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杰才旦
(贵南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海南 813100)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是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农牧区社会组织形式的重大改革,是农畜产品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是创新农村牧区经营体制、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贵南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合作社组建、管理和运行体制不断完善和健全,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积极帮助合作社逐步解决规范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合作社的健康规范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贵南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从2006年起步,当时全县注册的各类专业协会5个,由于入会会员少,运行机制不畅,加之全县农牧区经纪人相当匮乏,发展空间有限等条件限制,没能发挥其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农牧业经营者总体素质和实力,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贵南县加快合作组织建设,积极扶持专业合作社的运转。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不断发展专业协会的基础上,全县初步形成了有一定带动性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综观贵南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主要呈现以下2个特点:一是种养业合作突出。从全县情况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明显突出,占到总数的88.7%。二是合作领域面较广。贵南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从几年前的种植、养殖业逐步扩展到运输、劳务输出、农机服务等多个领域。合作内容也从单纯的生产技术环节,逐步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所有环节。三是组建形式多样化。主要形式有:①农村牧区能人带动型专业合作社;②同类生产经营者合办的合作社;③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四是国家政策扶持加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得到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1)提高了农牧民组织化成程度,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2)提高了农牧民的综合素质,推进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进程。
(3)推进了产业化经营,促进了现代农牧业发展。
(4)加强了规范化建设,提高了民主管理水平。
虽然近年来贵南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且成效显著,但从总体上看,贵南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还普遍处于初级阶段,与加快农牧区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产业服务门类不全、服务层次低、内部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灵活、运行质量不高、农牧民自主组织性不强、指导服务不够规范、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覆盖面不广、发展不平衡等一些突出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目前,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带动农牧民增收,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一村一品”工程的基本载体。但个别乡镇和相关部门对发展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未把合作社建设工作提高到议事日程,没有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一是规模小,大多数合作社入会人员少,经营分散,辐射面窄,带动农牧户能力有限,很难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二是空壳多,实体型组织少。加上集体的经济积累少,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实体的经济产业链,致使合作社作用发挥功能不健全,产品大多数是农牧民零散自销;三是缺乏服务内容,组织服务能力弱。部分合作社只挂牌不服务,对农牧业生产经营、农畜产品流通销售缺乏技术、信息服务,为合作社会员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
目前,贵南县成立的各类合作社中,在运行中缺乏正确的引导、支持和监督,内部运行机制、管理机制不规范,处于难组织的松散状态。一是组织机构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起到组织、经营、管理、监督的作用。二是民主管理不到位,缺乏民主管理和正常监督。三是合作社成员账户、盈利分配制度不健全,缺乏发展活力。
大多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由于自身产业基础薄弱,自我积累少,没有真正的利益共享机制,难以在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等方面有所作为,都是以直接出卖原材料和活畜为主,无法形成特色品牌。
专业合作社在产前、产中缺少农牧业技术实用人才和服务,一些实用新技术未能得到有效推广应用,加之产后服务信息不畅,对农畜产品的生产、销售缺乏指导和信息交流,导致了农牧业生产经营和农畜产品流通发展滞后。
贵南县应当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引导、群众主导、市场运作、提高效益”的思路和“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稳步发展”的工作要求,根据主导产业区域布局规划,以加快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农牧民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重点是在保护和扶持粮油、蔬菜、中藏药材等特色领域。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扶持,全面落实以奖代补政策;二是围绕龙头企业创办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并与龙头企业建立互利互惠的稳定的供需关系;三是围绕“订单农业”创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找对市场销路后,再组织或引导农牧民生产;四是按照《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加强监督,切实维护农牧民利益;五是加强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财务资金的管理;六是从农牧业生产的实际出发,突出主业,抓好典型示范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