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伦语丝 摄影/董智
高校的音乐社团有很多,从校级的合唱团到爱好者组成的乐队类社团,爱好唱歌的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唱出自己的快乐。但是,你听说过没有乐器的音乐社团吗?是的,他们没有一件乐器,却依然可以创造出丰富的伴奏和旋律。玩音乐还需要乐器?你Out啦!他们就是北京大学的阿卡贝拉清唱社。而他们唯一的乐器就是——人声。
(A Cappella Club of Peking University)
2009年 2月28日北京大学阿卡贝拉清唱社正式注册成为校内文艺类社团。四年的时间里,社团已由最初不到10人的小团体逐渐成长为拥有600多名会员的阿卡贝拉表演形式和文化传播的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的先行者,为很多热爱音乐、热爱歌唱、热爱阿卡贝拉的同学提供了成长的摇篮,为北京大学、北京其他高校乃至社会上的阿卡贝拉团体提供交流的平台。
经过这四年来的努力,阿卡贝拉清唱社在2012年北京大学社团盛典上首次获得了属于北大社团的至高荣誉——“品牌社团”的称号,是五大品牌社团之一。
目前,社团旗下现有五个人声乐团,分别是 B-One、Paca、SEAbling、Wake-Up和Vocal Booth人声乐团。它们在校内大大小小的晚会、活动、会议以及校外的活动上参与演出,在校园里和网络上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每年晚会要是不请阿卡的人上去表演,就觉得不能代表北大的文艺氛围了。”创始人易飞说。
小编在第一次听到这个社团名字的时候,还以为“阿卡贝拉”是他们社团的一个称号,还在奇怪他们为何要起一个如此“洋气”的名字。在问了下度娘之后发现它竟然是一种唱法的名称!
阿卡贝拉(意大利:A cappella、中文:无伴奏合唱)的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纪的教会音乐,当时的教会音乐祇以人声清唱,并不应用乐器。而现代化的阿卡贝拉有一些用人声模拟乐器,曲目也多是流行乐原创或改编,还加入了Beat box等技巧,可以理解为用人声来做伴奏。
不是小编孤陋寡闻,目前阿卡贝拉这种表演形式在中国确实还算比较小众,因此这个社团为什么可以火起来也引起了小编极大的兴趣。
阿卡贝拉这种演唱形式别说是在高校,就算是在中国都不算一个大众化的概念。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冷门概念来做社团呢?
在当时,阿卡贝拉社团在中国的高校中大部分都是空白,在北大合唱团有一个团体叫做新青年,是北大阿卡贝拉最早的元老,在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上给大家首先唱了这种唱法,但毕竟受众还是很小。“受众小的话可利用资源就少,如果能够做一个社团在北京大学名下的话,就可以利用更多的东西把它做起来。比如说作为一个社团我可以去招人,借场地和申请赞助就比较容易。就可行性来说大学生一个最流行的消遣方式就是唱K,大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实现自我,所以我认为这是很有市场的一个东西啊。我就好像是看到了一线商机的感觉。”创始人易飞说道,“我们就觉得,既然这么有搞头我们为什么不做呢?”
说到建立社团的目的,易飞表示最早也是以发展友情为起点,之后在社团发展过程中逐渐萌生了推广阿卡贝拉的想法。
一个社团在建立之初,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问到社团建立初期最麻烦的问题,易飞表示是社团场地问题。“因为我们不是学校官方的合唱团,也不是什么交响乐团,我们没有排练的场地。这算是一个比较难找到的硬件设施吧。一开始我们是在宿舍楼的地下室,也不通风,楼道里还黑乎乎的。”那是一个废弃的防空洞,后用作乒乓球室,里面也只放了两张乒乓球桌,还堆积了很多废弃的椅子和衣物。由于其他的一些社团很多也都没有活动场地,他们有时候也只能和其他社团共享一块场地排练。“比如说我们在这边唱歌,对方就在那边跳舞播音乐,然后我们就不知道自己在唱什么……我们也只能协调好时间,尽量不要同时去用那个场地。”
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排练。易飞表示她在阿卡贝拉这方面也不是专家,于是找什么样专业的人来帮忙排练就成了一个问题。“因为以前也参加过其他的音乐社团,就认识了很多唱歌方面的人,比如说有合唱团的师兄来帮我们,还有音乐剧社的师兄……因为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阿卡贝拉是什么,要进入比较困难,所以只能从合唱演唱这里开始,这些相对专业的学长可能会觉得我们太业余了!”易飞笑道,“但到后来他们还是很热情地来帮我们。”如何让大家在排练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这也是他们一路摸索到现在终于做得比较完善的一个点,但在当时还是比较困难的。
