下电影:保安,保安的朋友,保安的朋友的女朋友》,这是他第二次来到人大放映自己的影片,他的处女作《青年人打游戏,老年人打太极》曾经作为“新人电影节”的展映影片于去年秋天到人大进行放映。更久以前还请到徐童导演,放映《老唐头》,李曼华导演的《我们正在老去》等,这些放映和活动信息可以在我们的豆瓣小站以往活动信息里看到详情。

此外,我们也会举办一些电影相关的讲座,比如我们去年4月请到著名影评人周黎明来讲“中国的电影制片人制度”。

再就是一些与电影节和电影放映机构合作的活动了,现在比较固定的是每年10月中旬开始的新人电影节,基本上每年都会有人大站的放映,是由影协来组织的;犹太电影节是去年刚办起来的一个新电影节,它由一个犹太人发起,去年和今年也都在人大由电影协会组织举行了放映。这些放映都会有与电影导演或制作人的交流活动。我们上周(12.1-12.6)刚结束的CNEX【机不可失】纪录片校园巡展活动算是近期办的比较大的活动了,也比较成功,开幕式两百人的报告厅坐满了还有同学没有座位只能站着或者坐在地上,周一到周五在图书馆的放映也是场场座无虚席。因为很多这样的电影是在网络上找不到的,所以这样的活动也就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观摩优秀电影、与电影人近距离交流的好机会。

新跃:你们通过什么方式扩散放映信息?

王自励: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接收到电影资讯,我们开通了微信平台。因为刚开通和开始宣传不久,现在还在扩大影响力之中。我们希望能将微信公众平台打造成为校园内电影放映和票务资讯的集散平台,这个平台发布的信息不仅包括我们自己社团的活动,也包括校园内其他社团举办的观影类活动,图书馆三层多功能厅每天晚上放映的电影,学校如论讲堂售票放映的电影等。我们希望能够起到一个服务的作用,在扩大自己影响力的同时也让同学们获取观影信息更加方便。有些同学就告诉我,他们没事的时候看看我们的微信推送历史消息,就可以知道晚上图书馆放什么电影,觉得挺方便。

新跃:“你能发现什么,你便拥有什么”,这个句子作为影协的标语,它的来源和内涵是什么?

王自励:电影是反观自身,发现内心的桥梁;电影也是制造梦想,发现世界的大门。通过观影,你能够获得心灵的契合感和充盈感,亦能拥有观察事物不一样的视角和眼界。这是我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还是大一的时候,当我看到影协豆瓣小站上的这句话,也停下来思考了一些,觉得很有意思。我不清楚它的来源,不过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感召力,提醒你无论在光影世界里还是在现实世界中只要睁开双眼去发现,打开心灵去感受,就能有无限收获。

新跃:影协不定期会请一些导演、主创和大家作交流,这个部分是否涉及到经费?社团的活动支出都有哪些?经费从何而来?

王自励:经费为招新时的会费,也并不多,所以我们在办活动时也不太可能接需要大量经费的活动,也不太可能请需要提高劳务费的导演。我们请导演、主创过来有时候是直接与导演联系的,我们只是负责提供放映的场地(当然还是向学校免费借的,图书馆为我们这类活动提供了很多支持和服务)和活动的宣传,提供导演与同学们交流的一个平台和机会,我们主要承担执行方面的工作。所以这里面经费主要花在宣传海报、传单、易拉宝的印制上,其他的基本上没什么,我们也不会向参加的同学收费的,也没有其他的赞助收入。有时候是和电影节或者放映机构合作的话,导演是他们负责请过来,就更不涉及什么经费支出了,毕竟我们也是学生社团,没有大量经费。

新跃:每次观影大概会有多少人来现场?放映之后会有交流会吗?谁来主持?交流的效果如何?

王自励:观影人数不等,有时候比较少,有时候多达百人,主要看活动内容和宣传吧。一般有导演主创来交流的活动关注的人多,主持人是影协的同学,来的人也会比较多,效果不错。之前犹太电影节的总监Eytan Tepper就和我说,他们两次来人大交流,觉得同学们很热情,提的问题也很有水平。我们常规放映也尝试在映后组织到场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但老实说尝试了很多次后发现效果不太好,大家不太愿意说话……有时候也有同学会主动交流意见。不过我们自己毕竟也不是具有权威性的影评人之类的,所以还是专门请到导演之类专业人士过来交流效果比较好。

新跃:文艺片和流行电影哪种更受欢迎?你们放映过的最受欢迎电影是什么?

