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芬
摘 要:粤方言区师范院校的学生将承载起本地区的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将直接影响到粤方言区的基础教育。国家对教师执业的普通话要求非常明确,而粤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差异导致粤方言区学生习得普通话比较困难,因此,粤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必须结合粤方言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正音教学,从而推广普通话。
关键词:粤方言;普通话;语音问题;方法推广;学习效率
国家规定中小学及幼儿园、校外教育单位的教师,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二级,其中,语文教师不低于二级甲等。粤方言区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大多在省内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工作,他们往往扎根在教育教学的最前线,承担的是本地区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他们的普通话水平直接影响到本地区学生的语言学习,因此,师范院校学生的普通话教学显得尤其重要,而粤方言区学生受粤方言影响大,教师在进行普通话教学的时候必须针对粤方言与普通话声韵体系的区别,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方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粤方言区学生常见的语音问题
粤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和词汇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对于粤方言区学生学习普通话造成了干扰。笔者选择了大一新生中三个不同的专业8个班级共380人,做了一次语音调查,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的只有15人,仅占总人数的3.9%,小学、初中和高中老师讲方言(包括上课时)的占一半以上的分别是203人、113人和62人,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3.4%、29.7%和16.3%,而小学至高中的老师的普通话中有较明显方言音的占了大多数,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大一新生的普通话水平明显较差,存在着普遍的语音问题,主要是:
1.声母方面的语音偏误
(1)没有翘舌音,普遍读不准翘舌浊音声母r
据统计普通话中,平、翘舌音的常用字约900个,在3000常用字中所占比例约三分之一,其中平舌音约占30%,翘舌音约占70%。粤方言中没有翘舌音,母语为粤方言的学生极难养成普通话翘舌的习惯,粤方言区人读浊音声母r多近似于半元音[j]。而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二级甲等的测试要求为——少数难点音(平翘舌音、前后鼻尾音、边鼻音等)有时出现失误。语汇、语法极少有误。测试总失分率在13%以内。按照普通话水平测试模式,一份试卷大约需要读和说的字数约为1200字左右,如果读或说翘舌音字没有养成翘舌习惯,极易失分。
2.z、c、s、和j、q、x发音偏误
粤方言人初学普通话时,大多读不准z、c、s、和j、q、x。粤方言的学生容易出现尖音,把j、q、x读成z、c、s,却又把z、c、s读成近似j、q、x。如:把“自己”读成“记几”,把“自然”读成“计盐”,把“思考”读成“西考”,把“慈祥”读成“骑墙”。
3.h、f不分
普通话中很多读h的字在粤方言中读f,这导致粤方言区学生在初学普通话时常常h、f混淆。如:把“湖南、湖北”读作“福南福北”,把“老虎”读作“老府”,把“水壶”读作“水福”。h、f的发音部位以及发音方法区别都很明显,区别这一组相对较为容易。
4.其他非系统性错误
除了以上明显的方言性偏误外,粤方言区学生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的由于方言影响的语音错误。如:h声母与韵母uɑng搭配时,常常误读为“wɑng”,将“黄”读成“王”。另外,b、p不分,如:有一部分学生往往将“彼得”读作“匹得”,将“被子”读作“配子”,将“抱抱”读成“泡泡”。
2.韵母方面常见的语音偏误
(1)开口度不够
粤方言与普通话相比不如普通话听起来清晰响亮,原因在于粤方言韵母开口度不够,唇形圆展没有普通话明显。另外,粤方言韵母中“ɑ”的出现频率也大大低于普通话韵母,对比粤语电视台的新闻播音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播音,总体上看来粤语播音员开口度明显较小,这使得粤方言区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容易受母语影响,开口度以及唇形往往不到位,致使音色上不够清晰响亮。
(2)i、ü混淆,唇形圆展不清
齐撮二呼在普通话中与声母的搭配上相对受限,齐齿呼只和双唇音、舌面前音以及舌尖中音搭配,撮口呼除零声母外则只和n、l以及舌面前音搭配。当撮口呼与舌面前音组合时,粤方言区学生学习普通话时很容易将ü误读为i,如:将“去”读成“气”,把“学习”读成“鞋习”,把“选择”读成“显则”,零声母音节的发音也存在误读,如:把“月色”读作“夜色”,把“愿望”读作“验忘”等等。
(3)缺乏儿化音,儿化音发音不到位
粤方言中没有儿化音,所以,粤方言区学生学习儿化音较困难,有的学生需要花很久的时间才能将其纠正过来。他们习惯于把“er”直接读作较重的“e”。词尾儿化音则干脆丢失,没有儿化音。
(4)韵头误读
传统上普遍认为广州音系的粤语是不存在介音(即韵头)的,但实际上粤西粤语中是有介音的,但有的音节中介音与普通话中介音不同,一些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会把有介音的音节中的介音丢失,而在没有介音的音节中加上介音,从而造成语音误读。如:把“怪”读成“盖”,把“乖”读作“该”,“工厂”变成了“工闯”,“赚钱”则成了“站前”,把“上岗”读作“上光”,个别方言音严重的学生还有把“党”读成“duɑng”。
(5)前后鼻音不分
大多数的南方人都存在前后鼻音不分的现象。在粤方言区前后鼻音区分不清的较为严重。几乎所有的inɡ都读成前鼻音,少部分人则分不清“ɑn—ɑnɡ”和“en—enɡ”,当enɡ与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组合时,多读成前鼻音。
综合看来,粤方言区学生学习普通话较北方方言区学生难度更大,需纠正的音多,要学好普通话,克服方言负迁移的影响,
必须从听说上真正辨明,反复练习。
二、有效提高粤方言区学生普通话学习效率的途径
1.加强拼音识读训练
认识并记住常用汉字的拼音注音,为读准字音打好基础。在3000常用字注音测试中,总的测验结果并不理想,尤其是非中文系的学生,有的学生不能注准大部分的字音,这会直接导致读音错误。
2.重视听力
在所有的外语学习中,听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要达到能开口说外语的程度,必须进行大量的听力训练,而在普通话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并不注重听的训练。在笔者进行普通话辅导时,发现一部分读错的学生不能清晰地辨明误读音和正音之间的区别,在他们的耳中二者没有区别,如:有的学生不能从听觉上辨明鼻边音有什么不同,以至于读出来是混淆的,或者把所有的鼻边音都读成只有鼻音和只有边音。因此,听力对于普通话的教学训练同样非常重要,值得引起每一位普通话教师的重视。
3.练习“舌操”和“口操”,养成正确自然的发音习惯
针对翘舌音,每天反复练习舌尖上台至硬腭的位置再伸直,随着熟练程度的加深可以在速度上加快,灵活舌头的弹伸,直到能习惯自然地说翘舌音。针对儿化音,则反复练习卷舌,伸直,再卷舌,久而久之,说儿化音也就变得轻松自然了。针对z、c、s、和j、q、x,以及韵母i、ü的辩证,则可以用微笑展唇来体验i和j、q、x的发音感觉,并与z、c、s区别开,用撮口做吹口哨的准备动作来体验ü的发音,感受i、ü的区别特征,从而纠正发音。
加强粤方言区师范院校学生的普通话训练,提高其普通话表达水平,对于粤方言区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基础教学的提高也有着长远的意义。方言对人的二语习得有着极大的影响,容易形成方言负迁移,而粤方言与普通话语音体系的差异使得粤方言区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较北方方言区的学生更为困难,提高粤方言区师范院校的普通话教学效率,必须结合粤方言语音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以达到普及普通话的目的。
(作者单位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
编辑 代敏丽
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