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德臣
(广西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537001)
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常见的消化道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继发于糖尿病基础上的以胃动力低下为特点的症候群,主要临床表现为厌食、恶心、早饱、呕吐、腹胀等症状,西医治疗多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加促胃肠动力药物,但临床疗效差,有一定副作用且停药易复发。中医临证多依据其恶心、呕吐的症状归入呕吐、痞满、胃胀等范畴。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方面有其特色和优势,本文就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进行论述。
本组病例均来源于2011年3月~2014年3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43~66岁,平均55岁;病程5~10年。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别,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均符合2型糖尿病胃轻瘫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的糖尿病及糖尿病胃轻瘫的诊断标准[1]。①糖尿病病史5年以上。②除糖尿病本身固有症状外,伴有以胃排空延迟为特征的症候群——早饱、厌食、餐后上腹部饱胀、嗳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③X线钡餐检查提示胃收缩无力,蠕动减弱,钡剂滞留时间延长>6h。④胃镜、B超检查排除消化性溃疡、幽门梗阻、肿瘤及其他器质性病变。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胃气虚弱或肝胃不和之消渴兼痞满的症状。症见:消谷善饥或饥不欲食,脘腹痞闷,胸胁胀满,时轻时重,善太息,呕恶嗳气或纳呆便溏,心烦易怒或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细弱[2]。
排除标准:①经胃镜或消化道钡餐检查排除胃黏膜糜烂、溃疡及肿瘤等消化道器质性病变。②辅助检查排除肝、胆、胰腺等器质性病变。③排除血糖未控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其他代谢紊乱性疾病。④排除因手术、药物、精神及其他疾病导致者。
两组均给予控制饮食、常规降血糖治疗。
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每次10 mg,每日3次,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柴芍六君子汤以及针刺治疗。
加味柴芍六君子汤药物组成:柴胡10g,白芍15g,陈皮6g,半夏10g,太子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5g,甘草6g,三七10g。加减:气虚重,加黄芪30g,山药30g;兼痰热,加黄连6g,竹茹15g;阴虚,加生山药15g,北沙参15g,麦冬15g;腹胀重,加炒莱菔子15g,旋覆花15g。将药物用水浸泡1h,武火煎沸,文火煮30min,取药汁200mL。二煎再取药汁200mL,两煎混合,分早晚2次温服,疗程为3周。
针刺治疗取穴肝俞、太冲、足三里、天枢、脾俞、胃俞,疗程为3周。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3]判定,具体如下。显效:症状消失,无饱胀、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胃排空正常。有效:饱胀、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减轻,胃排空迟缓。无效:症状未得到改善,胃排空缓慢。
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 ;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55%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糖尿病胃轻瘫的病位在肝脾胃肾,病机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虚包括气虚、阴虚,实包括气滞、血瘀、痰湿。肝郁脾虚型2型糖尿病胃轻瘫病机是由于久病消渴,致脾胃虚弱,又病久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而致肝郁气滞,日久则血瘀内生而入胃络,故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加味柴芍六君子汤是在《医宗金鉴》柴芍六君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方中柴胡入肝经,为疏肝解郁之要药;白芍柔肝止痛,敛阴和营,二者配伍疏肝而不伤阴;陈皮、半夏能和胃降逆理气;太子参、炒白术合用能健脾益气;三七活血祛瘀;茯苓甘淡,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气健脾之效。针刺对缓解糖尿病胃轻瘫症状有着良好的效果,针刺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治则,可直通三焦气机、降逆止呕和胃;肝俞、太冲疏肝理气;足三里、天枢、脾俞、胃俞健脾和胃、化湿消滞。针刺治疗手段以其操作方便,创伤小,安全,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等特点,在糖尿病胃轻瘫治疗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1]王嵩,王世东.糖尿病胃轻瘫辨证治疗[J].北京中医,2004,23(2):116-117.
[2]秦雁冰.中医内科学.第2版[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4-46.
[3]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