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山红,李万龙,赵 辉,侯秀萍
(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密切相关,教学效果的好坏关乎“教”与“学”两个方面,但归根到底,“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在当前地方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三不”现象,即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教”的环节上下工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把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就成为改进教学效果非常关键的问题之一。本文从激发教育思想出发,提出了文理交融的教学方法,基于该方法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进行应用与实践,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情感激发可以使学生深切感悟学科所富有的人文精神和科学价值,充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求知的兴趣。兴趣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是一种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是个人对其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喜爱。当人对事物有兴趣时,就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力,对该事物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思维活跃、情感浓厚、意志坚强。因此,兴趣是人们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是活动成功的重要条件。兴趣的发展一般经历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正是鉴于此,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张德江在高等教育中明确提出“激发教育”的概念[2],指出激发教育就是以激发为主的教育,通过需要机制、目标导向机制、兴趣促动机制与榜样示范机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在欲望和激情,激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思维能力,激发问题意识,激发探索精神,激发应用意识[3]。可以看出,激发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通过教师有趣的“教”,使学生有趣地“学”,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浑然一体,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长此以往形成志趣,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探索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达到“学”的最终目的。
秦伯益在《文理交融 多元并举》一文中指出,从社会层面上看,文理结合是古代社会的历史选择,文理分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文理交融是未来社会进步的必需[4]。这里的“文”总指文科,即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也可以理解为人文文化;“理”总指理科,即自然科学,也可以理解为科学文化。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告诉我们,学科门类的划分与界定是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学科知识本身具有割裂性。事实上,文科与理科本身存在固有的相通之处,学科之间存在交叉与渗透。因此,把文理交融应用于课程教学中,在理工科类课程抽象的理论讲解中引入人文文化,可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从而实现激发的目的。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从激发教育思想出发,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软件工程相结合起来,运用文理交融的教学方法,是近些年课程组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果。我们设计了“专业名人激发学习动机、国学典句激发学习热情、经典案例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通过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实际应用这些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等得到了有效激发,学习气氛变得活跃,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实质性转变。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名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视频影像中激起拼搏、向上的斗志;利用当代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激情,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兴奋点转向专业学习从而有所成就。
中国几千年文明表明,中国古代的工程技术在世界上有着较大的影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典名句广泛流传,绵延并启迪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在这些国学典句中蕴藏着许多工程学科的哲学基础和本质规律。在软件工程教学中运用中华文化中的经典名句来诠释软件工程中枯燥的概念、抽象的理论、教条的原则,对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具有重要作用。
以国内外计算机业界进行软件开发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具体事件为依据,编写教学案例;以中国传统经典史料和故事为原型,制作教学案例;将学生耳熟能详的人文领域优秀成果与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结合起来,制作教学案例。用经典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氛围和改善教学效果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将文理交融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我们设计了一种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激发教育的教学实施方案,对软件工程课程的课程概况、知识模块、教学媒体、教学模式及教学活动等加以阐述。
以教学实施方案为指导框架,针对每个知识点的具体知识内容和不同特点,在具体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以下三种激发方式:用专业名人激发学习动机、用国学典句激发学习热情、用经典案例激发学习兴趣,完成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软件工程课程的电子教案,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
下面以软件工程课程中的知识点“模型的概念”为例,说明基于文理交融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流程,如表1所示。
表1 软件工程课程知识点“模型的概念”的教学设计
从激发教育思想出发,本文提出了一种在软件工程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软件工程相结合的文理交融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专业名人激发学习动机、国学典句激发学习热情、经典案例激发学习兴趣”的具体教学方式,基于上述教学方法设计了软件工程教学实施方案,针对每个具体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将激发教育思想真正融入软件工程的课堂教学。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改善。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完善具有激发特性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进一步开展多角度的文理交融的研究。
[1] 冉乃彦.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自我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3-01-04(6).
[2] 张德江:发起学习革命 教学管理并重[EB/OL].(2011-06-09).http://edu.qq.com/a/20110609/000495_1.htm.
[3] 李毅.大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的激发[J].教育评论,2008(1).
[4] 秦伯益.文理交融 多元并举[J].中国科学人,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