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新宇 代铁柱
·经验交流·
火针治疗周围型面瘫证属风寒痹阻型78例
龚新宇 代铁柱
周围性面瘫又称“口僻”、“口眼喎斜”,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作者两年来, 运用火针疗法治疗此病证属风寒痹阻型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1临床资料 本组78例均为本院2012年7月~2014年1月住院和门诊患者, 诊断为风寒痹阻型面瘫。疾病诊断参考《神经病学》[1]:均有不同程度的口眼歪斜, 眼睑不能闭合等症;辨证分型参考《针灸学》[2], 患者受凉或晨起后发现, 患侧面滞, 额纹消失, 露晴流泪, 口角歪向健侧, 或流清涎、蹙额、皱眉、露齿、鼓颊、吹口不能, 哭笑时尤甚,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缓弱。其中男性47例, 女性31例, 年龄29~68岁,平均42.7岁, 左侧53例, 右侧25例, 病程3 d~2年, 平均1.7月。其中急性期27例, 缓解期21例, 恢复期13例, 后遗症期17例。所有患者表情肌运动功能评分≤15分, 且就诊前一个月未行针刺、理疗、激素等相关治疗。
1.2治疗方法 患者舒适体位, 碘伏常规消毒, 取双侧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迎香、地仓、人中、承浆、颊车、下关、合谷等穴位, 并根据症状取舍穴位。将细火针置酒精灯上烧至红亮, 速进疾出, 点刺3~5穴, 治疗1次/d, 5~7次为1个疗程。避开重要神经血管, 勿伤及重要组织,急性期以健侧为主, 少针浅刺, 至恢复期后患侧逐渐增加穴位及深度。遇有出血, 以无菌干棉球迅速压迫止血。
两个疗程后,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疗效评定标准。痊愈:口眼无歪斜, 患侧额纹显现, 面部功能活动正常, 计32例, 占41.0%;有效:口眼歪斜明显改善, 患侧额纹显现较健侧为浅, 面部功能活动基本正常, 仔细观察可有轻微的联带运动, 计44例, 占56.4%;无效:口眼歪斜未明显恢复双侧额纹鼻唇沟明显不对称, 面部功能活动障碍,计2例, 占2.6%。总有效率97.4%。
表情肌运动功能评分[4]:皱额、蹙眉、闭眼、眨眼、耸鼻、示齿、鼓腮、吹口哨、撅嘴与健侧比较, 按照正常、减弱、消失三级分别给10分, 5分和0分。两个疗程后, 根据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的得分来评定疗效:>90分为痊愈, 肌电图显示, 面部神经颧支、颊支运动传导潜伏时正常, 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最大用力收缩时呈干扰型, 波幅正常, 肌电图显示,面部神经颧支、颊支运动传导潜伏时有所改善, 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最大用力收缩时呈减弱型, 波幅有所增加, 计28例, 占35.9%;>80分为显效, 计16例, 占20.5%;>75分为好转, 肌电图显示, 面部神经颧支、颊支运动传导潜伏时稍改善, 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最大用力收缩时呈稀少型, 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明显减少, 波幅稍增加, 计32例, 占41.0%;<75分为无效, 肌电图无改善, 计2例, 占2.6%。总有效率:97.4%。
现代医学认为[1]面瘫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 表现为面神经炎性水肿和早期脱髓鞘改变, 面神经受压并功能减退, 产生面部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治疗以消除局部炎症、水肿, 营养神经促进面神经机能的恢复。祖国医学认为[2]面瘫是营卫不调, 脉络空虚, 外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足阳明和手太阳经筋功能失调, 肌肉纵缓不收而致病。治疗以扶正祛邪, 通经活络为原则。火针疗法, 源自《内经》,又称“焠刺”、“燔刺”, 是针刺中的一种特色技法, 集针刺与热灸于一体, 主要用于痹证、寒证。寒病得火而散, 通过火针的温热刺激, 振奋人体阳气, 激发经气, 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报道[5]显示火针刺激病变部位, 能加快循环, 旺盛代谢, 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的水肿、充血、黏连、缺血等病理变化, 促进慢性炎症吸收, 从而使受损组织和神经重新修复, 而且炽热的针体直达病灶, 可使黏连板滞的组织得到松解。本次治疗发现, 火针治疗风寒痹阻型周围型面瘫近期疗效可靠。
[1] 王维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0-91.
[2] 孙国杰.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78.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4-205.
[4] 王声强, 王子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的评定标准.中国针灸, 2005, 25(12):888.
[5] 全剑.火针配合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55例.中医外治杂志, 2011, 20(3): 23.
442700 湖北省丹江口市中医医院针灸科