最早在建立社团的时候成员其实只有两个人,它是如何变成现在拥有六百人会员的品牌社团的呢?“其实我觉得社团的话就是要利用学校资源。宣传手段其实有一些你平时可能没注意到的方式,比如说十佳歌手大赛啊,或者其他相同类型的音乐比赛。”他们早期正式利用了音乐爱好者云集的十佳歌手大赛来发传单,“物色”来了一些优秀的社员。最开始招收社员也只能是口头上给他们讲解,希望他们能够来一起玩,“毕竟社团就是交朋友,主要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层,因为大家都是同年级的嘛,或者就是比你小的,比你小的同学很容易搞定啊!那时候主要还是靠直接去和他们沟通。”总之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两位“姿色”不错男女搭配的创始人用“勾搭”的方法搞来了第一批社员。
在谈话中可以看出,易飞是一个善于沟通并且有较强执行力和计划能力的人,四年的时间社团从只有两个人创立到如今成为北大的五大品牌社团之一,和这位社交型的创始人有着不小的关系。
社团的名气可以说是在演出中逐步提升的。在排练之余,学校有许多种各个机构的表演晚会,易飞就会去推荐自己的社团参加表演。晚会需要这种新型的表演,社团就抓住各种机会去上台锻炼,唱多了以后大家脑中有了一个印象,在招新的时候再热情一些也就可以招来不少高品质社员了。
据不正规统计,每个北大人在毕业之前都至少看过一次阿卡的演出。无论是在新年晚会还是在新生文艺汇演上,都会接触过他们。所以现在招新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什么是阿卡贝拉,现在招人就比原来要轻松很多。
说到这种表演形式吸引学生的一点,编曲张晓川说这不光是形式新颖的问题,而且还对每个人要求都很高并且需要强大友谊作为支撑的一种演唱形式,因此他才认为阿卡贝拉是最适合大学生的音乐艺术形式。
对于初期对社团规模的期望,易飞表示她一开始也只是想过如果这个社团可以存活的话,就把“魔爪”伸向学校的其他类似音乐组织中去,和其他相关社团形成联盟等。然而在之后的过程中,她也萌生了很多更大的想法,比如把阿卡贝拉当作一种文化来推广或联合其他高校一起来完成这件事。在他们和一些国外团的交流中自身得到了不少提升,或许有一天他们会出一个团体,作为中国阿卡贝拉的一支来做专辑等等。
目前社团正在录他们自己的唱片,大约明年就可以看到成品。
阿卡的专场音乐会算是这个社团的一种文化了。说到他们的第一次专场音乐会,他们不约而同的说道:“第一场专场特别矬!”
“那是一个雨夜,一个萧萧的雨夜!2010年4月23日,还很冷……”地点是在图书馆的南配电,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音响效果特别不好的场地,一个低端的音乐类演出场地,大约能做250人。能够用到那个场地还是因为有一次学生活动中心跟他们说:“XX时候有一个场地,你们谁要就拿去吧。”易飞说:“我就想反正也是不用钱的,不用钱这个事一说我眼睛都会发光的!那个场地平时还要八百块哎!我们也不能让社员凑八百块吧,所以这个机会一定要抓住。”当他们知道这个事情的时候就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了,那时他们才刚成立一年,由于刚起步因此他们的进展也很慢,大概也只排了四五首歌。四五首歌就开专场似乎是有一些不靠谱,但易飞觉得这种机会很难得,不管演得好不好总归也是演了,可以给大家一个交代。“我们努力了一年的成果,就算只有亲友团他们也是可以影响的人嘛,能做一点是一点。”
那个专场其实他们自己玩的很high,为了能够让一场演出完整,中间还穿插了一些其他的表演嘉宾,他们说这也要感谢其他音乐社团的支持。整场演出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已经达到了一般的演唱会时间标准。他们自己调侃那时候他们既不会打扮也不会化妆,虽然也还是打扮了但是很矬。当时他们穿了超级玛丽的背带裤,因为有一首超级玛丽的游戏音乐改编阿卡贝拉,但大家最后还是很开心的。还有人借他们的第一次专场演出表白,是一个团委的人,也是易飞的朋友,借着周华健的《今天我要嫁给你》这首歌成功表白。
阿卡的社团内部对社务的分配还是比较细化的,每一个社员除了要具备上台表演的能力还需要承担一些社务工作。
社团内总共分为五个部门,第一个部门刚才已经提到过了,就是研究乐曲和编曲的研究培训部,还拥有培训社员和新人的职能。其他的部门相对来说比较常规,比如经纪部,可以理解为社团的经纪人(不是财务的“经济”),社团一些对校内和校外的演出都是由他们进行接洽,有时候还会拉一下赞助和包装社团对外形象等,职能上有一些类似其他社团的外联部。其他的部门就更寻常了,比如内联部(主要内部关系维护和内部活动组织)、财务部和宣传部。
社团中有着所有人的美好回忆,每个人自从进入社团开始也都会有着最最触动自己心弦的一件事。