王自励:这个我不太好判断。怎么定义流行电影?因为我们不太放商业电影这种流行电影,但是我们放的有些优秀的中外影片也可能是流行的,比如《被解放的姜戈》,比如《钢的琴》,他们有的上映过,叫好也叫座,有的没上映过,但在影迷和业界得到好评,他们的受众也算广泛,却可能达不到一些商业电影那么夸张。但要说一些更文艺的电影,它通常有自己固定的一群受众,你可以称之为文艺青年,可能是对艺术电影有较大兴趣和爱好的人,也可能是一些对电影鉴赏能力更高的人,当然也可能是纯粹“装逼”的人。就影协而言这两类都放映过,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受众,所以比较难判断。

比如,我们放《逃离德黑兰》的时候,它正好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当时图书馆爆满,你可以说这与影片的流行程度(它确实很主流符合流行片的定义)以及热度有关,也可以说和它的艺术性(比如它的平行剪辑)有关。但是当我们放比较文艺的片,比如《暴雨将至》,《父后七日》,这两部都是我们2011年放过的“岛”系列,教室里同样坐满了人,我估计有一百人了,也算很受欢迎。它们肯定算不上流行片,但确实有人欣赏和喜欢,因为它们有艺术性在那里。当然有时候放文艺片看的人确实没那么多,往往放片能吸引多少人来看不仅和影片有关,也和我们的宣传以及其他外力因素有关吧。这里也涉及一种观影习惯的问题。

我个人的观点是,不论是文艺片还是所谓的流行片,只要它有自己的闪光点,能够吸引人,触动人,它都会有自己的一批受众。我以前以为纪录片可能关注的人不多,所以在与CNEX合作这次巡展时内心也在打鼓,但后来的放映证明大家的热情和关注度很高,不能武断的认为纪录片不如剧情片受欢迎,当然也不能就因此说大家就是更能欣赏纪录片了。作为观影活动组织者,我们也没法单单从自己活动的参与者情况来评价哪种电影更受欢迎。我们这里只能讨论除开商业片的电影,因为商业片它有另一套逻辑,它往往更有经营性和目的性在里面。

最受欢迎的电影……我只能说我经历过的大概是这次纪录片巡展开幕的《不老骑士》吧,当然这和这次场地更好有关系。其他场次也有不少人爆满的。

新跃:在这个社团里,除了一起看电影,大家在一起是否组织其他的活动?

王自励:吃饭聊天唱歌,其他活动主要是这些增进成员感情的娱乐休闲活动。也有过影协成员一起去北戴河玩的活动,那时候我还没入校所以不清楚具体情况,不过听说很嗨很有爱。此外每年毕业季的时候,我们会和影协里应届的毕业生一起拍毕业照,算是他们离校前的一种告别。会有点感伤,但更多是感动。这时候我们都会穿上自己的会衫,每个人衣服上都是自己选的印的和电影相关的称呼。

对话影协

新跃: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或者影人,并说说原因。

王自励:我最喜欢的影人是美国的伍迪·艾伦,他的片子目前陆陆续续看的差不多了。他那种絮絮叨叨的电影风格很别具一格,我也很喜欢,大概因为我也比较话唠吧。他的电影里往往台词很多,有许多既俏皮又富有哲理的句子,因为他自己年轻时就曾经靠给报纸写俏皮话赚钱,他有这方面的天赋。我想我喜欢伍迪艾伦的电影最主要是因为他对人生或者生命看得很透彻,人生的荒谬感和机遇性常常是他电影的主题。他曾经说:“生活的80%就在于适时出现。”他会告诉你,人生本质上或许是很虚幻的,你往往只是机遇、运气和时间玩弄的对象。爱情不会总是美好的、持久的,他电影中人们的感情总是在变化,出轨、移情别恋比比皆是。听起来这些主题似乎很消极,但其实他在电影的表现上又是十分风趣和诙谐的,滑稽的笑料和讽刺、机智的台词常常让你叫绝,让你不得不服。看完他的某些电影,你可能会有隐隐的梦碎的感觉,有失望,觉得原来生活的本质是这样的,太令人沮丧了。但另一方面,你会发现他在揭示生命的无常和荒诞的同时,其实更是突显了一些生命中十分美好的事物。比如一段真正情投意合的爱情(《曼哈顿》),比如美好的童年时光(《岁月流声》),或者单纯是一座城市(《爱在罗马》),一段奇妙的经历(《午夜巴黎》)。这是我最深的感受。他让你看到很深的东西,使你信服(他主观上不是要向你灌输他的人生观,但是作为受众的我是坦然接受了),也让你更觉得生命里一些细节的点滴的可贵。

