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鹤 曹珍珍 张海雁 张祎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多发于秋冬季,受累人群主要是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支原体肺炎有时临床症状十分严重,甚至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或造血功能障碍,及时做出诊断并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疗效甚佳。补体结合试验(CFT)应用最为广泛,但其敏感性与采血时机的早晚有关,通常发病10 d以后才会出现阳性结果。选取支原体肺炎患者30例补体结合试验临床分析如下。
1.1一般资料 3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男20例,女18例。年龄7个月~43岁,平均19岁,发热6例,咳嗽21例,胸痛2例,乏力、懒动、心慌为主要表现者1例。全部患儿均行胸部X线检查,支气管肺炎或肺炎29例,胸腔积液1例,肺不张1例。
1.2方法
1.2.1溶血素滴定 将溶血素用BBS(巴比妥-巴比妥钠缓冲液)稀释成1 ∶ 100,然后再稀释成1 ∶ 1000~1 ∶ 10000共8个稀释度。溶血素单位是固定补体用量测定溶解一定量绵羊红细胞所需的最小溶血素量(MHD),作为一个单位,以上结果表示0.1 ml 1 ∶ 4000的溶血素为一个溶血单位,在正式试验中一般使用2个溶血单位,即1 ∶ 2000稀释。
1.2.2补体滴定 加入不同量的用BBS稀释的1 ∶ 60补体,再加抗原和正常抗原(如用已知抗体测定未知抗原,则改加抗体和正常抗体),目的是观察这些试剂对补体及溶血系统的影响。致敏绵羊红细胞在临用前15 min配制,即将2单位溶血素与等体积2%羊血细胞混匀,放37℃ 15~30 min即可[1]。
1.2.3抗原、抗体的效价滴定(方阵滴定) 若抗原、抗体来源于人或动物血清,在滴定前先作1 ∶ 2稀释,56℃灭活30 min。将抗原、抗体分别用BBS进行稀释,从1 ∶ 4直到1 ∶ 512。按表将已稀释的抗原和抗体各0.1 ml加入相应管中。各管内加入补体0.2 ml,摇匀,4℃过夜,37℃ 30 min,每管加致敏血细胞(在加入前15~30 min将溶血素和2%SRBC等量混合)0.2 ml,摇匀,37℃ 30 min,观察结果。
补体对照含有2.0和1.5个单位补体对照管应完全溶血,1.0个单位补体对照管应部分溶血或接近完全溶血,而0.5个单位补体对照管应不溶血。阴性血清对照各稀释倍数管均完全溶血。阳性血清对照前后每次阳性效价一致。全部试验管皆为完全溶血,报告阴性。如试验管不溶血,而正常抗原和BBS对照管完全溶血,报告阳性,并同时写明效价,若试验管和正常抗原管均不溶血,可能是标本抗正常抗原,若试验管、正常抗原和BBS对照管都不溶血,则可能标本有抗补体现象。
补体结合试验(CFT)是利用补体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的特性设计的一种血清学反应,当抗原-抗体反应后不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或凝集块时,亦可根据是否结合(固定或消耗)了补体的以溶血反应为指标来判断反应系统中有无相应的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在正式试验中,先将定量补体加入待测系统中,使抗原-抗体有优先结合补体的机会,如果抗原-抗体相对应,补体被固定,没有剩余的补体与指示系统反应,不溶血,为阳性反应,反之则阴性(溶血),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溶血现象发生。据此可推知抗原或抗体的效价。如果反应系统中存在待测抗体或抗原,抗原抗体反应后与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此时补体已耗尽而不出现溶血反应,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反之则会出现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2]。定量补体结合试验是将抗体或抗原作不同稀释后按上述步聚操作,各试剂必须准确定量,尤其是补体用量应精确计算。
CFF是一个经典的方法,虽操作较繁,但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较高的敏感性,同时参与反应的抗原、抗体纯度要求不高,不需要特殊设备,至今仍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该方法广泛应用于病毒的血清学诊断[2]。特别指出在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可根据补体结合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不超过一年的特点,发现某人为抗体阳性时,可表明某人在最近一年内感染此病,一般临床检验以双份血清效价差别4倍以上为阳性。
[1] 谢国艳,高志生,郁淼,等.肺炎支原体检测方法的评价.世界感染杂志,2005,5(5):444.
[2] 魏成军,蒋福国,刘德美,等.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检测1786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1):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