对于现社长吴汇琳来说,她印象中最深的实际上是一个时刻。那是在她入社第一次排练之后,学校分配的场地过了10点就会开始清场,她走的时候正好碰到B-one乐团刚刚排练完,刚刚大一的她在楼道那里听到了那个乐团在边走边唱《十年后》,歌词触动了她的心灵,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加对社团了。《十年后》是社团原创歌曲,里面的歌词中有很多北大人的生活小细节,“那一瞬间在走道中还有回响,就觉得特别感人。就会想这帮人到底在一起多久了?他们到底有多深刻的友谊才会写出这么一首歌?”大一的时候她一口气加了四五个社团,一直保留到现在的也就是阿卡贝拉了。
吴汇琳说一开始加入这个社团只是因为想唱歌,到了大二加入社务工作之后就更多了一些责任感。到了现在,她大三了,觉得社团对她来说就是一个家,要努力去维护。
社团的“男神”林晨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们团在十佳歌手大赛上得亚军的时候。2012年他才接管了paca人声乐团的团长一职,对很多东西还不够了解,自己觉得自己唱得也并不怎么好,突然被委以重任感觉压力比较大。但他还是有很多让团队进步的想法,并与总监一起商量过,专门花了半年时间闭关修炼,期间没有接任何演出,解决了团内唱歌方面的不少问题,使paca乐团在那段时间内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提升,步入正轨。乐团在学校内也类似一个艺人的角色,用他的话来说,哪个艺人不想火?于是就想到了借助校园十佳歌手大赛这一平台来展示自己。比赛给了他们许多前进的压力和动力,最后决赛的一个月内大家顶着很大的压力出了四首歌,加上舞台动作排练和服装宣传片等准备,林晨觉得那段时间是对他和大家一个很大的考验。当他们拿到亚军的时刻,他就有一种把这个团带出来的成就感。
社团的汤元超说,他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团在十佳歌手大赛上唱《凡人歌》的时候。那首歌的前半段是正常的原版歌词,后半段被他们改成了吐槽,描述了北大的生活,现场的观众一下子全都high了起来。“上一次比赛得不得名词也不算是最重要的,当你发现你在北大最大的舞台上,站在上面唱歌,唱完之后底下所有人都在为你欢呼喊叫,那一刻我真是觉得什么都值了,特别的爽。”
令创始人易飞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有两件。在他们最初做社团的时候,练了一年期间有零碎地接演出,但他们总觉得没办法自我肯定,一直都觉得做得还不够,这让易飞压力很大。有一次他们去参加法学院的毕业晚会,上台唱了磨练一年多的《明天我要嫁给你》,当时带他们的是合唱团“新青年”团的团长,对他们非常严格,总是说他们练得不好。那一次他们演完下来大家的掌声特别的大,他们充满期待地问那个合唱团长演得如何,团长表示这一次表现不错。大家的情绪瞬间被点亮了,感觉一年的辛苦没有白费,终于得到了团长和观众的肯定。这首歌对于他们来说算是迈出了第一步,从这之后他们练其他的歌都更加有信心了。
第二次是有一年圣诞节,那时候正是他们还没有固定组合的交叉排练时期,那天演出完大家一起去吃饭,一边吃一边唱歌,旁边的人看到最后都起立为他们鼓掌,还拍照录像等。这个传统于是就从那时沿袭到现在,每次大家一起出去玩都要在一起唱歌,这也成为了他们私下很独特的一种交流方式。大家都唱着同一首歌并各自有着不同的记忆,这是很令人感动的一件事。
对于编曲张晓川来说,他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大家第一次唱他编出来的阿卡贝拉曲目。他说这种感觉和以前做过并发表的一些原创曲子感觉都不一样,阿卡贝拉这种演唱形式给了他一些特别的东西,一种特别的气氛。
阿卡目前共有五个组合,在谈到组合未来的发展时,“男神”林晨表示还是要看组合中同学自己的意愿。目前一些组合成员面临毕业或者异地工作不得不离开组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组合的人员都还能继续在一起唱歌,那么这个乐团就会被他们带出北大变成一个独立的乐团,那么作为校友的角度还可以说自己是北大阿卡贝拉旗下的乐团。另一种就是把乐团的名头继续留在学校里,但是里面的人员会根据学生的毕业而不断更换新鲜血液。目前也有不少曾经的社员已经工作了还回来社团继续唱的,这对于一个社团来说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阿卡虽然做得有声有色,但依然还处于学生社团的这一等级,基本得不到校方的相应支持。他们表示,在一些欧美的学校中,阿卡贝拉合唱团是和其他艺术团同样隶属学校艺术团组织中的,就这方面而言,阿卡贝拉这种演唱形式还需要在国内进一步推广。
阿卡贝拉是一种集技术友谊于一体的表演,而他们,因为热爱唱歌而聚在一起,因为友谊而演出华美的乐章。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为唱歌而努力的人们更加地认识阿卡贝拉,也希望北大阿卡贝拉清唱社今后能够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