王汇聪:最喜欢的电影和影人其实真的很难选。因为不同类型的作品与作者之间并无可比性和替代性。在此说一部最近比较有感触的片子,可以列入我最喜欢的作品之列——《壁花少年》。首先,这部片子从拍摄剪辑配乐选角表演各方面都有很上乘的表现,尤其音乐非常值得称道。另外,我认为这部片子说出了年轻一代人的心声,因此有非常鲜活的生命力。

新跃:如果你有机会,你最想拍什么类型的、什么主题的影片?

王自励:纪录片吧,这个我更可能操作,而且社会上有太多值得记录的群体、事情了。剧情片太依赖剧本,需要一个好故事,如果没有的话我觉得还不如不拍……但真实的生活本身就能给你好的故事,好的剧本。

王汇聪:纪录片,与音乐有关。

姜雨杉:黑色幽默的电影。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笑料,同时给大家思考。

倪晨:影协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欢乐的地方,如果想要拍一部微电影,我会选择一部喜剧,我会将我们的生活拍摄进去,不仅真实,也是一种校园文化。我更希望将我们的大学生活留在银幕上,展现我们的青春,留下我们的记忆。将电影的主题定位我们的大学青春,来以此纪念。

新跃:用一个词形容你们这群人,你会选择什么?

王自励:热情。其实做社团很不容易,维系一个社团更不容易,组织举办活动没有功利性的回报,全凭一股对电影的热情投入其中。这么多年一代代传承下来,影协的每一届核心成员都为让协会发展的更好,进行更高质量的电影推广和放映而努力着,我觉得很不容易。我们这群人能聚在一起,干活儿,插科打诨,没有热情成不了。

王汇聪:现实的理想主义。好吧这词实在太中二了。

姜日鑫:坚持。一届一届坚持十二年很不容易,十二年坚持高品质电影的观摩与推广更不容易。这群人虽然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格不同,但是对于电影的热爱确实一样的。

姜雨杉:没节操,超靠谱。

新跃:最理想的状态下,你们想把社团做成什么样子,现实中有哪些困难?

王自励:最理想的社团状态是,我们成为人大里进行电影推广和交流的优质平台,同学们能够通过我们这个平台自由发表自己对电影的看法,同时得到更多元化的观影和交流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光影世界的真正魅力,感受到观影的快乐。

困难自然会有,比如放映的场地、设备和影片资源,有时候教室批准的时间比较晚我们没办法及时宣传和告知活动信息,有时干脆出什么差错批不下来;教室放映的设备因为就是普通的电脑和投影,也会无故出些问题,让我们手足无措;有时候影片资源不好找、找到的质量不高;宣传因各种原因不及时、不到位,力度不够;对同学们的观影习惯和口味难以把握等等。不过,我们还年轻,还在成长。我们会继续努力。

王汇聪:主要还是为大家介绍更多高质量、类型更丰富的影片与作者。希望社团能成为更多的人了解电影、爱上电影的平台。现实困难一是影响有限,二是经费有限。

姜日鑫:我们理想中的社团是能够在人民大学搭建一个火热的、高品质的电影艺术交流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同学们能观看各种类型的优秀电影,电影人能与大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观众的真实想法。现实中当然有很多困难,经费、场地、放映条件、影片资源以及同学们的观影习惯等,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姜雨杉:希望能与更多的社会机构合作,带来更多独创的优秀电影,希望同学们自己拍的片子也能放映。

猜你喜欢
社团交流同学
缤纷社团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报(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8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帮助同学
奇怪的新同学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军事文摘(2017年16期)2018-01-19 05:10:15
K-BOT拼插社团
中学生(2016年13期)2016-12-01 07:03:51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