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位到社区
——中国城市体育的发展轨迹

2014-02-03 06:40:27袁泽民
浙江体育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单位制单位社区

袁泽民

(云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学部,云南 昆明 650031)

中国城市体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单位制体育,到社区体育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城市体育发展的转变过程及对转变原因的分析,力图梳理出城市体育的发展轨迹。

1 单位制体育产生的根源

单位制体育是指单位为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其对本单位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利用自身垄断的资源,组织与开展的内部职工的体育健身与单位间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1]。单位制体育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即由中国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决定,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选择[2]。

1.1 社会历史根源

单位制体育在中国社会能够存在并且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秉承了中国传统社会宗族体育的许多特性,满足了中国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几千年来的中国是乡土社会,在乡土社会里宗族制度、宗法血缘关系一直是统治中国社会的有力工具,而建立在以宗族为基本单元的宗族体育,是宗族为了加强宗族的凝聚力和提高宗族在地方的声望及开展宗族间的交流,定期组织宗族成员开展体育活动。建国后,随着“破宗族”运动的开展,宗族的影响力逐渐消失,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宗族作为社会基本组织具有许多社会功能,而当代的中国家庭特别是城市中的家庭已经很少有这种功能了,然而这些功能并不是由社会来替代,而是被单位以另一种团体本位的形式所吸引。单位内部的角色同时也构成了一种社会化的家族系统,虽然它不是建立在血缘关系这一基础上。以单位为基础开展的体育活动,它一方面满足了单位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人们提供了情感、利益交织在一起的独特空间。正是中国社会中普遍的非契约特征以及社会成员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构成了单位制体育得以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

1.2 经济根源

单位制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作为中国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背景,这种经济背景就是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资源总量的不足。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单位组织来调控社会资源总量成为在落后的状况下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便利选择。单位组织直接承担着汇聚资源和提供体育公共产品的功能,大部分城市社会成员只有通过单位组织才能获得必要的资源,这就导致了他们对单位组织体育活动的高度依赖。

1.3 政治根源

单位制体育作为一项制度设置的产物,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国家政治整合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政党执政理念的需要。因为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单位贯彻国家体育发展方针的政治任务,各个单位像抓生产建设一样,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完成上级的政治考核。

1.4 文化根源

任何体制的形成都是依赖于一种文化属性,单位体制体育自然也不例外。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即强调体育的和谐性,也强调体育的强身健体与保家卫国。建国后,中国延续了这种传统体育文化,单位制体育对单位和国家内部以体育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对国外则把锻炼身体与反对美帝,保卫新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2 单位制体育的特点

单位制体育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制度设置产物,有利于在当时体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集中有限的体育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办好体育事业,维持数量众多的职工体育参与者,增强职工的健康,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因此单位制体育具有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第一,具有限制性,即参与的对象主要是厂矿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职工,单位体育被视为单位职工福利事业的组成部分,因此,单位外的个体无权享受;第二,指令性,即单位体育的开展基本上是一项指令性的计划,职工参与体育活动也是在完成一项任务,活动的内容虽然比较单调,大多是工间广播操、竞技运动项目的比赛、达标活动等,但是职工必须参加,同时,单位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是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第三,政治性,即参与单位体育被视为参与者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生产的积极性体现,是衡量职工政治立场的重要体现;第四,不确定性性,即人们的体育需求基本上是依靠工作单位开展体育活动来满足的,其特点是非生产性、非专业性和行业系统活动的跨地区性,难以保证体育活动开展的经常性和普遍性。

3 单位制体育的衰落

单位制体育存在的基础是计划经济体制,建国后,我国面临着内忧外患,政治尚不稳定,再加上传统家族文化的影响,促成了中国大家庭式的单位的发展,使单位成为国家对社会实行管理和控制的基本组织手段,单位制体育由此诞生。在社会组织相对低下、体育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单位制体育使国家可以凭借单位这一特殊的组织集中稀缺、分散的资源,投入到体育领域,缓解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体育文化需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国民体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呈现的种种弊端,单位制体育也暴露出许多固有的弊端[1],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单位职能的泛化不仅导致效率低下,而且单位承担太多的社会职能致使社会空间萎缩。在单位制下,单位不仅有专业生产功能,而且承担了更多的社会管理职能。单位办体育是一种普遍现象,单位成为既要最大效益地安排生产,又要把职工参与体育活动以及政治管理统合起来的空间组织。那么,单位就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承担本应由社会来提供的社会服务、体育管理与社会保障的职能,导致体育发展的效率低下。

