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谈淑玲 编辑丨安东 邮箱丨E-mail:Anthon83122@gmail.com
前段时间回台省亲参加丰收祭,再次回到富饶美丽的故乡,心情激动而兴奋。唯有回到魂牵梦萦、望眼欲穿的故乡,身处族人部落,才能感受到那种似曾熟悉又稍显陌生的向往,那种在我血液中涌动的喜悦,那种心驰神往、落叶归根的平静。当我站在昔日父亲生长的土地上,感受到的是故乡的呼唤、更是祖灵的召唤。
我是台湾少数民族的女儿,出生、成长在大陆福建,是巴宰人后代(巴宰Pazih,亦称巴则海、拍宰,为台湾少数民族平埔人分支)。在我儿时周边虽然没有族人、部落的生活氛围,但从父亲对故乡眷恋之情和浓厚的民族传承意识中,我对故乡产生了更多深情的向往,对故乡各族群亦有着挥之不去的乡情与亲情。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常和我说起故乡的点点滴滴。他记得家门前有条潺潺小溪,周围是翠绿的竹林,空气中充满着浓浓的青草味,竹林中嬉戏啼叫的“田鸡”(当地一种不会飞的野鸡),还有两人多高的甘蔗林,当然还有清甜可口的茭白笋。从父亲口中的描述中,我仿似看到一幅家乡画卷,祖灵祭中族人们围着篝火、身着盛装,彼此牵着手吟唱着亘古不变的古调《AYAN》(忆祖之歌)……
作者(前右三)和台东都兰部落的阿美同胞在一起
常有朋友问我,台湾有多少个少数民族族群?如果按照台当局所认定的族群,通常回答应是16大族群(今年6月26日,拉阿鲁哇和卡那卡那富被认定为台湾少数民族第15、16个族群)。但个人认为,这样的回答不能说错,但至少不够严谨。合理的回答应是台湾有许多少数民族,但由于客观原因尚未完全被认定,目前暂认定16个族群。这样的回答显然更符合事实,也更为贴切。根据台湾学者潘英所著“《台湾平埔族史》记载:‘从民族学的角度论述,平埔族较接近阿美族,塞夏、排湾、鲁凯等较接近雅美也就是如今的达悟族。’”由此可见,仅仅平埔人族系就已是如此繁多,迄今归类不一,与台湾少数民族其他族群的区分本就不是绝对的。又例如我所属的巴宰族群还分为巴宰人(Pazih)以及噶哈巫人(Kaxabu)。从历史来看,对台湾少数民族族群划分曾有过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民俗等角度的分类,直到近代开始才以行政区域,即高山和平地居住的角度来进行分类。个人认为这样的划分标准并不合适,毕竟族群的互动是多变的,而目前族群的界限区分则通常是人为的。因此,还需综合考虑才能合乎族群概念的现实与规律。
由于我出生、成长在大陆,对大陆少数民族政策或许更为了解,也希望可以给岛内的族人同胞提供借鉴、与之交流。大陆民族事务委员会及其他相关机构十分重视边远地区和人数、规模极少的少数民族,可以说人口规模越小越是受到重视,相关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也会予以照顾。对于族人的培养、民族文化的保护更是十分看重,确保族人不会因为社会发展或居住地因建设需要被征用而失去其民族固有的文化,保证族人的生活和社会地位,并广开宣传渠道,为他们的存在、为他们弱小但特殊的文化特征、为他们的民族风俗和传承创造条件。而岛内相关职能部门似乎对人口规模大、自身文化保存良好的族群扶持的力度要大于尚未被认定的族群。例如分散在全台各地的平埔人分支中的道卡斯人、巴宰人、西拉雅人等尚未认定的族群,因人数分散、族群规模和文化相对薄弱、具有传承族群文化的老者逐渐逝去,年轻的族人没有机会传承本族群的文化,导致断层而得不到岛内相关职能部门的肯定与保护。台湾少数民族有语言没文字,民族文化只能口口相传,因此,保护各民族的文化和非物质遗产,使之顺利传承不至灭绝是何等重要的大事!因为,想要了解台湾的开拓史,就不能丢掉最早生活在岛内中西部的平埔人。岛内这些人口规模不大的台湾少数族群“双面人”在夹缝中求生,寻找生活和族群正名的出路,他们文化的遗失和族群的分散是历史造成的,岛内相关职能部门理应理解、重视他们的诉求。毕竟没有平埔人的点缀,台湾少数民族族群体系是不完整的,而各族群和谐相处也是两岸少数民族同胞共同的心愿。■
甲午中秋感怀
◎ 梁宪英 山西省台联名誉会长
皓月中秋白露迎,
月宫嫦娥遥相应。
舒袖翩舞展彼岸,
捎递殷殷思念情。
浪涌风急路难行①,
先祖渡海凤凰城。
立业兴家旺梁族,
数代衍传中华声。
倭寇据台罪满盈,
雾迷云黑何安宁。
屈辱难忍求真理②,
家父携眷落北平。
两岸睽隔分西东,
岁岁今宵梦家景。
品饼赏月撩思绪,
婵娟万里共盏擎。
①凤凰城:指台南市,作者先祖近200年前由福建渡海到台湾。
②北平:指北京,作者父亲1938年台大医学院毕业几年后因不满日本殖民统治,来到祖国大陆,定居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