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兴,何景林,杨大平
(1.汉中市水利局,陕西 汉中723000; 2.镇巴县水利局,陕西 镇巴723600)
镇巴县地处长江中上游,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保护区,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镇巴县多措并举,加大投资力度,多管齐下,努力打造一流水生态环境,掀起了一场“保家为国”的水保生态革命。
镇巴县被誉为陕西省的“南大门”,红四方面军曾在此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并建陕南县,故又被称为“红都”。境内有流域面积超过300 km2河流6条,年均径流量25.5亿m3,年降水1 250~1 350 mm。这里山势陡峭,相对高差大,沟谷幽深,最高点海拔2 534 m,最低点海拔416 m,平均海拔为1 231.4 m。不同高度、坡度组合,构成境内多样的地形地貌。每逢暴雨,经常“一雨成灾”,造成山洪暴发,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损失惨重。
2010年7月24日,镇巴县普遍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暴雨洪水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危害,但地处重灾区的拉溪塘村却安然无恙。该村的水保工程在抵御山洪泥石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保护了村庄和群众房屋,保护了下游的学校,挽救了几十人的生命。7月26日一早,当地群众马德炳、马德坤等自发到小流域标志碑前上香、烧纸、磕头、放鞭炮,把水保工程视为庇护他们生命的神灵,并以此表达感激之情。陕西省水利厅就水土保持工程防灾减灾作用做的专题调研表明,水土保持工程在特大暴雨灾害中尽管损失严重,但在缓洪减沙、阻挡泥石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方面却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灾区群众称赞水土保持工程是“保水保土又保命”的好工程。省水利厅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送阅件”,时任省委书记现任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在“送阅件”上做出重要批示:“应充分肯定水保工程的成效,加大力度,推进水土保持工作。”
近几年来,镇巴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长治”、 “丹治”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水源区水土保持预防工程等一系列水土保持项目的机遇,累计投入逾亿元资金,对汉江支流泾洋河流域600 km2的水土流失面积进行了高标准规范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按照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综合治理理念,坚持生态修复和人工治理两手抓,把小流域治理与农民增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行山水田林路、沟渠塘池凼综合整治,共治理小流域44条1 090 km2,其中:坡改梯5 646 hm2,营造经果林13 782 hm2、水土保持林35 626 hm2,封禁29 140 hm2,保土耕作5 665 hm2,新修蓄水池(窖)244处,新修和改造排灌沟渠129 km、防洪河堤10 km,新修和改造基本农田733 hm2, 增加了180万m3的提蓄能力。
该县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紧扣县域主导产业发展,着力构建了综合治理型、生态防护型、产业开发型、科学示范型四位一体的大示范区。在项目实施中,采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部门联动、资金捆绑、规划统一、规模建设、整体推进的办法,做到“五坚持、五结合”,深入挖掘水土流失治理内涵,扩大外延,全县共建设高标准示范点24个。几年来, “长治”和 “丹治”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400 km2。通过实践探索,镇巴总结出了“规模化管理”、“专业基建队施工”、“工程质量三签验收制”、“投工承诺制”等一系列治理经验,打造了大地沟、渔渡坝、化坪、三湾、拉溪塘等多个流域治理精品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被国家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命名为全国“长治”工程样板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县。大地沟、渔渡坝、化坪、三湾小流域被表彰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每年冬春,该县紧抓农闲时节,组织发动千家万户,开展农村饮水及水保治理等工程建设,配套建设了河堤、蓄水池、引水渠道、池塘、水窖、田间道路、沼气池等设施,大幅提升了水土保持和农田水利建设的综合功能。在满足农户基本口粮田面积的基础上,规模化发展中药材及板栗、银杏、茶等经济作物,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拉溪塘小流域治理点,新修河堤3条1 100 m、石坎梯地13.3 hm2、排洪沟等水系工程20余处。今天的拉溪塘村,山青水绿,花香鸟语,一排排石坎梯地,一道道绿色屏障,一幢幢别样小楼……一派生机盎然。勤劳的拉溪塘人把这里变成了一个水、电、路、讯、太阳能等配套设施齐全的移民新村。
眺望杨家河镇三湾村项目区,昔日的荒山秃岭,被郁郁葱葱的生态屏障所代替。“这里原来是不毛之地。三湾村能有今天,是‘丹治’立下头功。”村民谭顺华喜不自禁地接着说,“水保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还肥沃了土地,全村栽上了优质核桃树,人均增收200元不成问题。”镇巴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长治”和“丹治”工程搭台,部门唱戏,农业总产值比治理前增加30%,粮食产量人均达到450 kg。项目区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30%,实现人均基本农田0.08 hm2,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83%提高到90%,产出率提高41%。为了水源地生态环境,镇巴县先后淘汰关闭了一批矿产加工、生物制品、水泥建材等企业。同时,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和旅游业,走上了一条“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全县森林覆盖率已由治理前的59.9%提高到65.2%,新建的茶园、核桃林等,在“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下,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县委书记赵勇健自豪地说:“既要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也要保障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人民的发展利益,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硬。”
该县始终坚持防洪与生态并重原则,加快水生态环境建设。在中小河流治理中,近两年来投资6 000多万元,对汉江支流泾洋河和楮河进行了科学治理,治理堤防8 km,并对堤防进行植树绿化,既能有效防洪保安,又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还投资1 000多万元,对县城河道进行治理,打造宜居环境。如在泾洋河城区段建起集防洪、生态、美化、亮化于一体的拦河三道翻板闸,使18.7 hm2人工湖面镶嵌城中,并沿湖栽植景观林进行美化亮化。翻板闸建设和绿化美化使县城依山傍水、城林相间,形成了城、水、林和谐的生态园林景观,山林涛涛,波光粼粼,群鸟翔集,成为山城一道亮丽的风景。防洪工程建设与生态建设并重使山城镇巴获得了国家级园林县城美誉。
该县始终坚持城乡整体推进的原则,打造清洁水生态。投资6 58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一座,日处理污水约8 000 m3,实现了县城污水达标排放,彻底解决了过去污水随意排入河中的问题。为了从源头防止河道污染,投资4 600余万元,改建了一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对县城垃圾进行日产日清,日处理生活垃圾达70 t。同时,对县城规划区域所有建筑垃圾,采取集中定点堆放,紧跟生物措施覆盖恢复生态。该县大胆探索水利改革,加强河道管理,确保水生态良好。对在河道内乱挖乱采的砂场实行强制性关闭,将所有下河道路全部封闭,保证了河流不受人为污染。实行封河禁渔,严厉打击破坏水生态平衡行为。该县组建专业打捞队,坚持每天对县城内面积18.7 hm2、总库容40万m3的人工湖水域飘浮物进行打捞,杜绝水体污染,保障良好水域环境。投资3 000多万元,大力整治农村脏、乱、差,扎实推进53个农村清洁工程试点村建设,农村水源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如今,镇巴这个全县年生产总值不足50亿元的贫困山城,因治水而美!当你来到镇巴朝拜西北独有的苗家寨、亚洲最大的巴山木竹林等旅游景点时,你会惊叹陕西南大门的“红都”水乡为了碧水蓝天,为了掬一捧清泉给你,能够忘我到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