第二,单位被赋予了不同的行政级别,级别不同,占有的资源、利益和机会有很大差别,导致不同级别单位的体育发展差距拉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占有资源的多寡与行业的重要性和级别性密切相关,行业越重要、单位级别越高,拥有的体育资源越丰富,由此导致了单位体育发展的分层,即社会一般行业、行政级别低的单位,拥有的体育资源少,体育资源不仅难以满足单位内部职工的体育发展需求,而且将不同行业及不同级别的体育发展差距拉大。

第三,单位具有相对封闭性,体育开展的单调性不能满足职工的多样性需求。单位开展体育往往是根据单位体育发展的传统或单位领导的个人偏好,开展一些声势浩大的体育活动,以吸引上级或外界的注意,这种体育活动是以牺牲职工的体育需求多样性为代价,导致职工抵制情绪的产生,很多职工出工不出力,或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参与,这与体育发展的精神偏远,单位制体育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

单位制体育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制度设置,在市场经济时代产生许多事与愿违的后果,诱发许多社会问题,如体育腐败问题、单位体育分化问题、社会公正等问题。改革的冲击和单位制固有的弊端,使得单位制体育在社会转型中逐渐衰落。

4 社区体育的兴起

社区体育就是以城市基层社区为单位,以社区成员为主体,实行政府部门支持,体育部门指导,社区部门参与,为社会成员提供体育社会保障的群众性的体育活动[3]。社区体育自80年代初在我国兴起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与以前以单位为主的群众体育形式相比,社区体育是更高发展程度,具有更强现代意识的体育形态,对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有更高的要求[4]。社区体育在我国出现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4.1 经济基础的变化

改革以前,中国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确保把所有的职工都纳入单位制之中,改革开放以后,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所有制产权变得明晰化,使得国家用行政指令计划配置所有资源的局面一去不复返。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体制外出现了自由流动的资源,面对市场,无论是什么等级的单位组织,都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因此单位的许多非主要职能必须分离给社会,由新的社会组织——社区承担起来[5]。也就是说,原来由单位承担的供给体育产品的功能转移到社区进行, 人们利用业余时间就地就近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成了人们满足体育需求的一条新途径。

4.2 需求层次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在短短几年内,中国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的需求层次由生存向享受转变,人们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体育产品的极大丰富,人们不仅具备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而且“1995年5月1日我国双休日制度的实施,为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提供了余暇时间。生活方式改变,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成为需要。这些因素促进了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此外,随着我国社会流动性增加,人数迅速增长的市民社会正在形成。在学校和工厂这些单位在学和在职人员的不依附于单位组织的“ 市民”意识也在增强,自我责任感在强化,对自己健康的责任感也在强化,这也是为人们就地就近就便提供体育服务的社区体育兴起的深层原因[4]”。

4.3 社区建设的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城市基层社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多的社会服务职能由工作单位分离到社区,加强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已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开展社区体育不但能增强居民的体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密切人际关系,培养社区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强化社区意识,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区体育既是体育社会化的需要,也是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需要。1993年国家14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加速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就明确指出文化健身娱乐是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社区服务贴近广大群众的生活,便民利民,实用易行,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欢迎,自80年代末期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已初具规模[4]。

4.4 体育发展的社会化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要求标准越来越高,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包揽一切社会服务的职能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政府必须把部分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体育职能向外转移,要求有更多的社会主体承担。因此,中国体育必须走社会化的发展道路,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性需求。

