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松,黄 敏,王雪琴
(江苏省中医院 耳鼻喉科,江苏 南京 210029)
暴聋又称为突发性耳聋,指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 d内听力减退,甚至发展到严重的耳聋;其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清,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变态反应、听神经炎、自身免疫、代谢紊乱及内耳压力突变有关[1]。目前,临床治疗暴聋多采用血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高压氧等方法,但疗效不稳定,对伴随症状如耳鸣、眩晕疗效不佳。隔姜灸具有温通经络、活血散寒、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治疗虚寒性腹泻及疼痛性疾病等,收到较好的疗效。为探索隔姜灸应用于治疗暴聋病的效果,近年来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隔姜灸治疗暴聋患者,不仅在听力恢复方面,而且在伴随症状上都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4年1—6月共50例暴聋住院患者。纳入标准:临床均经声导抗测试、纯音测听及ABR检查证实为感音神经性聋。诊断标准[2]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2005年制定的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1)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 d以内;(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以上,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排除标准:(1)不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者;(2)有梅尼埃病、传导性耳聋、功能性耳聋、听神经瘤等疾病者;(3)合并有心脑血管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患者;(4)不能坚持完成疗程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18~69(42.67±8.20)岁;中医辨证分型为风邪外犯证3例,肝火上炎证7例,痰火郁结证3例,血淤耳窍证9例,气血亏虚证3例。观察组伴随耳鸣患者24例,伴随眩晕患者13例。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 20~71(43.59±6.74)岁;中医辨证分型为风邪外犯证4例,肝火上炎证6例,痰火郁结证2例,血淤耳窍证10例,气血亏虚证3例。对照组伴随耳鸣患者24例,伴随眩晕患者1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辨证分型及病情程度、伴随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治疗及一般护理。入院后立即遵医嘱给予血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常用的药物如长春西汀、地塞米松、银杏叶提取物、鼠神经生长因子等,次日配合每日中药方剂、电针疗法并辅助高压氧治疗,以改善血液循环,营养听神经。一般护理:(1)生活起居方面,保持病房安静、舒适,避免噪音的刺激。(2)饮食方面,指导患者多食黑芝麻、黑木耳等食品。根据中医辨证不同的分型,给予相应的食疗方。(3)做好药疗护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做好记录。(4)做好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多与其有效沟通,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5)健康教育,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指导患者每日做鼓膜按摩、鸣天鼓、营治城廓等耳部保健。根据患者的职业、年龄、饮食习惯、辨证分型等个体状况给予针对性的宣教。
1.2.2 观察组 除常规治疗及一般护理外,第2天开始进行隔姜灸治疗。(1)隔姜灸物品准备:新鲜姜切片、艾条、打火机、保暖毛巾。(2)操作步骤: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的环境,询问患者是否过于疲劳、饥饿或饱食,仔细检查患者耳部局部皮肤情况,向患者说明隔姜灸的作用及相关内容,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及顾虑心理,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患者取健侧卧位,用生姜作为间隔物,鲜生姜切成大于患耳大小2~3 cm,厚约5 mm的薄片,上置艾柱,艾柱直径小于姜片,覆盖于患耳之上,点燃施灸,艾柱燃尽,除去再换上一艾柱再灸[3],连续2柱,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宜取下,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3)注意事项:艾灸时要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经常询问患者感受,防止烫伤;观察患者如果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恶心甚至出冷汗等现象,要暂停操作,平卧休息,汇报医生,及时处理。
1.3 疗效评价 1个疗程结束后,由责任护士判断疗效,参照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分级[4],以纯音测听结果为准。痊愈:0.25~4 kHz各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 30 dB以上;有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 dB;无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 dB。伴随症状耳鸣、眩晕疗效评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进行数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暴聋病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听力效果比较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听力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 1。
表1 两组暴聋病患者治疗1个疗程听力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暴聋病患者治疗1个疗程伴随症状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耳鸣、眩晕伴随症状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耳鸣、眩晕伴随症状效果比较
3.1 暴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祖国医学认为[6]暴聋与气血、痰火、肝肾有关,其发病原因不外乎风邪外犯,侵及肺经,清空之窍蒙蔽;情志不调,肝气郁结化火,循经上扰耳窍;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痰火互结,阻塞经络;气滞血淤,耳窍脉络失养等引起的耳窍闭塞不通,听力下降;西医病因尚不明确,但有研究者[7]检测发现暴聋患者的血液黏度增高,由此认为暴聋与血液流变学有密切关系,血液黏度增高,造成内耳微循环障碍是引起该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隔姜灸治疗暴聋的作用原理 积极发展中医特色,发挥其优势,服务于人类健康,是目前的大势所趋,其中包含针灸、按摩、芳香疗法和耳穴等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其应用效果良好,广受患者欢迎[8]。隔姜灸属于中医特色护理技能之一,是用姜片做隔垫物的一种灸法,具有温经通络、改善微循环等功效,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艾叶芳香开窍,温经通络;艾灸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抗炎、抗水肿、改善微循环作用[9],而隔姜灸可以使热力充分透达病变部位,“气至病所”,起到温通经络、调节气血、活血祛淤、芳香开窍的作用,从而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毛细血管扩张,促进局部组织微循环的新陈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内耳神经营养的供给,促使听神经修复,从而使听力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听力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伴随症状亦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1]奚玉凤.电针合悬灸治疗突发性耳聋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8,40(7):62-63.
[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4):569.
[3]刘永兰.中医护理学基础[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69.
[4]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2):72.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6]阮 岩.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8.
[7]高中芳,苏 荣,张建荣.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分析[J].中国血液病学杂志,2007,17(3):490.
[8]周倩妹,靳英辉,李文文.2000-2012年国内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文献分析[J].护理学报,2013,20(10B):5-8.
[9]Peng C Y,Hu L,Wu Z J,et al.Study on the Effect of Moxibustion Intreating Rhreumatoid Arthritis Rats and Its Mechanism[J].J Acupunct Tuina Sci,2012,10(6):336-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