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娜
(延安市图书馆,陕西 延安 716000)
各自为营,条块分割,是西部地区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面临的首要制约因素。笔者所在的延安市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2012年8月我馆加挂延安中山图书馆馆名),由延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管。目前延安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3个、340个共享工程服务点(县级支中心12个,乡镇、社区中心和社区分别有205个、12个、110个)。这些基层图书馆(室)分别由各县的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无法形成真正统一的发展规划和调控机制。在2013年第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延安市公共图书馆达标率仅为38.46%,低于《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指标要求(截止2010年,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达标率(三级以上)要达到55.8%,2015年达到60%)。
受行政管理权限的分层制约,大部分基层图书馆(室)的文献购置、设备更新、日常运行等费用得不到政府连续性财政投入。以我馆为例,2006—2012年,我馆每年只有8万元的专项购书经费。延安各县图书馆的购书经费更是少得可怜,有的甚至多年没有购书费。虽然《中央补助地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基本补助标准: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每馆每年50万元,县级图书馆每馆每年20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每站每年5万元。但实际上延安仍有个别县图书馆的专项资金不能完全或及时到位。以宝塔区为例,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含图书室、农家书屋)的专项经费每年仅到位1万元。经费的投入不足,导致不少基层图书馆(室)无法及时更新图书,无法引入先进的设备,严重制约西部基层图书馆的服务网络建设步伐。
《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规定,每服务1万至2.5万人应配备1名图书馆工作人员。截至2010年底,延安有227万人,而2013年底,延安全市13个公共图书馆,核编人数144人,在职人数只有120人。其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者8人,大专文化程度108人,本科文化程度36人;初级职称43人,中级职称67人,副高职称2人。延安各乡镇、村(社区)图书(室)的工作人员,大多由各乡镇干部或村干部兼任,基本或完全不具备图书馆专业知识。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年龄老化、学历不高、知识陈旧,势必严重影响基层图书馆(室)的服务网络建设。
当今的图书馆集文献借阅、知识传递、文化休闲功能为一体,但延安市公共图书馆现状不容乐观,全市各图书馆虽利用VPN专网陆续开展信息服务,但仅局限于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的上网服务,能够支撑图书馆全面开展网络信息和数字资源服务的网络建设严重滞后,传统管理、手工操作仍占一定比例。目前,在延安市13个公共图书馆中,有5个图书馆仍沿用传统方式服务读者,7个图书馆在陕西省图书馆Symphony3.3自动化管理系统平台上开通了联合编目和图书外借服务。但这7个图书馆中仅有3个是由本馆采编人员做联编工作,其余4个均外包给数据公司代为完成。另有1个图书馆因新馆建设,仅利用电子阅览室1个窗口进行日常服务。大部分图书馆不具备馆藏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的开发、整理能力,仅有延安市图书馆、吴起县图书馆初步开展了参考咨询服务项目。
基于以上现实情况,为切实解决群众读书难、读新书更难的问题,我馆从2007年起,采取与各基层图书馆(室)共建的办法,在延安市城区范围内布设流动服务网点。在基层流动服务点的选择上,有针对性地挑选人流量大、覆盖面较广、并有一定文化配套设施的图书馆(室)、大型社区、村文化活动中心等作为固定流通点,由我馆提供文献资源与部分设备,乡镇(街道)、社区(村)或企事业单位提供场地和管理人员。将精心挑选的书刊投放到流动服务点,供基层读者免费借阅。先后设立流动服务点46个。在建设过程中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方式,先在基础良好、合作意向高的地方进行试点建设,具体如下:(1)文献由我馆统购统采统编,统一调配,各流动服务点的书刊不重复且按月更新。由我馆选取实用性与普及性兼备的工农业、医疗、科普、保健、文学及适合少儿阅读的书刊,免费提供给流动服务点;(2)打破层级管理体制的限制,由我馆组成工作小组,负责各流动服务点的建设与相关管理;(3)所需经费大都从我馆免费开放的专项资金中支出。截至2014年,我馆共计投入约28万元,每年用于每个网点使用的资金约870元。通过试点的示范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城区推进,现已逐步建立起覆盖城区的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络。
我馆加强各基层网点的管理,对各流动服务点的管理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对管理到位、发展势头良好的流动点建议领导给予更多的支持,对管理混乱、服务效果不佳的流动点先给予警示,如不能在限期内改善,则取消该服务点。具体做法如下:(1)我馆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并提供技术支持、业务指导及对基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每季度业务指导培训2-4次,QQ网络服务随时在线解答;(2)在与各乡镇(街道办)、村(社区)签订合作协议时,明确了网点设施配备添置、维护所需经费和管理人员的报酬由各乡镇(街道办)、村(社区)负责;(3)创新思路,在文献管理方面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即针对延安市个别单位、个人收藏特别是其所收藏的是较为稀少、宝贵或极具特色的文献,由我馆(或基层服务网点)免费代为保管,文献所有权不变,与寄存者签订寄存协议,寄存者可自愿寄存,以使特色文献得到良好保存。文献寄存制一经推出,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目前,已接收个人捐赠的《本草纲目》5种21册。此举使文献资源特别是珍稀文献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达到了让社会各界群众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学会利用图书馆,共建、共享、传承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目的。