4.5 健康老龄化的要求

据2000年11月底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8 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按国际标准衡量,中国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老龄人口的健康问题己成为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健康老龄化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而老年人又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又有迫切的健康长寿和重建社会交往圈的愿望。体育活动正好是他们保持健康、延缓衰老、扩大社会交往、消除孤独与寂寞、善度闲暇的理想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社区体育这一新的体育形态是以老年人社会群体的体育作为突破口出现的。老年体育的兴起拉开了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序幕,离退休老年人是我国社会中最早脱离单位,成为进人社区的“自由人” 社会群体。老年体育从一开始就有具有强烈的自发性、区域性、娱乐性,具有极大的创造力和持久性。它的出现在许多方面直接引发了人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生事物,在体育的活动形式、组织制度、活动内容、信息的交流、活动空间与时间的组合等方面多有开拓,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特有的体育文化景观,开创了我国社区体育的先河[4]”。

5 社区体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城市社区体育是我国城市社会体育主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这个在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特点[6]。

5.1 组织形式基层化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定位在基层社区已成为公认,其主要组织形式有街道社区体协、社区文体委员会、居民体育活动小组和晨晚练体育活动点等。这些组织根植在城市的最基层,管理重心由区下降到街道,又由街道下降到社区,是城市社会体育实现生活化、普遍化的组织保证。

5.2 组织管理居民自治与行政主导相结合

当前,城市街道社区体协的组织管理以街道办事处行政主导为主。街道社区体协通常由街道办事处领导任体协理事长,辖区社区委员会的文体委员和辖区单位分管体育的同志任理事,办公室设在街道文教科。社区文体委员会属于居民自治性组织,由居民选举产生,下设的居民体育领导小组和各类项目活动组(队),都是居民自愿参加。

5.3 活动内容非竞技性、文体一体化

当前,发展初期的社区体育,由于受体育场地设施与技术指导员的缺乏限制,社区体育活动点的活动内容主要是简单易行的健身健美操、太极拳、秧歌、交谊舞等为主,非竞技性、韵律性、文体一体化特点十分明显。

5.4 活动场所非正规化为主

社区体育活动主要在社区、附近的公园、广场等空旷地进行。

5.5 参与主体以老年为主

社区体育虽然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由于中青年人迫于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受到限制,因此呈现出参与主体老年为主的特点。

5.6 经费来源多元化

街道拨款、辖区单位集资、赞助和个人缴纳会员费或比赛报名费是社区体育经费来源的渠道。

5.7 开展形式灵活多样

日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分散、小型、多样,主要由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负责,在晨晚练活动点进行,参加者以附近居民为主。这类活动充分体现了因地、因人、因时制宜的特点。社区体育活动形式不同,其活动内容也有较大差异。

近年来,社区体育在我国各城市发展迅速,社区体育对进一步合理利用体育活动场地、吸引不同层次的人群参加锻炼,使全民健身逐步走进家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开创了群体活动的新模式。随着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已经将社区体育列为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随着人们工时的缩短,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人民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将发生变化,已不满足于以往的供给型、福利型,而是逐步转向投资型、消费型。花钱买健康,这为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6 结 论

中国城市体育发展走过了63个年头,仔细梳理中国城市体育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从单位制体育的出现到社区体育的发展,城市体育的发展与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中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城市体育的发展将会越来越丰富!随着市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参与城市体育的主体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元化,城市体育的载体将会越来越丰富,城市体育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1] 黄丹.我国单位制的变革与单位体育的走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3).

[2] 王伟,武中哲,成锡军.国内学术界关于“单位制”的研究综述[J].发展论坛,2001(3).

[3] 肖叔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C].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汇编,1994:24.

[4] 任海,王凯珍,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产生的原因、现状及问题——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探讨之二[J].体育与科学,1998(3).

[5] 崔丽霞.从单位制到社区制——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方式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

[6] 李明.经济转型期我国社区体育的特点及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

猜你喜欢
单位制单位社区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宁波通讯(2021年14期)2021-09-29 07:33:46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填单位 要推敲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看错单位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36
协办单位
巧用单位制解决高中物理问题
利用单位制解决一类特殊的物理问题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