目前,我馆在各个流动服务点投放全新书刊5万多册(件)。各流动服务点年均接待读者近3万人次,为基层群众多点共享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另外,还先后在延安市聋哑学校、市残联、宝塔区盲协等特殊行业、单位设立流动服务点,先后投放书刊1.8万余册,发挥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受到广大特殊群体的欢迎和称赞,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公益文化形象。
从我馆流动服务网点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笔者认为,流动服务点的建设应与共享工程基层网点建设、数字资源推广等紧密结合,并为此类项目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我馆充分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加强与延安市、区科委、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的横向联系、联网,积极推广农村实用的科学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让基层群众除了享受传统的书刊借阅服务外,还能通过网络免费浏览、下载、利用海量的数字资源,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多元化的文献信息服务。
到2015年,我馆力争建设流动服务点达到100个,覆盖80%的城区,最终建成覆盖延安全市、各县及各基层图书馆(室)的服务体系。在条件成熟的流动服务点引入计算机管理,逐步实现文献借阅的计算机操作,为日后实现文献通借通还奠定基础,努力建成集文献借阅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多元化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实现这些目标,笔者建议:第一,建立以延安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延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要领导为正副组长,联合延安市总工会、教育局、财政局等单位,以各县、乡镇、村(社区)图书馆(室)为成员的延安市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领导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加快研究制定《延安市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把延安市各县、乡、村(社区)三级图书馆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图书(室)建设列入延安市政府可持续文化发展纲要,由延安市文广新局总体指导监管,我馆负责具体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运行,统一服务标准。第二,借鉴其他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管理模式和经验,借助社会力量,积极整合资源,着眼于提高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效能。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采取“政府主导,统一组织,经费分担,分步实施”的原则,延安市文广新局与各县政府签约,共同出资,统筹规划,集中管理,统一实施,努力在延安全市形成以我馆为龙头,各基层图书馆(室)为主体的一体化图书馆集群。第三,紧抓国家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家书屋、农民实用技术网络培训等项目契机,以政府为主导,以我馆为实施主体,共同投入,共同建设,逐步在延安市形成以各县图书馆为枢纽,以乡镇、村、社区图书室为基础,以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等行业系统图书馆联合加盟为循环系统的,覆盖延安全市城乡的功能完备、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新型图书馆服务体系。到2020年,力争形成符合一级图书馆标准的区域性总馆,全市县级图书馆100%达标,乡(镇)、村(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管理规范、运行高效、服务良好的延安市图书馆立体服务网络。
[1]熊树华.对中心城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网建设的再认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0):67-69.
[2]刘兰芬.中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发展模式及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1):125-129,136.
[3]耿春晖.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的障碍梳理[J].科技信息,2011(24):410.
[4]孟静.浅谈公共图书馆构建便利图书馆普及社会阅读[J].图书馆界,2012(5):1-3.
[5]任美林,杨树成.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9(12):12-15,28.
[6]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文化部,2013年1月30日)[EB/OL].[2013-02-07].http://59.252.212.6/auto255/201302/t20130205_29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